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雷軍、任正非和劉強東砸錢搶人,釋放出不尋常信號

    雷軍、任正非和劉強東砸錢搶人,釋放出不尋常信號

    不管是華為還是小米亦或格力,大筆砸錢的直接動因都是想籠絡住與吸引來人才。

    企業主動或被動開始投入,人才競爭演變成誰都不敢率先鬆懈的持久戰。

    沒有基礎理論打底,根本不可能催生核心技術的創新。於是,這場高成本的投入戰將帶動終極大洗牌。

    這兩天一則消息非常惹眼。據悉,華為天才少年計劃新招進兩名成員,其中一人更是拿到182萬到201萬元最高年薪。華為這項計劃始自2019年,當時任正非在內部文件中首次提出,然後延續至今。

    按照計劃,華為預備從全世界當年招進20到30名天才少年,然後次年繼續招進200到300名,最低年薪為89.6萬到100.8萬元。對此,有必要追問的是,華為為何不惜斥巨資長期引進呢?

    對人才重視,不僅華為,其他企業也捨得掏錢。與此同時,京東發布漲薪通知,將用兩年時間把平均年薪由14薪漲至16薪,即在7月1日之前的基礎上直接漲薪兩個月。

    另外,7月初,還有小米創始人雷軍兩次發布人才獎勵計劃,前後涉及金額共接近50億元。

    再往前,6月20日格力發布股權激勵公告,資金規模達30億元……由此,提高人才待遇似乎已經變成趨勢。

    問題在於,無利不起早,它們又為何如此呢?首先,這些企業無一例外都在科技或網路領域,人才競爭本身就激烈。再者,以華為為例,毋庸諱言,讓其率先「競爭」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的封鎖打壓。

    最後,行業內卷加速,企業要留住和吸引人才,不得不進行加碼。但有必要指出,這些「原因」並不能完美地解釋「人才戰」背後的邏輯,它是人才競爭的極端化。

    當前,企業人才競爭極端化,變成人才戰基礎上的持久戰。在這種情況下,頭部企業只能寸步不讓,時刻小心,不停地競爭人才。

    得之,就可能反敗為勝;否則,就將被對手壓制。那麼,企業能承受得住這一高投入、見效慢、預測性不強的持久戰嗎?顯然,大洗牌再次到來。

    砸錢:籠絡並吸引人才

    不管是華為還是小米亦或格力,大筆砸錢的直接動因都是想籠絡住與吸引來人才。任正非在公布天才少年招聘計劃時就表達得非常清楚,希望他們「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

    為此,華為不惜啟動高薪激勵規劃,針對天才少年實行年薪制管理,分為89.6萬到100.8萬元、140.5萬到156.5萬元以及182萬到201萬元三檔。可見,華為是真拼了命的砸錢招攬。

    根據去年財報,華為員工薪金及其他福利的總費用高達1391億元,人均年薪則高達70.6萬元。面對如此高昂的人力成本,任正非在採訪時仍然表示,歡迎加入,養得起!原因何在?

    借用任正非的話,這是一場戰爭,而且,「一定要打贏」。換言之,華為面臨的不是尋常的商業性人才競爭,而是關係到存亡的決戰。華為與其他企業的區別只在於,決戰提前到來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截圖)

    2019年,在啟動天才少年招聘計劃的前一個月,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禁止美國企業向華為出售相關技術和產品。因此,不難看出,華為是想用一個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去應對外部挑戰。

    但是,華為的選擇很快又傳導出去,其中同行小米也悄然加入人才競爭。從數據來看,小米啟動股權激勵2019年有4次,2020年有5次,今年則有3次,達50億。

    (雷軍微博截圖)

    7月2日,雷軍在微博表示將獎勵優秀青年工程師、優秀應屆生和核心崗位的優秀員工,以及年度技術大獎獲得者,授予約7000萬股的股票,約計18.4億港元。

    7月6日,又宣佈向技術專家、新十年創業者計劃首批入選者、中高層管理者等獎勵約1.2億股股票,約計31.05億港元。

    兩次合計約40億元人民幣。通過激勵計劃,小米將核心人才牢牢綁定在自己船上。

    人才:看得見的「紅利」

    對小米來講,分兩次實施激勵計劃是有目的進行的。要知道,第二次額度更大的激勵明確規定,最後歸屬日為2030年4月1日,這意味着被激勵者將被綁定在小米達10年左右。

    從理想的角度來說,這對小米及其員工來說是雙贏的安排。小米之所以敢如此舍下成本投資,其實也是受到人才回報的刺激。在這方面,不管是小米自身還是先前的華為,都有實際案例。

    2019年,任正非在接受央視記者專訪時指出,華為5G的發展,與一個十幾年天天不知道在幹什麼、只是玩電腦的俄羅斯小夥的「突破有關」。從這話可知,此前華為「白養」了小夥十幾年。

    結果,小夥回報的是5G技術的突破,讓華為大賺。至於小米的成功,只要梳理一下挖過來的人才就能知道原因,包括前Google、微軟、百度、聯想、阿里巴巴等的精英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這兩次獎勵規模空前。畢竟,今年第一季度小米的淨利潤才61億元。事實上,獎勵規模急劇增大也幾乎成為趨勢,包括前述的京東和格力。

    區別只在於,格力招來了非議而已。依據公告,董明珠可認購佔比為27.68%,高管佔3.37%,員工則佔餘下部分。可見,分配計劃明顯向董明珠等管理層傾斜,以至於有網友表示「直接把錢給董明珠得了」。

    因此,在實施激勵計劃時要明辨是真心為人才提高待遇,還是淪為少數人謀取私利的幌子。畢竟,嘴上說是給員工激勵,實際卻把股民的錢套現後離開,這樣的例子也不少。

    在格力發布激勵計劃次日,股價下跌4.79%,市值蒸發154.6億。可見,資本市場對此並不支持。因此,關鍵在於,不管是股權激勵還是提高工薪,都要權衡諸如實際受益人等多種因素後做出。

    競爭:轉向高成本的持久戰

    對企業來說,人才戰既有正向激勵,也存在反向壓力。首先,市場向存量開發轉變,要求企業必須啃硬骨頭,進而必須依賴人才支撐。

    其次,社會向表達型價值觀轉變,90後尤其是00後,敢於追求自我,靠忽悠是忽悠不住的。

    最後,企業內卷嚴重,只有靠尖端人才才能形成比較優勢。由此,企業主動或被動開始投入,人才競爭演變成誰都不敢率先鬆懈的持久戰。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大方向是利好人才的。以格力為例,還在大肆分紅。根據公開訊息,格力在2020年中報每10股分紅10元后,又在年報中擬每10股分紅 30元,最終分發現金股利超過234.20億元。此外,格力還有分房計劃。

    2018年,董明珠表示,「為了穩定人才隊伍」,讓員工每人有兩室一廳的房子。問題在於,房子產權到底歸誰呢?

    前述所謂實際受益人問題,復加上員工激勵極限問題,一起構成了企業實施激勵計劃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決定企業到底是以激勵的噱頭招攬員工,還是真心在為員工謀福利。

    令人遺憾的是,對此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換言之,這是一條需要不斷探索的路。客觀上講,這給企業造成了額外的成本,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轉化率高就是競爭優勢。

    儘管如此,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已經是難以承受之重了。根源在於,突破性創新需要基礎理論的推進,而這需要的是幾代人的積累。

    在這個方面,任的話同樣具有重要參考作用,他說:「中美貿易根本的問題是教育水平,國家一定要開放才有未來,開放一定要強身健體,強身健體要有文化素質。」簡而言之,核心在於基礎理論的教育,在於基礎理論的積累和推進。

    對任何一家企業來說,投資基礎理論創新都是一個無底洞。偏偏,沒有基礎理論打底,根本不可能催生核心技術的創新。於是,這場高成本的投入戰將帶動終極大洗牌。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熬過去,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就都能存活;熬不過去,徹底被時代淹沒。

    作者馬良為資深新媒體人,對網路和科技有獨特的見解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