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今年可能是對中國房地產影響巨大的一年

    今年可能是對中國房地產影響巨大的一年

    上次寫了一篇文章講1994年的改革,很多小夥伴說沒寫完,這次我嘗試補充一下,本文的內容其實算不上啥經濟學,更類似「常識」,我來北京有十年了,買賣過好幾次房,現在每個月也要去看房,平時這個問題思考得也多,所以有點想法,跟大家分享下。大家可以看看我說的,然後對比下別人的,本文依舊是一家之言。

    先說下1994年改革,萬一有小夥伴不了解。

    1994年之前地方富,中央窮,於是在1994年重新規劃了稅制,也就是那個「分稅制」,分稅制的核心是容易收的稅種歸國家,不容易收的歸地方,大頭歸國家,小頭歸地方。這下很多地方本來富裕,一下子不夠花了。

    當時地方上有兩個辦法籌集資金,一是招商引資,官員們積極到各處拉外資,讓外資到各地去建廠,外資在當地賺錢後,會拉動當地就業,並且充實地方財政。由於中國最大的海外富豪集團在東南亞和中國的港澳台,所以他們投資也都主要投在了東南沿海。

    另一個辦法就是「賣地」,「賣地」這事的本質,就是通過銀行,把居民未來的收入轉到地方政府手裏。

    地方政府有錢搞基建,蓋大樓,修公路,蓋工業園區,然後招商引資,企業進駐工業園之後,僱傭當地老百姓上班,更多的人有了工作,可以從銀行貸款繼續買房。

    到後來當地人口不夠用,吸引更多的人到來,這些人也會買房,房價開始上漲,政府賣地價錢更好更積極,錢更多,高樓大廈公路鐵路也就建設了起來。

    很多國家也想學中國,但大部分國家都有個問題,就是沒法徵地,往往徵一塊折騰好多年,最後事情給搞黃了地還沒徵到,這個意義上講,中國能發展起來,1994年的這個法案非常重要。

    但是由於中國的地理環境的原因,相同的政策,效果卻差距很大,比如各地都有「高新區」,但是很多地方的高新區變成了一個很尷尬的區,既不高也不新,跟鬼城似的。而真正發揮出效果的,是長三角和珠三角,外搭一個京城。

    長三角和珠三角從唐朝開始就工商業繁盛,他們交通好,地理位置也好,大家注意下,全世界60%的經濟總量都集中在各種灣區,比如美國的紐約灣和舊金山灣區,還有東京灣,中國這邊的粵港澳大灣區一路暴走,奇怪嗎?大家看下圖能看出來吧,超級城市圈的地形都差不多,得有海、有河、有灣,灣就是陷進去一塊。

    大家可能有個納悶的地方,既然發達地區很多都是灣區,那「渤海灣」為啥好像不太行呢?

    其實我上文說了,中國北方最大的問題是缺內河,黃河可沒法跟長江那樣的內河相比,黃河基本連稍微大點的輪船都跑不了,更別說巨輪了,而長江的萬噸級巨輪可以溜達到重慶去。

    巨輪到了北方港口沒法繼續低成本向內地轉進,所以北方發展也就慢了很多,作為對比,紐約本來也不靠譜,它倒是有哈德遜河,但是這個河是個非主流,往北走,去加拿大了,沒往內陸拐,於是美國在建國初期就搞了幾個國家工程,打通了紐約到五大湖的通道,也就是那個「伊利運河」,紐約自此成了大西洋和美國東北地區的樞紐。

    (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咱們繼續說房地產,「賣地搞房地產」這事在過去二十多年裏給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說起土地財政就痛心疾首,好像那玩意有百害無一利,畢竟現在我們眼前的一切,大部分都是土地財政搞出來的。凡事有利有弊,一刀切都是小學生乾的事。

    但是長期搞這玩意,也積累了巨大的風險,我給大家解釋下就明白了。

    一手房的邏輯很清楚,地方政府賣地給開發商,開發商貸款買地,貸款開發,開發完了之後,老百姓貸款買房,錢到了開發商那裏,開發商再把欠銀行的錢還了,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循環,老百姓兜裏的錢和未來幾十年的錢就變成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拿着這些錢去搞基礎設施,去給教師公務員發工資,去養科研機構,招商引資發展經濟。

    不過二手房的邏輯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去找張三貸款買了套房,如果張三買的時候100萬,現在你買需要500萬,你從銀行借了300萬給了張三,那這個時候相當於這套房從銀行撈出來300萬。

    如果張三去買一手房,那這些錢又回政府去了,如果他不買房了,而是選擇吃吃喝喝,這些錢就留在市場上了,這就沒法蓄水了,相當於房地產的水流出來了。如果他選擇移民什麼的,這些錢換成外匯,中國市場上少了500萬,銀行少了500萬人民幣對應的美元,相當於房地產的水流到國外去了。

    大家看懂了吧,如果你買新房,那就是為建設國家添磚加瓦,如果你賣掉房(很多人名下不止一套),並且不再買了,那你割了本來屬於國家的資(jiu)金(cai)。

    現在的形勢是,一線城市主要成交的都是二手房,比如北京上個月賣了1.8萬套,基本都是二手房。

    總之,房地產也不是啥蓄水池,磚頭裏一毛錢都沒存,區別只是這些錢到哪去了,是跑賣家手裏了,還是跑政府財政了。

    這場遊戲現在玩了這麼多年,明顯出現了幾個大問題,現在漲跌都尷尬。

    如果一直漲,那毫無疑問地產將會把社會上所有的錢都吸到地產裏,最後百業凋敝,遲早搞出個大亂子來,就跟龐氏騙局似的,最後會因為找不到接盤俠而崩掉。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一下就明白了。

    比如今年年初,還是疫情防控期間,政府看着中小企業苦苦掙扎,於是放鬆了貸款,要救濟中小企業。各個銀行告訴自己的分行要給「經營艱苦的小微企業」打款,但是分行會這麼幹嗎?當然不會了,他們第一件事就是需要這些小微企業出示房產做抵押,萬一你生意搞黃了,銀行的貸款怎麼往回收?如果收不回來,銀行的相關責任人不就倒黴了嘛,所以他們也是理性決策。

    但是大家想想,我已經經營困難了,我如果有房產,也早就抵押了,怎麼會等到現在?所以往往真正經營困難的反而得不到貸款,能得到貸款的,往往是炒房的,他們手裏有房,用這些房貸到款後,再去買房,以至於疫情防控期間,百業凋敝,但深圳房地產莫名奇妙大漲了一波,後來費了好大勁才摁住。

    問題是大家為啥這麼瘋呢?頂着巨大的政策壓力想盡辦法買房?

    還不是因為大家覺得房價萬年漲,買到就是賺到,畢竟過去幾十年中,這個規律基本沒出現問題。所以壓不住這種預期,大家就會不惜代價借錢買房,最後實業裏的錢都跑到房地產了,實業領域可能會引發下崗潮。

    而且往往動用經營貸買房的人都不是剛需,你們啥時候聽說小年輕為了買房做了個公司,然後又是過橋又是抵押的?

    但是房價可以跌嗎?

    明顯更不行,甚至橫盤都有風險。

    簡單來講,這幾年橫盤已經讓很多人損失慘重,我前段時間去看房,那個房主2017年高位投資一套一千多萬的房子,這不四年過去了,基本沒升值,他現在很鬱悶,說是他朋友把閒錢買了大盤指數,這四年賺了30%多,他認為自己這四年損失了幾百萬。他現在也開始懷疑自己的決策,想賣掉房去定投指數。

    所以到了今年,有不少人坐不住了,想賣掉手裏多餘的二手房去別的市場裏賺點,甚至有人聽說了美股長牛後,雄心勃勃要去投美股。但是如果剛需都去買二手房,新房誰買?新房沒人買,今後開發商就不會花大價錢拿地了。所以大家也就看到了,各地都把二手房貸款給停了,大家沒法買二手房,只能買新房。

    但是這個狀態也明顯不可持續,鎖住流動性會導致房子有價無市。

    如果有人急用錢,可能就會大減價賣二手房,甩賣的人多了,會導致大家對二手房的信心不那麼足,說不定越來越多的人對二手房失去信心,如果失去信心後賣房買股票,那肉還是爛在了鍋裏;如果賣房移民,人多的話將會非常危險。此外如果二手房崩了,新房能好到哪去?一般新房貴,就是因為附近的二手房就很貴。估計現在的限制二手房政策不會持續太久。

    房價下降這事看着好像挺不錯,其實也很痛苦,比如最近環京的房價已經腰斬,每天都有人尋死膩活,天津的非核心區房價也跌了不少,都讓大家痛苦不堪,畢竟大部分人是有房的,房價上升的時候一小部分人疼,下跌的時候大家一起疼,而且下跌的時候也沒剛需了,剛需都在邊上圍觀啥時候能跌到底。

    那接下來會怎麼發展呢?

    任澤平有個觀點,他說「城市化」初期會出現城市房價的普漲,但是到了60%以後,就不會再普漲了,而是出現分化。

    道理倒也不復雜,剛開始大家都往城裏搬,進城就貸款買房,需求量大,房價自然節節攀升。等城市化率到了一定程度,增量沒了,只會內部重新調整,比如城市裏的富人們會慢慢向一部分環境好價格高的小區集中,那些小區的價格會慢慢越來越高。

    還有一些小區,小區住户只要一有錢就會搬走,慢慢變成偏差一些的社區,大家想想是不是自己所在城市已經有這種情況了?不過中國政府一直刻意在防止出現連成片的富人社區,所以大家可以看看,大部分富人社區旁邊就是經濟適用盤。這也就出現一些奇怪的事,在北上廣,有些小區挨着,價格差了近一倍,其實就是豪盤和經適房搞一起了。

    中國沒有美國意義上的房產稅(中國現在的房產稅更像資產稅),這種現象還不明顯,有很多人住着很貴的小區,但是工資卻非常一般。美國那邊就很明顯了,普通工薪階層是很難想象去住那種高級社區的房子的,就算別人送你一套,你都不敢去住,因為房子本身貴,房產稅的稅率還也高得多(美國普通的住宅房產稅是1%左右,豪宅能幹到3%),正常工薪族很快就因為扛不住房產稅搬走。他們還給這種狀態起了個名,叫「Gentrification」,說的就是一個區域裏窮人住不起,都搬走了,最後成了富人社區。

    中國現在還沒有連成片的富人社區,但是趨勢很明顯,有錢人會追逐好小區,也傾向於聚集。

    而且大家注意一個問題,也就是經常說的「M2」,貨幣總量是一直在暴漲的,但是貨幣總量擴張,並不是均勻地漲,這玩意也嚴格服從「冪律分佈」,也就是極少一部分人拿走了大部分的增量,剩下的人分那一點湯。

    這兩年其實大家應該感覺到了,疫情導致錢變多了,但是普通人的工資並沒有漲,有錢人倒是越來越有錢。比如今年上半年北京的樓市成交量創下八年新高,說好的疫情影響經濟呢?大家怎麼都那麼有錢呢?說白了,這些人裏大部分是「放水」的時候正好站在水龍頭下的。

    也就是說,到了一定時候,只有「核心區」漲,對於國家來說,核心區就是它的一線城市;對於一個省來說,往往是省內繁華的那個城市(有些省最繁華的城市不是省會);對於具體的城市來說,也有那麼幾個區域,大家有錢了就會搬進去,那些區域就是城市的核心區。

    中國現在城市化率正好是60%,也就是處在了一個轉折點上,而且還疊加上了人口老齡化和經濟放緩,接下來的城市化率也會放緩。此外貝殼研究院發布的《住房研究報告》裏說,早在2019年,中國城鎮住宅存量3.5億套,每個家庭平均1.2套,人均面積40平方米,超過了絕大部分發達國家。

    也就是說,1994年以來,中國又是拆又是建,到現在房子已經嚴重過剩了。不足的是人的貪慾,畢竟每個人都需要在一二線城市有套房。

    所以大概率今後會開啟一個新的房地產時代,絕大部分房子,今後很可能連通脹也跑不贏,同時一部分會漲上天。而且會出現「好房子買不起,差房子不升值」的情況,對比發達國家,也都呈現出這個態勢,而且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像現在這樣狂熱了。

    不過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如果只有一套房,漲不漲也沒那麼要緊,反而如果房子不那麼天天挑動大家的神經,說不定日子能輕鬆一些。我這些年也去過幾十個國家了吧,大部分國家的老百姓對房子的態度有點像中國人對車的態度。

    他們覺得有個好房子自然是好事,沒有的話也沒事,不會把這玩意當成人生唯一的事。

    比較逗的是,因為疫情緣故,今年德國房價暴漲,現在還在漲,一向對買房這事比較淡定的德國人也瘋了,大城市一天一個價,大家都在着急借錢買房,我一個德國客户,前幾天還跟我抱怨,他剛湊夠錢,人家又漲價了,對了,他今年四十多了,第一套房。可見大家淡定是因為不咋漲,一旦漲起來,誰都慌,都怕把自己落下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