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先正達在華上市,能搶回中國種子話語權嗎?

    先正達在華上市,能搶回中國種子話語權嗎?

    前言

    看文章之前,先問一個問題:

    7月初,科技企業,巨頭,上市。這些關鍵詞給出來之後,你會想到哪家企業?

    如果你的答案是滴滴,那麼這道題你只答對了一半。因為7月的股市裏,不光有中國企業上市美股,也有跨國企業上市科創板。這家跨國巨頭,就是農化領域的先正達。

    7月2日晚間,這家世界農化巨頭的科創板IPO申請已獲受理,融資規模達到650億元,甚至打破了中芯國際532億元的科創板募資紀錄。更關鍵的是,先正達此次IPO申請,從披露招股書到受理僅耗時10個交易日。

    先正達的農化和中芯國際的半導體相比,可能無法因為「高科技」要素吸引眼球。但先正達IPO「低調行事,雷厲風行」的做派,讓這家企業的存在感顯得異常的強烈。更關鍵的是,在這次收購之前,先正達就與中國化工來回交手,經歷了一場傳奇收購。

    「誰在上市」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對於先正達的IPO,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給出答案:

    為什麼是先正達?為什麼是中國化工?為什麼是科創板?

    為什麼是先正達?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中,「農業」和「化工」是兩個毫無關聯的領域。可是我們放眼國際層面的化工行業發展史,就會發現這兩者存在緊密的聯繫。化工行業研發生產的化肥、殺蟲劑和除草劑,推動了農業增產;農業持續不斷的「豐收」需求,也在驅動化工行業「生化結合」,最終包攬了育種和轉基因業務。

    「邪惡轉基因巨頭」孟山都,當初也生產農藥草甘膦;久負盛名的化工巨頭,也搞過橙劑這種「特殊農化產品」。農化農化,到頭是一家。

    跟上述巨頭搞出來的動靜相比,先正達就顯得比較低調。但是這家「低調」的企業,前身是英國帝國化工(ICI)旗下的製藥農化業務。除此之外,它還是「血栓疫苗」巨頭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一部分。他們旗下的最出名的農化產品,聽起來也比較嚇人,那就是聞風喪膽的百草枯。

    雖然先正達被稱為「農化巨頭」,但是先正達最出名的卻是農藥。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先正達的產業分佈——這家企業的農化產品相對出眾,但是轉基因技術相對一般,育種產業也相對較弱。在全球種子產業份額中,先正達只佔據了6%,作為對比,杜邦-陶氏佔18.0%,孟山都-拜耳佔22.0%。先正達有市場,但是話語權還不夠。

    作為一家農化巨頭,先正達的優點和缺點都很明顯。也正是由於公司業務的特性,先正達在前幾年的市場環境下也是飽受考驗:

    一方面,受到歐債危機和新興市場經濟體波動的影響,先正達無法在市場中盈利進一步上升。另一方面,先正達在現有的農藥業務領域發展乏力,產品更多的是產品復配的「雞尾酒配方」,缺乏新的專利產品,難以吸引市場。2014年,公司更是裁員1000人節流。營收和發展的壓力,逼迫先正達在資本市場上轉型。

    先正達的問題迫在眉睫,中國農化的需求也同樣強烈。農藥的生產流程,可以粗略的分為原藥研發,配比產品和分裝銷售三步。目前中國的農藥企業,主要還是依賴上游企業生產原藥,「修飾」成新產品。因此在農藥產業中,中國長期處於被動地位,需要優秀的上游企業補齊缺口。

    與此同時,國內的種子產業也不容樂觀:國際種業聯盟的2014年的統計報告顯示,當時全球前五大種子公司的銷售額,合計佔全球市場53%。中國種子產業的總銷售額,雖然排在世界第二,可是沒有一家中國種子公司的市場份額達到2%。中國的種子產業,需要一家企業來突圍。

    一方盈利乏力,一方發展受阻。先正達自2016年被中國化工收購開始,一直到今年科創板的光速上市。這些行動都在向外界傳達一個明顯的信號:作為農化領域的需求大國,中國可以有,也必須有一家屬於自己的農化巨頭。

    為什麼是中國化工?

    中國化工眼裏的先正達,是心之所向。然而先正達眼裏的中國化工,最開始只是多金備胎。當初擺在先正達面前的收購買家,實際並不少:除了中國化工,先正達的老對手孟山都和巴斯德也曾考慮下場接盤。

    跟先正達相比,孟山都風格激進。幾十年前就「一把梭哈」,砍掉了自己的農藥業務。豪賭轉基因,最後成為了種子領域的「邪惡反派」。巴斯夫則是先正達的老冤家,幾十年以來就在農化領域跟自己對着幹。當時的巴斯夫,在新專利產品領域更是壓過先正達一頭。

    至於那個時候的中國化工,則是一個兜裏有錢,卻沒法入場的「暴發户」。當時的中國化工,在董事長任建新的帶領下,開啟了全世界收購優質資產的「海淘」模式。輪胎領域的倍耐力,全球最大非專利農藥企業安道麥都收入麾下。然而中國化工有了安道麥,也沒有達到巨頭的水平,先正達看不上很正常。

    然而在當時先正達的CEO馬麥克(Mike Mack)看來,巴斯夫和孟山都也不是什麼好選擇:首先,巴斯夫的業務重合度和先正達重複度太高,一旦同意收購,先正達必然被砍得七零八落。

    另一頭的孟山都,主力基本都是轉基因業務。孟山都本身又是「強技術驅動」公司,被孟山都收購的先正達,最後就是農藥業務被吸收,育種業務被砍掉。不但死無全屍,還要給孟山都當肥料。

    在不斷的邀約和拒絕中,先正達最合適的選擇就是中國化工:和其他競爭對手的「現金+股票」收購相比,中國化工在收購過程中,一直強調全現金收購,交易報價更是達到430億美元。

    除此之外,中國化工強調收購是「財務性投資」,不動高管,不動品牌,不動總部。除了資本運作以外,盡最大可能保證先正達運營的自主權。多次拒絕外界收購的先正達,最終還是在2016年初,接受了中國化工的收購。

    收購結束了,但是這對先正達來說,還只是開始: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的核心目的,是對國內農化分離的相關業務進行系統性,產業鏈級別的整合。在2016年的收購之後,中國化工花了五年時間。將安道麥、中化化肥、中國種子、MAP智農和先正達「捏」到了一起。

    現在的「先正達集團」,和當初的「先正達」相比,補上了種子業務的短板,還加上了智慧農業和植保業務。重組後的先正達,成了中國農化產業打出去的一記重拳。缺乏話語權的中國種子行業,也藉助先正達集團的種子業務,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為什麼是科創板?

    收購完成了,業務整合了。但是這一切,都要付出對應的代價。

    在中國化工風光收購先正達的2016年,這家「為國海淘」的化工企業,總負債就已經超過了3000億。財務狀況實在談不上健康。除此之外,當初收購先正達時,中國化工還要承接先正達的債務,需要調動500億美元。中國化工自有的資金有多少?50億美元。剩下的資金來源,都要依賴外部機構。

    一系列的資本操作下,先正達的業務已經有了雛形。然而作為一家企業,先正達的負債要比業務顯眼的多:先正達此次IPO,就將把650億元中的195億,用於償還長期債務。先正達此前也通過債務重組等方式,合併消除了186億美元借款和永續借債。

    (先正達集團報告/科工力量提供)

    為了改善財務和業務結構,降低負債壓力。當初收購先正達的中國化工,也已經和中國中化合並。先正達也化身為「先正達集團」,以更為獨立的姿態,面對後續的債務問題。先正達在科創板的上市,也是為過往的問題畫上句號。

    作為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先正達身上的「跨國」要素,也為科創板帶來了「國際範」。作為高新技術企業主導的板塊,科創板不光歡迎本土高新技術企業,也希望跨國技術企業,在中國找到發展機遇。先正達上市科創板,無疑為更多的跨國技術企業做出了表率。

    資本的畫筆已經備好,然而對於先正達而言,科創板才是更合適的畫布。作為一家農化巨頭,先正達立足於農藥和植保。但對於國內農化產業的發展而言,先正達的種子和智慧農業,是決定中國農業命脈的關鍵產業,貼合科創板「生物製品」的高科技要素,也代表着中國市場對先進農業的認可。

    提到科創板,很多人的想到的關鍵詞是「網路」「新能源」和「半導體」,這類滿足幻想的「高大上」科技。像先正達這種「於無聲處起驚雷」的關鍵領域巨頭,在科創板反而鮮有關注。不論是光速上市還是鉅額融資,先正達此次在中國市場的發聲,都可以說是振聾發聵。先正達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在中國市場證明自己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