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2020東京奧運會|中奧運代表團女是男兩倍,女多男少的根源何在?

    2020東京奧運會|中奧運代表團女是男兩倍,女多男少的根源何在?

    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的格局,必須向着世界先進的水平去看齊。

    ——姚明

    東京奧運已經開始,但前天下午,就已經有奧運比賽開打了,中國女足率先登場,卻以0比5輸給了巴西隊。

    雖然結果不好,但已經比男足要強了——男足都沒能進軍奧運會。

    原先,網友們經常拿女足成績來鄙視男足,如果以本屆奧運會成績為評價標準的話,鄙視的範圍要擴大很多了。

    籃球、排球、棒球、七人制橄欖球、手球、曲棍球、水球等7個集體球類項目,中國女子代表隊全部成功進軍東京,男子代表隊則全軍覆沒。

    在所有有中國隊參與的項目中,僅有女運動員參加的項目多達15個。

    奧運代表團女多男少,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傳統奧運強國也是如此。問題是,中國的情況確實過於嚴重了。

    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共派出運動員432人,其中女運動員298人,佔比高達68.9%,人數是男運動員的兩倍多。

    而且,最近三屆比賽,中國奧運代表團的男女比例越發失衡。

    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171人,女225人,女運動員佔比56.8%。

    2016年裏約奧運會,男160人,女298人,女運動員佔比65.1%。

    然後,就是今年的68.9%。

    誰說女子不如男?但我們在為女運動員們取得好成績喝彩的時候,也應該理性思考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強烈的失衡。

    女多男少,原因何在?

    中國奧運軍團「女強男弱」的根源,要追溯到1988年。

    在那一年的漢城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只獲得了5枚金牌,與前一屆洛杉磯奧運會的15枚金牌形成了強烈反差,舉國失望。

    1984年和1988年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獲獎情況(智谷趨勢授權使用)

    主管體育的國家體委官員們非常冷靜,他們在漢城奧運會之前就撰寫了一份報告,預測中國代表團能奪得6—8枚金牌——這就是當時中國體育的真實水平。

    前一屆奧運會之所以能得15枚金牌,是因為很多東歐體育強國,出於政治原因抵制了在美國舉辦的奧運會,才讓中國在很多項目上有了奪金機會。

    但老百姓對成績下滑的看法非常簡單:派出去的運動員沒本事、沒盡力,給國家丟臉了。李寧回國時避開人群灰溜溜地離去,卻還是被機場工作人員揶揄:

    「在哪兒摔不好,跑那兒摔去?」

    面對激烈的民眾情緒,國家體委認識到:雖然中國有很多人不喜歡運動,連運動的規則都不清楚,可到了比賽那天,大家都會問誰贏了——金牌,讓人感覺面上有光。

    1995年,國家體委正式發布了一份旨在推進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行動性綱要,即《奧運爭光計劃》。

    綱要中明確指出了,中國需要在接下來的奧運會、亞運會等國際大賽上取得成績,任務十分艱鉅,需要培養一批專業的運動員,給予全方位的保障。而國家和社會投入奧運項目的經費卻是有限的,因此必須要「讓重點項目得到保證,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哪些項目是重點呢?

    國家體委在綱要裏也寫清楚了,後來有人總結,答案就五個字:「小、巧、難、女、少」,即小球項目、技巧性項目、難度大的項目、女子項目和比賽人數少的項目。

    這類項目要麼是黃種人有稟賦優勢,要麼是國際競爭還不激烈,要麼是培養一兩個頂級選手就能出成績。

    相較於男子項目,大多數女子體育項目在世界範圍內的發展時間更短。

    有能力、有意願投入女子項目的國家並不算多,競爭相對沒那麼激烈。當中國舉全國之力培養一批優秀運動員出來,就有相當高的概率摘金奪銀。

    這個戰略,其實是老祖宗的智慧:田忌賽馬。

    用眾多的小眾項目的金牌,去彌補大眾項目金牌的缺失。體育項目的觀賞性、關注度雖有高低之分,但體現的競技精神卻是一樣的,金牌自然也是相等的。

    奧運爭光,一體兩面

    從奧運成績來看,《奧運爭光計劃》執行得非常到位。

    中國在奧運金牌榜上穩步前進,女子項目更是成為中國代表團奪金摘牌的主力,金牌數連續7屆超過男子項目。

    但從全民體育發展狀況上看,這個計劃則有相當大的弊端:「小、巧、難、女、少」的反面——大球項目、力量型項目、難度低的項目、男子項目、比賽人數多的項目,這20多年來發展得非常不如人意。

    稍微想一下,你就會發現這五個標準,男子足球符合四個……

    本屆奧運會,中國男子團體球類運動幾乎全軍覆沒,和《奧運爭光計劃》的這一戰略脱不開關係。足籃排三大球類運動多年來的成績滑坡,也與這一戰略脱不開關係。

    20多年來,別的國家在大力發展這些項目,我們雖也有進步,但速度不及別人。呈現出來的結果,就是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比如,中國女足從1986年開始,連續7屆奪得亞洲盃冠軍,還獲得過世界盃的亞軍和奧運會的銀牌。那個時代,我們就是世界女子足球的先進水平。

    但在新世紀後,女足成績開始滑坡:

    2004年奧運會,中國女足0比8慘敗於德國;

    2011年,中國女足未獲世界盃資格,2012年又未獲奧運會資格;

    2021年的奧運會首戰,5球完敗於巴西隊,暴露出與世界女子足球先進水平的巨大差距。

    類似的滑落軌跡,也許還即將在中國男籃身上上演:

    同樣也曾是連續多年的亞洲霸主,今年也開始無緣奧運會了。

    2019年男籃兵敗世界盃,失去直通奧運的資格時,籃協主席姚明接受採訪,直接講明瞭情況:

    「這一次算是我們又一次睜眼看世界吧,世界的水平與我們(拉得)真是越來越大了。」

    熱愛金牌?熱愛體育!

    本屆奧運會在疫情籠罩之下艱難開辦,奧委會為此給「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後又加入了一句「更團結」。

    其實,中國人對奧運會「團結」作用的感受,遠比世界各國來得早,來得深刻。

    作家張石山在1988年漢城兵敗後,寫了一篇文章《我們有權參與》,道出了廣大民眾的心聲:

    炎黃子孫誰個不渴盼民族的振興?哪怕僅僅是在全民輸血重點保障的體育戰線上大獲全勝?

    那時的中國國力還不夠強盛,經濟騰飛才剛剛開始,為了提升國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們需要金牌,需要勝利。《奧運爭光計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它成功了,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我們也應該明白,這種主攻小眾項目的偏科策略,是一種權宜之計,萬不可當成錦囊妙計。

    一國體育的強盛與否,金牌只是面子,關鍵是底子。

    問題來了,怎麼搞好底子?

    有人會說,以前我們經濟條件有限才重點發展那些小眾項目,現在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體了,把那些小眾項目的經驗搬到大眾項目上來不就行了?

    事實上,我們已經嘗試過了。

    2014年,集國乒功勳球員、功勳教練、功勳主席三種身份於一身的蔡振華,履新中國足協主席。這一人事安排,目的顯而易見,就是要把「國球」的經驗教給國足。

    只可惜,兩個項目的市場規模不是一個級別,需要投入的資金量也不是一個級別。

    中國乒乓球的強大,是因為有一整套青訓系統和教練團隊,從業餘體校到職業體校到省隊再到國家隊,每一層都有足夠多的人才儲備。這個體系可以靠國家財政就供養得起,但是像足球、籃球這類全世界都在激烈競爭的項目,不可能單單指望國家財政。

    出路何在?

    籃協主席姚明在那次採訪中給出了答案。

    「我們必須去努力地爬,從職業聯賽到培訓,再到青少年的體教結合。我們有堅定的決心走下去。我不會停止改革,我們不能半途而廢,必須更為堅定地走下去。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的格局,必須向着世界先進的水平去看齊。」

    推動體育商業化,發展職業聯賽,藉助市場的力量,來加強青少年的體育教育,對產業人員進行培訓,是世界先進水平的格局,也是我們的出路。

    從不好的方面來看,我們的體育產業還非常不成熟。

    在很多項目上,如果一個人走運動員這條路走不出來,就很難再找到養活自己的工作。雖然對於國家來說,只是千萬分之一的損失,但對個人來說,卻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沒有家長願意讓孩子走這樣艱險的道路,市場規模、運動員選材規模也就無從談起。

    確實如姚主席所說,需要「努力地爬」。

    從好的方面來看,今天從事體育事業要面對的輿論環境,已經比當年李寧所面對的,要好太多。

    比如傅園慧,只是因為「拼盡洪荒之力」的努力和樂觀,便深受人們的喜愛;再比如劉翔,當年受到許多謾罵,如今很多人留言說欠他一個道歉。

    究其原因,是中國強盛了,我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已經不太需要用金牌來體現了。多數人都已明白:體育本該是快樂的事情,努力最重要,成績排第二。

    當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並能積極投入到體育運動中時,我們也就真正能夠成為一個體育強國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