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教育內卷,如何破局?

    中國教育內卷,如何破局?

    內卷是一個流行詞,但有很多的誤讀。

    甚至有人舉例,說一個老闆請一群工人,然後工人之間降價報價,結果導致工資降低,這就是內卷。

    還有人說,是劇場效應,一個人站起來看,導致後排很多人都要站起來看,這叫內卷。

    我認為,對內卷這個詞的理解都不到位。

    內捲到底是個什麼玩意?

    最早的內卷概念是這麼來的。

    大學生們刷爆朋友圈的幾張「內卷」圖片是這樣的:有的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的人宿舍牀上鋪滿了一摞摞的書。

    這些圖片最早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霸之間流傳。

    現在說的就是,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

    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這不就是報酬遞減率嗎?

    報酬遞減律是個經濟定律,它反映了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投入和產出的關係。這一經濟學上的基本法則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及畜牧業等各個生產領域。

    它的中心意思是:「從一定土地上所得到的報酬,隨着向該土地投入的勞動和資本量增大而有所增加,但隨着投入的單位勞動和資本的增加,報酬的增加卻在逐漸減少。」

    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投入增加,但對應的報酬卻在減少。

    這是一個基本的事實。

    什麼意思呢?

    我們有一組生產要素,一起生產一種產品,比方說你要在一個花盆裏面種小麥,那花盆裏面有土壤、有水、有肥料、有種子。

    這時候別的因素不變,種子不變,土壤不變,水不變,你往裏面加肥料,加一勺肥料,因此而產生邊際收益,你種出來的小麥就會多一點;再加一勺肥料,你種出來的小麥又會再多一點。這叫邊際收益遞增。

    邊際收益開始的時候有可能有遞增的階段,但不管前面邊際收益上升的期間有多長,總會有那麼一天,你再往這個花盆裏面加肥料的話,它帶來的邊際收益就開始慢慢減少了,它的收益會掉頭向下了。

    如果世界不是這樣的話,你往一個花盆裏面不斷地加肥料,它長出來的小麥就會越來越多的話,那你就能夠在一個花盆裏面種出全世界所需要的小麥。這是不可能的。

    那關鍵就來了,什麼時候會發生遞減呢?這就叫拐點。

    當出現拐點時,就意味着發生了內卷,努力多一分得到的收益會減少,並且越來越少。

    那教育領域有沒有內卷現象呢?

    當然是有的。

    評估內卷的方式,你得看他努力對應的產出是什麼?如果努力對應的產出不成正比,甚至沒有產出,這就是邊際效益遞減了。

    學生們努力補課,刷題,家長們努力雞娃,花了很多努力,但沒有收益,這個情況有沒有?

    有。而且不少,數量很大。

    比如,一個文科生,他將來的理想是當一名作家,或是從事文字類工作,他覺得數學沒有必要學這麼好。

    但為了考上好的大學,他不得不學,因為文科高考,數學也是150分,在數學上丟分,可能就是名校與普通校的巨大差異了。

    於是,他不得不努力刷題,報班,補課,因為他本來就不喜歡數學,所以數學往往是文科生的弱項。

    而這份努力能給他的人生帶來收益嗎?

    沒有,可能終其一生,他最終用到的數學知識也就是初中知識就完全夠用了。

    這就叫作努力沒有產出。

    但如果是語文呢?對於他來說,那就不存在內捲了。

    因為你本來就是要選擇文職類的發展方向,閲讀能力理解能力,在現代工作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技能,那高校根據你的語文成績來判斷你是不是一個值得培養的人才,這是有一定依據的。

    更重要的是,你學的好,這個產出是一生的。

    很多人的文字能力,閲讀能力,就是在中學階段打下的基礎,這個投入是有產出的,學的越好,將來對工作越有利。

    這時,你再努力也不會發生內卷。唯一需要評判的是,高考試題,是否真的能將閲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通過分數進行判定。

    同理,對於理科生來說,數學物理,本來就是數理邏輯的學習,他對於理工科的職業發展方向來說,就是必備的能力。

    你在這個領域努力刷題也好,反覆學習也好,只會鞏固你的數理思維能力,這不叫內卷。

    有不少人說,中國的學生就是刷題家,沒有能力。

    那你怎麼解釋這麼多名校生不但在國內是各民營企業的搶手貨,跑到海外去也大多拿高薪呢?他們能考上名校,不就是刷題家嗎?

    中國有美國有幾十萬留學生,這些人,大多數是名校生。世界性的企業在招聘時,也將中國的985學校,當作世界名校生來看待,並給予相應的待遇。

    因為理工科教育與刷題這種技能是匹配的。

    企業選擇員工時,也認同985的學生就是學習能力比其他學校的強,自律性也更好,選擇的風險係數低。

    應試教育,也能證明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是人才的標配。

    如果這些人不是人才,那民營企業就會有巨大損失,招來的人幹不了活,老闆會這麼傻嗎?

    應試教育,至少對理工科人才的培訓是相對匹配的。

    但對於其他領域的人才來說,就存在內卷現象了。

    所以,從學科內教育來說,內卷是發生在部分學生的身上,而不是所有的學生努力刷題都沒有成果,對於理工科人才來說,努力一分大多數時候都能在將來為他增加一分回報。

    除了這部分內卷,還有一部分內卷就比較嚴重了。

    比如,很多學生,努力學習七八門功課,但最後只能上一個不好的學校,不喜歡的專業,不好的職業,這一部分人,也是內卷,因為他的投入沒有產出啊。

    這個原因是高等教育供給數量不夠導致的。

    高校都擴招了,都有80%的學生能考上大學了,還不夠嗎?不夠,還有一半的小孩不能上高中。

    不但數量上的供給不夠,質量上的供給也不夠。

    沒有足夠多好的大學,是讓很多學生中考、高考競爭時的努力白白浪費。

    而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們不將教育當作商品來看待。

    如果你把高等教育當作商品來看,你就會覺得奇怪了。

    明明有大量的家長想讓自己小孩上大學,卻沒有足夠多的供給,就好象,你想買台好手機,但卻沒有產量?

    這是人為造成的稀缺,而不是沒有人願意來進行供給,就使得很多人的努力沒有效益。

    這也是內卷的來源。

    如何解決內卷

    很多人說,大學生太多了,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

    今年中國要畢業九百萬大學生,中國有必要需要這麼多大學生嗎?

    這是一種奇談怪論,在十幾年前,大家往往比較中國和美國大學生數量佔比是多少,結論是,美國更發達,他的受過大學教育的比例高。

    怎麼現在突然就轉向了,變成中國不需要這麼多大學生了。

    我同樣告訴你一個現實,很多企業是招不到合格的員工,很多企業在感嘆大學生的質量不高。

    一方面是大學生有就業壓力 ,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格的人才。

    只要中國是開放的,你年年產出一千萬個高質量的大學生,市場也需要,世界上企業研發總部就全搬中國來了。

    問題出在哪呢?

    出在大部分大學並不按企業要求來培育人才。

    比如,什麼電子商務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等等,一個吃財政飯的老師能教學生怎麼做好業務?怎麼管理企業,怎麼做銷售?這怎麼可能?

    大學裏一大堆這樣的垃圾專業。

    但這就是大學教育的現實。

    大量的公辦大學老師不過拿本教材讀幾句,然後就生死有天了。

    低質量的大學教育才是問題。

    人才永遠是不夠用的,關鍵的問題是中國很多大學不生產人才。

    市場的需求無法通過大學教育,再通過自主招生,傳遞到中學教育去,這就導致很多非理工科學生在做無用功,為了迎合全國統一高考標準而刷題。

    解決的方法,就是讓市場需求傳遞到中小學教育,傳遞到家長的行為中去。

    這中間的關鍵環節,就是高校的市場化。

    高校只有服務於企業的需求,才是市場主體,才能提供好的教育,純公辦的話,他根本不需要考慮學生的未來,學生不能找到好工作,高校有哪個老師會被開除嗎?

    非市場化組織導致所有人的行為都發生了扭曲。市場化是唯一的解。

    市場化的非理工科高校,完全可以不需要考那麼難的數學,就不必逼着每一個孩子都得面對數學這種只有刷題可以進步的學科。

    但雙減政策的思路是反其道行之,全面加強公辦,甚至不給市場機會。

    個體要如何選擇

    一些人說,七八十年代,我就沒上培訓班啊,不照樣出人才嗎?

    這些人忽略了幾個事實。

    第一,那時的家長沒錢消費課外教育,只能完全賭孩子的天賦或靠家庭的教育

    第二,那個時候,所有學生能上大學的比例都是極低的,大部分是讀書天賦還好,自控力不錯的孩子能上大學,一個縣城一年都出不了一個博士生

    第三,現在是普通家庭,都有可能孩子讀碩讀博,是孩子普遍更聰明瞭嗎?不是,是供給加大了,是教育競爭手段增加了,讓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可能與那些省城頂級中學的孩子展開競爭。

    好的老師一定在更繁榮的城市,這是鐵律。

    好的醫生也一定在更繁榮的城市,這也是鐵律。

    那你沒有好的教育資源的情況下,如何與他們競爭呢?

    最好的手段是家長的管理,家長的教育。

    比如,高知家庭的孩子往往讀書不錯,因為家裏就有兩個學霸。

    也有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管理的非常好的,自覺性非常強,很努力勤奮。

    其次就是可以利用外界的力量,比如補習班。

    很多人說,上了補習班和沒上補習班差不多,好的孩子永遠是好的孩子。

    這叫作倖存者偏差。

    他們只看到了部分事實,有沒有不需要培訓班就學的好的學生,當然有,好的家庭教育就能帶來好的結果。

    但是,有沒有孩子就需要補習才能提升成績呢,大把呀。比如初中不太努力,導致某門功課基礎差,學校老師會給你補嗎?不可能的。

    我告訴你,北京市考上清北的學生中,學而思的學員就佔了三分之一。

    這是光一個教培公司的學員,市場上有多少家教培公司?

    而學而思網校的老師中,清華北大畢業的就佔了19%,985佔了43%。他們幫不到孩子們嗎?

    這些人不但是學霸,還要經過學而思的培訓,要做到講課有吸引力,讓孩子喜歡老師,他們考核的指標是續費率,如果成績不提升,學生不喜歡,能續費嗎?

    現在這些機構都死了,你一個縣城裏的學生,想上清北學霸的課也不可能了。

    那你就指望縣城那些早已沒有夢想和條鹹魚一樣活着的公辦老師吧。

    他能幫助你打敗競爭對手嗎?做夢去吧。

    你以為培訓機構只是逼着孩子刷題?

    羅永浩就是新東方出來的,這就是新東方培訓出來的優秀講師,講課沒有魅力,就不是好老師!

    張雪峰也是民辦考研培訓的大咖,靠的什麼,講課魅力,大家喜歡聽他講。

    對於學生來說,聽課聽的進去,喜歡老師的課,這就是讓他學習最重要的動力。

    學而思的老師們要在大街上練習演講,講到合格為止才能上課。

    打動孩子,讓孩子喜歡上老師,是他們的第一要務。這才是教育。

    學而思死了,新東方死了,意味着一大批有課堂魅力的老師將消失,因為一對一可能不需要這種上課能力,這種上課能力是針對大課堂的。

    整個教改不動高考,這是一個現實。

    如果你家孩子不是天生學霸型的,找一個靠譜的好老師補習,絕對是對付高考的不二選擇,誰不找誰SB。

    美國人上名校,也是靠補習班,想不努力,就能有好大學,好工作,想的美!

    除非你就是想讓自己孩子當技術工人,為製造業大國夢想而奮鬥,那你隨意。

    如果你自己不這麼做,請不要去讓別人家的小孩去這麼做,死道友不死貧道的人很噁心的,知道不。

    明天再寫一篇,就結束這個雙減政策系列評論吧,寫太多了。

    明天來談談雙減對產業的影響 ,對經濟的影響。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