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貨運擁堵正重創美國

    貨運擁堵正重創美國

    拜登政府的大規模「撒錢」計劃,在帶來旺盛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讓美國各大港口不堪重負。

    8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由於進口猛增,美國的鐵路站場、港口和倉庫已經被貨物擠得水泄不通。由於人手太少,無法快速運輸,「貨運擁堵正重創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正面臨更廣泛的通脹壓力。

    「在鐵路行業,大規模的休假令貨運公司沒有足夠的員工來應對激增的需求。運費也相應上漲,比一年前增長了15%。」運輸行業分析師特拉諾斯基表示,「無論如何,這都不會是一個託運人的市場」。

    數據顯示,在美國10個最繁忙的港口中,至少有7個經常面臨擁堵。這其中,需求是影響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港口、碼頭工人效率過低」。在中國的洋山、青島和鹽田等港口,移動一個集裝箱平均需要24秒,而在洛杉磯則需要48秒,效率相差一倍。

    隨着貨運成本的上升,美國消費者已經感受到衝擊。從面巾紙到沙拉醬,生產各種產品的公司一直在提高價格,以幫助彌補運費上漲的價差,「在這種環境下,除包裝消費品以外,消費者正面臨更廣泛的通脹」。

    「所有港口都受到擁堵影響」

    韋恩·凱勒(Wayne Kaylor)知道他的集裝箱停在芝加哥的某個鐵路站場,但他不知道具體在什麼地方,整整78天,沒有人能告訴他。

    凱勒是印第安納州埃爾克哈特市一家經銷商的負責人,該公司向沃倫貝格工業(Winnebago Industries)等知名房車製造商銷售冰箱、爐灶和其他家電。

    從5月4日到7月21日,凱勒裝有數十個電壁爐的集裝箱在混亂中丟失。

    「這太瘋狂了,」凱勒抱怨道,貨運延誤導致該公司出現銷售損失。「即使所有東西都帶有GPS裝置,他們還是在鐵路站場把它弄丟了。」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加州長灘、洛杉磯和奧克蘭的港口都出現了延誤。

    本月,美國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BNSF鐵路公司明確表示,問題已經波及到美國內陸。其中,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已停止貨運,BNSF也開始對貨物進行清算,因為大量的集裝箱和凱勒的一樣,已經無法進入流通環節。

    貨運困難,製造商紛紛加收額外費用,並哀嘆業務損失。

    工業綜合企業霍尼韋爾將其收入下降至多2億美元歸咎於供應鏈困難。零售商們正忙着為假日季採購足夠的商品,大型連鎖店訂購的庫存比平時多,希望至少有一部分能按時到貨。

    「全球供應鏈不能應付這種情況,」北美貨運巨頭Seko Logistics的首席增長官布賴恩·伯克(Brian Bourke)坦言,「每年的季節性需求高峰只能有1次。當所有環節都要應付連續12個『旺季』時,一切就開始崩潰了。」

    物流公司CH Robinson表示,訂單過多加劇了運輸中斷。該公司表示,來自中國的貨物在抵達美國港口後會延遲15至20天,多達四分之一的多式聯運集裝箱無法使用,因為一些集裝箱被用作臨時存儲。

    事實上,美國海岸兩邊的港口都處於緊張狀態。

    今年5月,加州長灘的集裝箱吞吐量超過90.7萬個,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在過去25年裏,該港口最繁忙的10個月中,有9個月都集中在過去1年中。在美國全國範圍內,佐治亞州薩凡納港口在截至6月30日的12個月內運輸了530萬個集裝箱,創下該港口的紀錄,較上一財年增長20%。

    美國貨運研究公司FTR的運輸業分析師託德·特拉諾斯基(Todd Tranausky)表示:「我認為,這個國家所有的港口都受到了擁堵的影響。」

    特拉諾斯基表示,在鐵路行業,大規模的休假令貨運公司沒有足夠的員工來應對激增的需求。運費也相應上漲,比一年前增長了15%。儘管他預計今年下半年和2022年增長將放緩,但「無論如何,這都不會是一個託運人的市場」。

    「消費者正面臨更廣泛的通脹」

    美國消費者已經感受到了衝擊。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隨着貨運成本的上升,從面巾紙到沙拉醬,生產各種產品的公司一直在提高價格,以幫助彌補運費上漲的價差。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數據顯示,繼5月份上漲5%之後,6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按年上漲5.4%,創13年新高。

    汰漬(Tide)洗衣粉和吉列(Gillette)剃鬚刀的生產商寶潔(Procter & Gamble)計劃提高部分產品的價格,此前該公司警告稱,大宗商品和貨運成本上漲將在未來一年造成19億美元的稅後損失。

    高露潔棕欖(Colgate-Palmolive)的售價也將更高,該公司CEO諾埃爾•華萊士(Noel Wallace)上周五表示:「無論是在美國的卡車運輸和倉儲,還是從亞洲到世界其他地方的海運,物流網絡都要收取額外費用。」

    以Cheerios麥片和哈根達斯冰淇淋而知名的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表示,由於運輸成本上升,該公司正在提高其大部分雜貨類別和全球市場的價格。

    生產Chef Boyardee意大利麪和Orville Redenbacher爆米花的康尼格拉公司(Conagra)、玩具製造商孩之寶(Hasbro)和摩托車製造商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也採取了漲價措施,後者為彌補運費而加收2%的附加費。

    Kleenex母公司金佰利公司(Kimberly-Clark)稱,該公司「果斷採取行動」在6月和第三季初上調價格,以抵消通脹壓力。此前該公司曾宣佈將上調嬰兒護理產品和Scott衛生紙等一系列消費品的價格。在某些情況下,該公司甚至將價格提高了兩位數。

    金佰利首席執行官Mike Hsu表示,該公司正面臨成本的「大幅上升」,原因是紙漿等材料價格的上漲和分銷成本的上升。

    「自我們4月通話以來,大宗商品通脹飆升,我們的供應鏈受到挑戰。」Mike Hsu在財報電話會議上對分析師表示。

    《金融時報》指出,儘管強勁的需求給了企業提高價格的餘地,但人們願意為此付出多長時間仍有待觀察。Hsu表示,其他行業已經觀察到支出減少,這可能會讓客户的錢包裏有額外的錢來購買消費品。

    然而,「在這種環境下,除了包裝消費品以外,消費者正面臨着更廣泛的通脹」,這一趨勢「使其更具挑戰性,」Hsu補充道。

    康尼格拉首席執行官肖恩•康諾利(Sean Connolly)表示,雜貨店和餐館價格「無處不在」的上漲,可能會減輕對需求的打擊。

    對凱勒來說,成本其實計算起來很簡單。一個集裝箱可以裝79個電動壁爐,一年前運費為4500美元。現在,如果他的公司能弄到一個,2萬美元已經非常不錯,每個壁爐要多花將近200美元。

    他說:「所以你只能給你的顧客漲價,這就變成了一種涓滴效應(trickle-down effect)。這真的是每個人的問題。」

    (註:涓滴效應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給予貧困階層、弱勢群體或貧困地區特別的優待,而是由優先發展起來的群體或地區通過消費、就業等方面惠及貧困階層或地區,帶動其發展和富裕,或認為政府財政津貼可經過大企業再陸續流入小企業和消費者之手,從而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的理論。此處形容供應鏈層層漲價,最後由消費者買單。)

    「北美沒有全天候的工作環境」

    「如果要問是什麼導致了集裝箱船連續6個月在洛杉磯長灘港排隊等待泊位,簡單的答案是新冠疫情。」今年4月,世界貨運情報服務網站(Joc.com)發文指出。

    人們居家後消費傾向從旅遊、娛樂轉移到家居裝修上,這讓海運系統不堪重負。大量集裝箱不能在碼頭被快速卸載及運輸到配送中心卸貨,拖累了集裝箱重新運回亞洲的速度,降低了整個系統的運力。

    IHS Markit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將增長6.2%,為1984年以來的最快增速。預計港口擁堵還將持續數月,因此政策制定者考慮這個問題並不奇怪,尤其是在拜登政府推出2.3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支出法案,其中有170億美元用於內河航道、沿海港口、陸路入境口岸和輪渡的基礎設施投資。正如拜登說:「我們的港口和水路需要維修和重新設計。」

    Joc文章指出,多年來,無論任何航運政策,真正起到制約作用的仍是生產力,即港口勞動力。

    全球物流和運輸諮詢公司首席執行官Gary Ferrulli表示,所有關於基礎設施支出的討論都很有趣,現實也確實需要,但前提是這些國家擁有並願意投入相應的勞動力,否則都是徒勞無功。

    「長期以來,勞資關係的惡化,尤其是在美國西海岸,導致了當今美國集裝箱運輸的許多核心問題。巨大的成本增長、碼頭自動化的能力有限、合同談判中長期存在的且可避免的干擾,以及遠低於亞洲等地區港口的生產率和工作時間,這些都是問題的核心。」

    Joc在文章中舉例稱,對於大於6000TEU的大多數超大型船舶靠港,在洋山、青島和鹽田,移動一個集裝箱平均需要24秒,而在洛杉磯則需要48秒,基本上是兩倍的時間。

    海洋網聯船務(Ocean Network Express)首席執行官傑里米·尼克松(Jeremy Nixon)稱,亞洲的泊位24小時不間斷地為船舶工作,也就是每周總共工作168小時。但在洛杉磯長灘港,泊位每天工作16小時即每周只工作112小時,碼頭閘口每周只工作88小時,而在亞洲則是24小時不間斷作業。

    尼克松表示,大多數工廠都是24小時不間斷工作,亞洲的港口也通常是全天候工作的。不幸的是,北美市場沒有全天候的工作環境,製造了這個瓶頸。考慮到滯期問題,有多少是由於生產力和工作時間的原因而導致或惡化的?由於勞工組織的政治因素存在,在解決美國集運市場的問題時,這是一個「觸碰雷區」。

    Joc文章認為,如果與勞工組織討論問題時始終存在爭議,那麼任何政策方法都不能持久解決問題。美國交通部長皮特·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曾表示,在港口擁堵問題上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