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連投兩筆,美團跑步進入晶片賽道

    連投兩筆,美團跑步進入晶片賽道

    追趕晶片大潮,或許是歷史性的大機會。

    一個月不到,連兩起晶片融資事件中,都站了同一個投資方:美團。

    這其中,最新成立的晶圓半導體代工企業榮芯半導體獲得來自馮源資本、紅杉資本、美團、民和資本、元禾璞華等的戰略投資;視覺晶片設計公司愛芯科技的數億元A+輪融資中,美團及其產業基金美團龍珠也出現在了其投資人名單上。

    當然,追趕晶片大潮的不止美團,其他網路公司也在下場參與晶片這個歷史性的大機會。

    先以百度來看,2018年,百度對外發布雲端全功能AI晶片「崑崙」,當時李彥宏還將其稱之為國內該細分領域的第一款晶片。今年6月,百度宣佈崑崙晶片業務獨立,名為崑崙芯,並在3月已完成獨立融資,估值據說已達130億。除此之外,百度也在在AI晶片上廣為佈局,投資了微度芯創、曦智科技、聲智科技、行芯科技、禾賽科技、芯侖光電等等。

    再說阿里巴巴,其在一系列投資之後,成立了「半導體界的網紅」平頭哥,主打安全、智能和普惠的雲端一體化計算架構,並聚焦於雲計算與嵌入式兩類晶片。

    除此之外,騰訊除了花重金投資了中國GPU和AI晶片的初創公司燧原,近期也在廣發英雄帖大肆招募晶片人才。同樣在積極組建晶片團隊的還有字節跳動,據說將發力自研雲端AI晶片和Arm服務器兩類晶片。

    國外也是如此,自2016年穀歌發布TPU以來,其自研晶片用在了雲端(AI加速晶片TPU)和智能設備(Pixel手機中的自研晶片);亞馬遜也已經推出兩款自研晶片,並且已經開始用於處理Alexa語音助手的部分計算任務。

    由此可見網路巨頭進軍晶片領域就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除了下場自研晶片之外,投資也成了另外一種達成目標的方式。

    投出下一個「台積電」?

    從此前市場中公開的消息來看,美團對於晶片領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投資上。

    追溯美團在硬科技投資上的發力,最早始於2018年。2019年對理想汽車的重金押注,使得美團投資開始對外嶄露頭角。此後,2020年,美團對外投資,尤其是包括晶片在內的諸多前沿科技上變得更加積極,完成了包括機器人、無人配送硬件相關的多筆投資。

    比如王興本人在財報會議上高頻提及的關鍵詞robotics,美團連續投資了普渡科技、高仙機器人、盈合機器人、梅卡曼德、非夕科技之外;6月還領投了「無人配送車的眼睛」激光雷達製造商禾賽科技的D輪融資,以及和愛芯科技前後腳宣佈的自動駕駛重卡公司嬴徹科技的B輪融資。

    再回過頭看融資時間最近的愛芯科技,其曾於今年4月宣佈接連完成Pre-A、A兩輪融資,總金額達數億元人民幣,背後的投資方站着啟明創投、聯想之星、和聚投資、耀途資本、萬物資本。

    此次美團聯合領投的A+輪融資,韋爾股份相關聯的韋豪創芯和美團戰投聯合領投,美團產業基金美團龍珠也在此輪跟投,其他投資人還包括馮源資本,元禾璞華、石溪資本、天創資本、沄柏資本、高德創始人成從武等,均紛紛入局,顯示出資本對於這家成立兩年多公司的強烈支持。

    據悉,愛芯科技CEO仇肖莘在創立公司之前,曾擔任紫光展鋭CTO、美國博通公司副總裁,並曾擔任AT&T Labs首席科學家,且其核心成員均參與過10顆以上晶片的設計和生產,在產品規劃和產品落地上具有豐富經驗。

    美團戰略與投資副總裁朱文倩在提及投資愛芯的原因時也稱,隨着硬件成本降低,大量數據在網絡邊緣側產生,預計未來邊緣側算力將超過雲端算力,而這正好屬於愛芯科技的產品應用場景。

    當下,愛芯科技自主研發的第一顆AI晶片——AX630A已實現量產,第二顆晶片日前也已回片併成功點亮。愛芯科技AI晶片的目標市場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社區、智能家居、物聯網設備等多個領域。

    當然,如果說投資AI晶片公司愛芯科技是對晶片設計領域的佈局,投資榮芯半導體則透露出美團對半導體領域更加長期的視角。

    8月7日,根據拍賣成交確認書顯示,榮芯半導體以16.6616億元成功拿下了德淮半導體的整體資產。因為德淮半導體已經建成大約90%,也就是說,榮芯半導體再投入一筆資金,就可以很快將該12寸的晶圓廠運作起來。

    「公司按照市場化方式逐步佈局半導體制造,從晶圓級封裝啟動,最終目標實現12寸晶圓自主可控的製造能力,為更多的國內半導體設計公司提供精準服務,做好國內頭部晶圓製造企業的替補,進一步壯大中國半導體的整體實力」,榮芯半導體CEO陳軍如此說道。

    眾所周知,提及晶片代工,中國台灣不管是份額還是技術是全球排第一的,尤其台積電更是大名鼎鼎,7nm晶片已經在大規模生產,5nm晶片也在試產,預計明年可以量產,這個進度比三星還要快一點。相比之下,國內中芯國際最新的2季度財報也顯示,14nm/28nm的佔比提升至14.5%,而這一佔比在一季度還僅為6.9%,且去年2季度有華為的加持,先進工藝的佔比也僅為9.1%。

    晶圓製造一直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薄弱環節,而當下,榮芯半導體剛一成立就拿到大筆資金支持,在全球晶片產能短缺的周期中逆勢而上,解決的正是那些長久以來「卡住國產晶片脖子」的問題。

    榮芯融資一完成就立即完成首筆資產收購,民營企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盤活晶片行業的歷史遺留資產,在行業裏也是一次非常新的嘗試。榮芯此輪大股東之一,業內知名產業基金元禾璞華投委會主席陳大同也表示,「全球產能的極度緊張在國內的表現更為突出。榮芯公司恰好是一個集中民間及產業的資源,在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的全新嘗試。」

    榮芯眾星雲集的股東名單裏,有其他諸多業內知名投資機構,例如馮源資本,其大股東正是韋爾股份創始人兼董事長虞仁榮,陳大同本人也曾是手機晶片公司展訊通信的聯合創始人。

    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是躋身其中的唯一一家網路公司。

    清華人「芯動」了

    美團能夠成為榮芯此輪融資中的唯一一家網路公司,也或許與其創始人的清華背景有一定關聯。

    但更為眾所周知的是,清華走出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班級「EE85系」,這個班級裏誕生了兆易創新的舒清明、韋爾半導體創始人虞仁榮、卓勝微電子聯合創始人馮晨暉、格科微電子創始人趙立新、燧原科技創始人趙立東等晶片大佬。

    前文提到的陳大同也是1977年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是同屆唯一一名學習半導體專業的學生。抱着回國振興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的願望,當年陳大同等一群人遠赴海外深度研究,2000年攜手清華同學武平等聯合創辦了展訊通信。

    與此同時,希望通過創業推動中國半導體集成電路產業變革的隊伍中,還有中芯國際董事長趙海軍、華大半導體總經理童浩然、創辦華卓精科和華海清科兩家半導體公司的朱煜等等。

    投身晶片行業的清華人中,除了上述行業大佬利用自己的技術實力實業興國;一部分則是投資助力。半導體行業的知名產業基金盡數都有清華人的身影,比如陳大同的元禾璞華,陳洪武創立的國科嘉和,以及無線電系的李立新、鄧峰合辦的北極光創投。從美團對於半導體行業的投資軌跡來說,也極有可能成為半導體投資領域重要的網路投資力量。

    此輪參投榮芯的美團創始人王興正是清華1997 級電子工程系校友。榮芯的董事會中,工銀國際融通資本董事總經理賁金鋒和清控銀杏創始合夥人呂大龍,也都來自清華。

    公開資料顯示,清華大學110周年校慶前夕,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正式揭牌,該學院主要就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集成電路學科前沿,瞄準集成電路「卡脖子」難題,加快培養集成電路緊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舉措。王興就在校慶之際捐贈近10%的股份成立了清華基金會,據悉該基金會也將主要用於科研、以及高科技人才的培養。

    就一眾清華人蔘與的榮芯而言,其成立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創業活動從設計環節開始向中上游的製造環節遷移,也反映了投資作為一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也在向產業上游轉移。

    這或許也解釋了美團區別於其他家網路公司切入晶片賽道的方式,一是從投資開始,二是在半導體與其業務上的協同性問題。

    就行業來說,百度的崑崙1代主要用於搜索引擎、智能雲生態夥伴等具體的業務場景;騰訊造芯的目標則主要集中在AI加速和視頻編解碼,為其內容業務服務;字節的情況類似,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在5G時代都要承載更多內容,這些內容就需要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等服務器晶片的支持。如此看來,美團投資晶片的邏輯似乎並不十分明確。

    但美團為何做出如此的投資選擇,或許能從王興在分析師電話會上表達過的一樣:「無論一項科學技術多麼激動人心,歸根到底都只是幫助我們實現使命的手段,而非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我們的使命。」

    的確,在眾多影響人類世界和社會變革的大歷史機會當中,最終靠的都是科技,科技只是實現最終使命的手段;在參與科技的方式當中,投資和自研也只是手段,都是參與到改變人類歷史大機會的方式而已。

    不是戰略投資,也不是財務投資,美團屬於典型的使命驅動型投資。「美團的投資並不是完全從自身需求和業務邊界出發,關注的是那些真正的大機會、大趨勢,晶片和其他任何其他領域一樣,都是他們關注的前沿科技領域的範疇。」一位熟悉美團的投資行業人士如是說。

    這波國產替代浪潮裏,晶片的機會似乎遍地都是,但無論對創業者還是投資人來說,想要成功都並非易事。關注晶片的資本和晶片創業者共同構成了這個高速發展的市場,但可以確定的是,即使最終只有極小一部分的企業存活下來,對中國的半導體行業都是有貢獻的。

    當然,怎樣的姿態才能更好地在造芯大浪中衝浪,併成為弄潮兒,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