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深度剖析中國經濟形勢:三大核心力量支撐下半年經濟向好

    深度剖析中國經濟形勢:三大核心力量支撐下半年經濟向好

    如何評價2021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成績單?

    劉元春:最滿意的肯定是在全球復甦的背景下,中國率先接近了經濟復甦的常態化。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2.7%,是全球幾大經濟體中唯一一個能達到兩數位增長的。

    支撐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出現穩中向好、復甦基礎不斷夯實這種態勢的核心基礎在於兩點:一方面是投資逐步得到加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外需。在疫情還在世界範圍蔓延的情況下,全球需求復甦和供給瓶頸錯位,導致中國的出口保持非常強勁的態勢,因此,可以看到中國需求復甦的整體狀態還是不錯的。相對來說,我國供給復甦表現得更為亮麗。因為去年疫情暴發後,我國採取的紓困政策主要是在於保市場主體、保就業,因此我國供應鏈、工業鏈的恢復狀況良好,雖然目前供需兩側恢復得不對稱,但是都步入到一個很堅實的、新的復甦階段。

    當然,如果對上半年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覆盤,有幾點值得關注。第一是我國補短板取得明顯成效,先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餐飲消費基本恢復正常,上半年餐飲收入按年增長46.8%,已經基本上達到2019年同期水平,製造業投資已經擺脱一季度的負增長態勢,較2019年已經出現了連續兩個月的正增長。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內生動能開始出現,在企業的利潤、居民的收入和政府的財政狀況等方面,都在逐漸改善。今年下半年可能會是中國的政策推動力量開始全面向市場增長動能轉變的一個過程。

    如何展望2021年下半年中國宏觀經濟形勢?

    劉元春:展望下半年,我們會看到我國依然面臨着一系列的問題,包括特殊人群的就業還不是很好;上游產品,特別是以石油為主體的大宗商品價格帶來成本衝擊還很嚴重;消費需求復甦還有相當長路要走。但是我們認為這都是復甦進程中的一種常態性現象。

    下半年中國經濟會是一個持續向好的態勢,支撐它的核心力量在於:

    第一,上半年的財政支出速度相對偏慢,這決定了下半年財政政策調整的空間、財政支出的力度和規模會進一步加速。更為關鍵的是,相對其他國家的貨幣政策,中國的政策利率水平依然較高,還有很大調整空間,這意味着政策支撐可以隨着經濟的進展進行相機抉擇。

    第二,上半年十四五規劃已經出台,下半年會進入到全面落實、全面實施的新進程之中,一些大項目、大投資會帶來很好的一個支撐力。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十四五規劃當中不僅有大項目、大規劃,同時還有大的改革。目前圍繞着共同富裕的先行先試意見以及年底要公布的共同富裕綱要,都有利於我們提升整體的收入預期。

    第三,歐美目前正在經歷第三波疫情,這可能會打亂歐美國家和東南亞國家供應鏈恢復的節奏。目前來看,世界範圍內的供應鏈的瓶頸效應比想象中嚴重,因此下半年的出口態勢可能會比預期的好,雖然可能有所回落,但是依然會成為短期支撐中國經濟的一個核心力量。

    以上幾大因素我認為是下半年經濟復甦、經濟常態化的幾大支撐作用。

    國際國內形勢依舊複雜嚴峻,有哪些潛在風險需要高度警惕?

    劉元春:第一就是外部環境的這種變異,特別是美國寬鬆政策的調整,以及美國興起的新一輪對華政策打壓和遏制,這個可能是今年底和明年初我們要承受一個最大的壓力。

    第二是我國的宏觀槓桿率依然偏高。在一些局部區域由於復甦乏力而債務過高所引發的區域性經營的債務鏈可能出現一些情況,這可能會導致經濟增長K型復甦的態勢更為明顯,區域之間的差異進一步拉大,需要高度關注。

    第三是全球通貨膨脹究竟以何種形式向中國傳遞?如果是以傳統上的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揚的方式傳導,特別是石油價格持續上揚,這將給我國的復甦帶來負面影響。但如果是通過歐美CPI製成品價格持續上揚的方式,這對我國反而是一個好消息,對此我們也要高度關注。

    第四是我國近期圍繞房地產的長效機制開始推動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有關房地產稅的動議,對土地財政的調整。在房地產的這種戰略結構性重大調整過程中,如何保證房地產價格和預期的相對穩定、地價的相對穩定,對宏觀經濟穩定依然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要防止資產價格出現硬着陸的狀況。

    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到一個穩定的復甦通道,已經接近於常態化了。當下的核心任務,在於為十四五佈局落實提供宏觀空間,為大改革提供宏觀空間,而不是進行簡單的過度的微調,此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面臨的一些中期問題和困難可能比一些短期憂慮更值得關注。因為有些問題大家都認識到了,但是它的規模、衝擊方式和一些關鍵時點的把握,實際上會考驗我們未來的政策選擇。

    我國K型分化明顯,宏觀政策的制定面臨哪些挑戰?

    劉元春:K型復甦簡單講就是一些復甦的一種分化,在區域、在產業出現不同步的現象,甚至是方向相反的現象。面對這種狀況,我們第一就是要堅持底線思維,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對於復甦能力很弱,甚至出現強勁分化的態勢,政府要進行積極干預,在這上面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目前南北分化、東西分化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加強區域經濟協調,加大對一些短板的扶植力度,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些重點。

    PPI與CPI剪刀差為何居高不下?

    劉元春:PPI向CPI傳導本身有一個過程。而我國的上游產業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具有壟斷性,而下游產業很多都是競爭性的,這樣導致了一個重要現象,就是在成本傳遞過程中,下游行業很難進行成本的直接傳遞,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端口,大量中小企業、大量的供應者相互競爭,他們難以漲價。也就是說在供大於求的狀況下,中下游企業不具備持續漲價的基礎,很多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只能選擇成本自我消化,也就表現為,我們的成本衝擊沒有很好體現在CPI這個端口。

    這種現象的產生說明中國經濟的彈性和韌性在提高,中國企業對於成本衝擊的承受力也在提高。而不能簡單地說我們的內循環出現了一些堵點,因為價格形成機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議價能力。近期上游產業的利潤大幅度上揚,他們利用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製造了大量盈利,同時也將一些成本轉移給一些中下游產業,而中下游產業目前來看還是能夠承受這種衝擊的。

    當然,對於一些原材料密集型行業來說,國家應該採取一些對沖措施。另外還要對整個市場環境進行整頓,因為很多上游的壟斷性行業可能會利用議價能力進行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自發改委在五六月份整頓市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回調逾20%。這可以使我們更為警醒,目前的價格上漲因素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因此治理的工具和手段也應當是多元的,不應是單一的。

    未來貨幣政策將會怎麼走?

    劉元春:PPI高企絕對不是貨幣政策調整的一個參照系。因為這一輪裏面,以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所導致的,進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我們工業品出廠價格的這種上漲,是一個局部現象、結構性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恢復性上漲的自然產物。那對於宏觀經濟更具有主導性的一個參數是CPI,特別是核心CPI,目前我國上半年CPI平均只有0.5,核心CPI只有0.9,這全面反映出我們目前整體經濟是需求不足,而不是經濟過熱,因此央行進行流動性的寬鬆具有必然性。

    更為重要的一個,就是上半年貨幣政策常態化已經完成,而這個過程中間導致的,就是現在整個金融環境有偏緊這樣一種趨向,特別是目前企業的應收賬款按年增長很快,企業的違約率有所蔓延,在這種情況下們進行適度寬鬆,特別是在數量上和結構上的這種寬鬆,我覺得是有必要性的。

    中國目前的通脹形勢與歐美的通脹形勢有本質的差別。歐美的救助政策落腳在消費端,因此歐美的消費復甦很好;我國的救助主要落在生產端,導致我們的生產復甦很好,因此中國目前面臨是需求不足的問題,而歐美面臨的供給瓶頸的問題。對於通脹,我國面臨的是供給端的成本衝擊問題,歐美實際面臨的是需求端的物價上漲和貨幣流動性的寬鬆釋放,因此我國的貨幣政策一定要以內為主,而不是簡單跟隨歐美進行調整。

    當然下半年,我認為我國的貨幣政策一定要回歸中心點位,使貨幣供應數量與名義GDP增長有一個匹配性。同時我們要關注貨幣政策對一些特殊項目、特殊行業的結構性的流動性支持,為十四五規劃落地和推動積極財政政策做好配合。

    面對歐美政策的變局,我們要有一些前瞻性的應對,特別是對於外部環境的變局,我們一定要為進一步夯實經濟運行的常態化基礎提供堅實的支撐,而不是簡單的以貨幣政策回歸作為它的一個目標。

    在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中,消費究竟扮演怎樣的角色?

    劉元春:對於消費復甦,一般疫情之後首先是生活必需品的復甦,然後耐用品,最終會傳遞到一些接觸性的服務消費。目前我們的日用品復甦已經基本到位,但是耐用品以及與疫情相關聯這樣的一些服務性的消費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修復。

    我認為對消費來講,第一是要注意制定擴大消費的戰略,而不是短期性的刺激消費,第二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我們也不宜大幅推動一些接觸性服務業的繁榮,所以目前消費低迷的狀況是很正常的。

    因此從宏觀政策平衡方面,就需要在投資和出口上好好做文章。對於消費,還是應當從中長期的角度來提升消費基礎,提升消費和供求的匹配度,更重要的是從收入分配角度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以此來提升消費,所以我們認為在消費上不宜過度做文章。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