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經濟減速:內地地產調控會不會放鬆?

    經濟減速:內地地產調控會不會放鬆?

    地產投資對經濟影響究竟多大?一直以來,房地產投資就是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今年上半年地產投資增速仍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2.4個百分點。不過,今年以來的地產調控措施已經使得地產投資的領先指標趨於走弱,這或將對後續地產投資增速形成拖累。一方面,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自年初以來震盪下行。過去在房企資金存在壓力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提高期房銷售比例、加快周轉來促進回款,而當前期房銷售佔比提升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土地購置情況也在逐步萎縮。今年上半年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降幅繼續擴大至-11.8%。土地購置的走低也將向新開工以及施工端傳導,進而阻礙投資增速的提高。我們究竟能否承受地產投資下行給經濟帶來的衝擊?不妨對其影響做以簡單測算。根據最終測算結果,地產投資增速每變動1個百分點,大約會帶來GDP名義增速變動0.1個百分點。因而,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可控,短期調控政策放鬆的必要性不強。

    地產調控鬆動了麼?按照過去的經驗來看,出口、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三者增速同時回落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本輪調控旨在擺脱過去經濟增長對於地產的過度依賴,不能以舊眼光看待新問題,現實中並沒有看到調控放鬆的跡象。首先,從供地端來看,首批集中供地似乎並沒有達到降地價的效果。近期自然資源部要求第二批集中供地調整出讓政策,限定土地溢價上限15%,雖然這在事實上避免了房企利潤空間的進一步壓縮,但也意味着政策層面對於房價仍保持着較高的關注度。其次,從房企融資端來看,企業依然面臨較強約束。自去年以來,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增長就已落入個位數區間。而房企債券融資規模按年增速也在放緩。雖然融資狀況不容樂觀,但調控措施沒有引發大範圍的「破產潮」,因而可能也不會中途而廢。最後,從居民融資端來看,反映購房成本的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按年也在持續少增。

    避免過度透支,着眼長效機制。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城鎮化進程的放緩,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中國地產銷售或已接近極限。從發達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來看,高購房需求年齡人口見頂之後,會伴隨着地產銷售和開工的下移。這也意味着,在中國年輕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如果當下繼續維持對地產的過度刺激,事實上是在透支未來需求。中國房地產市場當前更多地體現為結構矛盾,如何使得失衡的結構回歸均衡,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關鍵。因而,政策調控思路從過去偏重「需求端的短期刺激」轉向「供給端的長效機制」,這次對於放鬆調控的期待或將落空。

    資源存在約束,馬太效應凸顯。對於房企而言,長效機制的建立意味着行業能夠獲得的信貸資源下降,企業對於這種變化需要及時適應。而需求總量增速的放緩,使得地產公司整體ROE水平持續回落,與此同時,「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強者恆強」。此外,地產調控措施的持續也或將影響與之相關的家電等消費品表現。

    地產投資對經濟影響究竟多大?

    地產投資貢獻增長。一直以來,房地產投資就是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從2018年開始,房地產投資增速就持續高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整體增速,對經濟增長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即便去年受到疫情衝擊,全年地產投資增速仍維持在7%,遠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和GDP增速,而今年上半年地產投資增速仍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2.4個百分點。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不過,今年以來的地產調控措施已經使得地產投資的領先指標趨於走弱,這或將對後續地產投資增速形成拖累。

    期房佔比提升有限,銷售增速趨於放緩。一方面,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自年初以來震盪下行,6月當月按年增速已從年初的兩位數增長降至不足5%。過去在房企資金存在壓力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提高期房銷售比例、加快周轉來促進回款,進而帶動銷售增長。而今年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中期房佔比已高達88.5%,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為有限。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土地購置逐步萎縮,集中供地影響節奏。另一方面,土地購置情況也在逐步萎縮,在去年全年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錄得-1.1%的負增長的情況下,今年部分城市集中供地帶來的節奏變化,使得上半年土地購置面積增速降幅繼續擴大至-11.8%。土地購置的走低也將向新開工以及施工端傳導,進而阻礙投資增速的提高。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7月底政治局會議對於經濟增長的擔心有所加強,而前期地產調控政策效果的持續顯現,給後續地產投資蒙上陰影,我們究竟能否承受地產投資下行給經濟帶來的衝擊呢?不妨對其影響做以測算。

    固定資本形成不完全等同於投資。在支出法核算下的GDP構成中,2020年資本形成率錄得43.1%,而2017年以來也大體維持在43%左右的水平。但是,GDP中的固定資本形成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並不能夠簡單地劃等號,根據2020年的數據來看,固定資本形成只有固定資產投資額的83%左右,而房地產投資又佔到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7%。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土地購置費、舊建築物購置費和舊設備購置費等部分,並不計入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也即不計入GDP的統計之中。而地產投資中其它費用部分的比例要遠高於固定資產投資整體情況,前者大約是後者的2.25倍。因而,在估算地產投資佔固定資本形成比例的時候,要據此進行調整,進而得到地產投資對經濟的整體影響。

    根據我們最終的測算結果,地產投資增速每變動1個百分點,大約會帶來GDP名義增速變動0.1個百分點。即便考慮到地產投資對於相關產業鏈的拉動作用,其對經濟名義增速的影響也僅在0.3個百分點左右。因而,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對於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可控,短期調控政策放鬆的必要性不強。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地產調控鬆動了麼?

    擺脱過度依賴,調控放鬆未現。按照過去的經驗來看,出口、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三者增速同時回落的情況並不多見,特別是在其都已落入個位數增長區間的條件下。而下半年出口高景氣將會面臨檢驗,基建投資恐也難以指望,市場對地產投資報以期待的確可以理解。但本輪調控重在房地產長效機制的建立,旨在擺脱過去經濟增長對於地產的過度依賴,因此,不能以舊眼光看待新問題,現實中也並沒有看到調控放鬆的跡象。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集中供地效果不彰。首先,從供地端來看,首批集中供地似乎並沒有達到降地價的效果。5月百城住宅類用地成交土地樓面均價突破10000元/平方米,按年增速更是接近50%,6月和7月成交土地樓面均價也超過6000元/平方米。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22 城首批集中供地成交金額為1.07 萬億元,平均樓面價約為9591元/平方米,較2020年增長38%,上半年50強房企拿地樓面價按年增長40.8%。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調整出讓政策,關注房價地價。成交地價攀高使得第二批集中供地被緊急叫停。近期自然資源部召開閉門會議,要求第二批集中供地調整出讓政策,限定土地溢價上限15%,且不得通過調高底價、競配建等方式抬升實際房價,嚴控樓面地價創新高。雖然這在事實上避免了房企利潤空間的進一步壓縮,但也意味着政策層面對於房價仍然保持着較高的關注度。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融資約束較強,貸款增速新低。其次,從房企融資端來看,企業依然面臨較強約束。自去年以來,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增長就已落入個位數區間。而在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的要求下,今年一季度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增速降至5%以下,二季度更是隻有2.8%,創有數據統計以來的新低。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債券融資放緩,不足去年九成。而房企債券融資規模按年增速也在放緩。根據貝殼研究院的統計,今年前七個月房地產企業境內外融資合計不足6500億元,只有2019年同期規模的八成左右,也不足2020年同期規模的九成。前七個月融資額較2020年按年下降13%,創2018年以來增速新低。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破產企業數量或低於去年。雖然融資狀況不容樂觀,但其實今年房地產企業仍能夠維持經營,破產企業數量並無顯著上行,調控措施沒有引發大範圍的「破產潮」,因而可能也不會中途而廢。今年前七個月,房地產企業破產數量約在250家左右,假設年內分佈較為均勻,據此估計今年全年破產企業數量不超過430家,低於去年全年470家的水平。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房貸利率不降反升,居民中長貸持續回落。最後,從居民融資端來看。一方面,二季度貸款利率整體下行的背景下,房貸利率不降反升,較一季度上行5BP,居民購房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自今年5月以來,居民部門中長期貸款按年持續少增,7月新增貸款額較去年同期少增額超過2000億元,指向居民房貸趨於下滑。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避免過度透支,着眼長效機制

    銷售或已接近極限。隨着人口紅利的消失和城鎮化進程的放緩,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中國地產銷售或已接近極限。自2018年以來,每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突破了17億平方米,而增速自此也降到了3%的水平以下,2019年甚至幾乎沒有增長。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而從發達經濟體的發展經驗來看,高購房需求年齡人口見頂之後,會伴隨着地產銷售和開工的下移。如日本年輕人口快速增加時期,千人新開工住宅套數曾超過23套,而2020年只有7套左右,不足頂峰時期的三成。這也意味着,在中國年輕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消失的背景下,如果當下繼續維持對地產的過度刺激,事實上是在透支未來需求。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總量增長放緩的前提下,中國房地產市場更多地體現為結構矛盾,一線城市和鶴崗的對比也能夠反映出房市的「冰火兩重天」。從2020年各線級城市房價收入比來看,一線城市高達36.6,而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尚不足15,不及一線城市的一半。因此,如何使得失衡的結構回歸均衡,着力解決重點城市住房難住房貴,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根本出路。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需求端的短期刺激vs供給端的長效機制。因而,在短期調控措施未見鬆動的情況下,房地產長效機制也在逐步完善。比如7月初國辦印發《關於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旨在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意見》提到針對「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進一步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從供給端入手緩解住房矛盾。這也體現出政策調控思路從過去偏重「需求端的短期刺激」轉向「供給端的長效機制」,這次對於放鬆調控的期待或將落空。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資源存在約束,馬太效應凸顯

    信貸資源下降,變化需要適應。對於房地產企業而言,長效機制的建立意味着行業能夠獲得的信貸資源趨於下降,這無疑會給依賴高槓杆擴張的企業帶來壓力,企業對於這種變化需要及時適應。新增房地產貸款佔比自2016年達到頂點,其後持續回落,今年上半年已降至不足20%,甚至不如2016年時的一半,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疫情後工業企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增速持續走高,今年上半年增速突破20%。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盈利水平回落,馬太效應凸顯。需求總量增速的放緩,使得地產公司整體ROE水平持續回落。而與此同時,「馬太效應」進一步凸顯,不論是從城市層面來看,還是從企業層面來看,都表現出了集中度上升的趨勢,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強者恆強」。今年前七個月五大龍頭房企銷量佔百家房企的比例已接近35%,創2015年以來新高。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調控措施持續,波及相關消費。此外,地產調控措施的持續或將影響與之相關的消費品表現。以家電這一典型的地產後周期商品為例,雖然整體表現尚可,但從產業在線所提供的廠家銷量數據來看,6月空調、冰箱和洗衣機三大白電產品出口銷量增速均要好於內銷增速,是出口所帶來的外需而非地產拉動的內需在支撐着行業景氣。

    (李迅雷金融與投資提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