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科技監管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科技監管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自去年螞蟻集團上市被終止後,便敲響了監管的鐘聲,內地圍繞科技企業的監管風暴愈演愈烈。不過,科技創新仍是各國重要的指標,中國欲成為科技強國的決心從未改變,只是內地大型科企不斷無序擴張,影響市場公平競爭,不僅制約了其他中小型企業發展,也影響了整個經濟體系發展,政府加強監管也是必然。

    反壟斷方面,歐、美等主要經濟體一向都是較為寬鬆,不過近來也漸漸收緊。而中國在這方面先聲奪人、以大企業先開刀,是讓大家了解內地政府確實認真看待事件。全球科技產業反壟斷風潮必然痛苦,但參考過去美國石油企業壟斷被整治後迎來數十年的百花齊放,相信科技產業亦不例外。短期盈利及股價的影響只是陣痛,也是機遇,少了壟斷才可以看到誰是憑實力發展,不僅是靠金錢來壟斷。俗語一句: 眾人在水裏,潮退才知道誰在裸泳。

    此外,科技監管不只是從壟斷看,在中國大數據的時代下,各個商家也擁有過千萬或過億的內地個人訊息和消費行為等等…利用這些數據的優勢去利誘不同階級的消費者去消費是每個商家每天在做的事,可是這樣做對消費者公平嗎? 不過這些做法某程度來說是方便了消費者,但也鼓勵了過度消費從而導致過度借貸。

    一把雙刃劍有其利亦有其弊。加上遇到了一場漫長的疫情,「宅經濟」從此開始發展如魚得水,疫情的影響以至央行大放水,市場資金氾濫,有超低利率,燒不盡的錢去支持這些靠着燒錢的高增長的科企便成為「吸金池」,更加輕易取得壟斷性的市場地位,藉此伸展至傳統各行各科,上下游經濟。

    這些事不只發生於中國,也出現在美國、歐洲、韓國等國家,但中國敢於行動,先是化解金融科技風險,繼而是全面審視網絡經濟平台,並逐一加強監管。中資科技股遭「血洗」,數萬億元的市值被瞬間蒸發,就業市場和消費氣氛難免受影響。在疫情下,內地經濟增長可謂是百上加斤;內地政府勇於防患未然,縱使影響經濟,在資金氾濫的情況下進行科技監管也減輕了對整體經濟的影響。過去中國市場經歷股市大跌,以致元氣大傷,而歷次都是因為在顧及短期經濟增長而忍受亂象蔓延,結果換來更大的衝擊,如2015年的A股大跌就是典型例子。

    與其坐等科技泡沫爆破,倒不如忍受短期陣痛,主動採取措施疏導風險,重整秩序。

    未來,中國投入科技相關產業的資源只會越來越多,因為實體科技是中國更為看重的發展道路,新能源汽車相關及半導體行業更為重要,同時亦不能讓外國長期壟斷光刻等高科技技術。

    港股方面,恒生指數最新季檢結果出爐,李寧(02331.HK)、招商銀行(03968.HK)、信義玻璃(00868.HK)納入恒生指數。此外,恒生指數公司將騰訊控股(00700.HK)在恒指中的權重從6.13%上調至8%,將阿里巴巴(09988.HK)在恒指中的權重從9.31%下調至8%。三家新貴都是來自傳統經濟板塊,之前大熱的快手等科技股全部落選,應該是考慮了近期科技股的情況。

    風險聲明: 投資涉及風險,證券價格有時會大幅波動,價格可升亦可跌,更可變得毫無價值。投資未必一定能夠賺取利潤,反而可能會招致損失。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