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內地基金出圈背後的高光與隱憂

    內地基金出圈背後的高光與隱憂

    「新能源板塊最近表現這麼好,為什麼基金經理不調倉?!」前段時間新能源股票暴漲,有基民這樣質問所持基金的基金經理。而最近新能源又陷入一波調整行情,不知道這些基民是否慶幸基金經理沒有聽自己的指揮。

    有些基民把基金像股票一樣炒,他們沒明白,基金是讓專業的基金經理做專業的事。對基金運作理念與方式不了解、易陷入追漲殺跌等誤區、甚至想教基金經理炒股的新基民,並不在少數。

    一位基金行業人士回憶,在多次基金直播中,用户問得最多的,是「基金A類和C類的區別」這種最基礎的問題。在消費、醫藥板塊歷經半年上漲後,投資新手李先生7月份入手一隻重倉消費和醫藥、淨值剛剛創新高的基金,緊接着基金淨值一路下滑,眼看着跌了近10%又迅速割肉離場。

    不可否認,隨着大量新基民入場,基金熱度和規模持續上漲,迎來出圈的高光時刻。截至今年7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到23.5萬億元,較2016年底增長1.6倍,從全球第九上升至目前的全球第四。一些行業人士認為,對比國外公募基金佔居民家庭資產的比重,中國公募基金超越銀行理財,成為規模最大的財富管理產品,似乎指日可待。

    高光之下,隱憂已起。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時有發生,這其中固然有投資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業自身發展觀和經營觀的問題,反映的是規模情結濃厚,重營銷輕持續服務。」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近日公開表示,基金業已成為服務實體經濟和居民財富管理的重要力量,但也要更加突出行業自身發展和客户價值增長的同提升、共進步。

    言外之意,對規模日益擴容的基金生態而言,基民進入市場只是第一步,如何幫助這些新基民理性投資、獲得長期收益,建立陪伴和信任,顯然是更要跟上的步伐,也事關這個行業能否持續、健康地成長下去。公募基金的根基,在數億投資者。行業隱憂之下,有哪些具體的解法?

    逐浪淘沙,為基民長期盈利「打地基」

    「一個良性、可持續的基金生態,是基金公司努力做好投研穩定業績,銷售渠道在獲客與銷售的同時引導客户進行理性操作,基民持續增長並在長期持有中掙到錢。」

    一位基金代銷機構負責人坦言,這裏面的重要一環是讓客户掙到錢,從而有動力持續投資。

    對代銷機構而言,這個問題的解法大體上有兩個:一是篩選出長期內有望獲得不錯收益的基金,供投資者挑選;二是堅持投教,讓新基民具備足夠的投資知識和理性的投資習慣。

    目前,包括招行、工行、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頭部機構、平台,基本都沿着這些方向在試水。

    在基金精選能力上,招行算是行業先行者之一。資料顯示,招行目前在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上排名第一,其背後有一套經過15年升級迭代的基金篩選框架。從全市場8000多隻基金中,篩選出幾十隻過往3年最大回撤在同類排前1/3、過去8個完整年度年化收益優秀的基金,形成「五星之選」的基金池。這樣,選出來的基金不一定短期內業績一直出色,但從長期看,有很大概率可以獲得較好收益。

    對比招行,螞蟻基金平台的用户需求只大不小。據財報數據,招行非貨基客户在1100萬左右,相當於人均持有的非貨基規模超過6萬元。而螞蟻此前披露,截至2020年6月底,理財平台年活躍投資者超過5億,人均資金管理規模僅數千元。兩者客群差異明顯,螞蟻基金平台上更多是資產淨值較低、理財經驗不足的長尾用户。

    螞蟻基金與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推出了金選服務。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總監李小軍接受採訪時介紹,「為幫客户更省心買到更好的基金,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從品種上,把8000多隻基金縮小到100多隻的金選範圍。這裏面還分賽道,包括固收、固收+、權益類等,相當於幫投資者選出好的產品。二是加入了一些研判的因素,儘可能提高勝率。主要通過平台投研方面的能力,結合基金公司的力量一起建生態,基金公司會來提報他們認為接下來半年做得好的行業、機會,然後我們再結合眾多基金公司能力的情況下,篩選出來一些好的基金,給到用户。」

    在螞蟻集團財富事業群總經理王珺看來,金選的大邏輯是希望用户長期持有。

    「希望用户在任何的時間點去買,持有一年到兩年,長期看沒有什麼問題。」

    「花式」投教,好基金也要基民拿得住

    基民買到潛力較好的基金,但如果拿不住也難以掙到錢。這就需要各方強化投教工作,與用户一起在投資的道路上成長。

    中金公司在研報在表示,客户信任和客户粘性是財富管理機構溢價能力的重要來源,而這需要以客户為中心,通過高頻交互和長期陪伴逐步優化客户投資行為,幫助客户以更大概率獲取正收益,甚至超額收益。

    投資者教育,正被越來越多機構所重視。今年以來,股市長期處於調整階段,對於基金投資者而言是很煎熬的,如果在此期間不理性操作,損失的概率很大。

    對於螞蟻基金、天天基金等網路平台來說,較高的新基民比例,也意味着投教壓力更大。天風證券研報稱,目前大部分網路財富管理客户仍屬於低理財意願(46%)和低理財認知(28%)的人群,理財投教服務需求旺盛。

    螞蟻為新基民的投教做了不少嘗試。「螞蟻投教基地」通過漫畫、短視頻、直播、趣味答題等新穎形式,持續科普金融知識,覆蓋用户超3億人次。同時,螞蟻基金平台也以投資者信等方式,呼籲警惕追漲殺跌等非理性投資習慣,鼓勵定投、投顧等長線投資方式。據統計,今年以來,支付寶理財平台已發出8次理性提醒。在熱鬧的基金討論區,你能看到平台和基金經理齊發聲,「白酒雖好,可不要貪杯」。

    投教也貫穿在產品設計當中。得益於網路、技術的基因,螞蟻基金還設計了多種產品功能,例如提供基金產品深度分析的支小寶「基金診斷」、 反映估值風險的「指數紅綠燈」等功能,提示風險,「勸退」非理性用户。螞蟻基金與基金公司的合作也更深入。基金公司藉助基金討論區、理財直播等渠道,試水投教內容,今年7月,機構就在支付寶上開展了1800多場投教直播。

    「用户投教是我們的業務模式,也任重道遠。」王珺說,很多投資人在我們平台上起步,我們有責任陪他成長。同時,整個資管機構的合作越來越多,他們也越來越看重陪伴式的投教和服務。

    一位金融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教育和服務運營看似瑣碎,但對於基金持續破圈尤為重要。如果大量新基民的初次投資體驗不好,參與基金的意願會大幅下降,這對於包括基金公司、代銷渠道在內的整個基金生態都是損失。一定程度上,在螞蟻基金這種大眾化的理財平台,不少新基民完成了投資啟蒙,小試牛刀後有可能去不同渠道體驗更豐富的理財產品,成長為財富管理市場的中堅投資者。

    開放,「一個好漢三個幫」

    基金代銷平台從「賣基金「到賣服務,持續加碼投資者教育,最終獲益的是基金公司。畢竟,最終為客户去投資並賺取收益的也是基金公司,它們是基金生態裏真正的主角。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目前公募基金有效賬户數達11.9億個,權益類基金長期業績顯著超過大盤指數,累計向投資者分紅3.3萬億元,個人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信賴不斷增強,通過投資公募基金入市的趨勢正在形成。

    一位金融分析人士認為,長期以來,基金公司強於投研,但在接觸用户、了解用户、直接服務用户方面存在短板,缺平台、缺技術。而代銷平台的不斷投入和崛起,可以相當程度上分擔合作基金公司的投教、溝通壓力,讓基金公司把更多資源聚焦到主業,提升投研能力,從而為持有人創造更多收益。

    不斷向基金公司開放運營、服務能力,成為代銷平台們的主動選擇。螞蟻財富是開放道路上的「試吃螃蟹者「。資料顯示,從2017年向基金公司開放財富號開始,螞蟻財富的開放策略已經吸引了超7成的基金公司入駐,基金公司運營效率極大提升。而作為核心產品的餘額寶,也從2018年5月開始全面開放,由單隻基金產品轉變為貨幣基金開放平台,陸續接入了29貨幣基金。

    談及入駐財富號後的變化,景順長城副總經理李黎表示,過去基民缺乏接觸基金經理的渠道,更多依賴的是季報和年報裏的觀點和基金經理相關的媒體報道。現在有了社區、直播、視頻等工具,基民能看到、聽到基金經理的想法,直接提問獲得回覆。這種互動效率、深度,是過往的文字形式無法達到,基民的情感體驗上也更好。

    行業的開放探索仍在持續。今年以來,招行也發力打造財富開放平台,利用自身的平台優勢來賦能基金公司。基金公司可構建「招財號」,直接觸達其持倉客户和潛在客户。招行也鼓勵機構發揮創意,生產優質陪伴內容,助力基民成長。

    不久前,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也在業績發布會上透露,將構建更加開放的投資生態圈,正研究將銀銀平台與零售、企金渠道優勢整合,將「錢大掌櫃」重塑成興業銀行財富產品銷售統一平台,形成面向客户的財富產品超市。

    開放,已經成為基金代銷機構和基金公司共建基金服務生態的共識。在此之上,基金公司、基民、基金代銷機構可以通過搭建的開放平台,形成更健康的生態模式。基金公司從客户的需求出發做好投資,幫助基民通過權益投資分享經濟成長紅利;基民的長期投資為基金公司提供更多的可投資金,使基金公司有能力獲取更穩定的收益,提升投研能力;而代銷機構通過優選基金、做好投教、開放策略,讓基金公司與基民的關係更良性、長期、緊密。最終,都是為實現投資者利益的最大化。

    公募基金高光時刻已至。當暢想基金行業的未來時,正如易會滿所期待的,「希望廣大基金機構自覺堅持客户利益至上,敬畏投資者,在為客户創造最大價值的同時實現公司的成長壯大。」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