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新能源汽車出海潮起:海外擴張,路在何方?

    新能源汽車出海潮起:海外擴張,路在何方?

    8月23日上午,一艘名為「銀雷號」的滾裝船緩緩離開廣州港新沙港區10泊位,船上滿載首批出口至歐洲市場的小鵬P7,駛向了此次航程的終點站挪威。

    這並不是小鵬汽車首次進軍歐洲市場。去年12月,小鵬汽車曾向挪威用户交付了100輛小鵬G3。今年2月,第二批共209輛小鵬G3也漂洋過海,抵達了挪威。

    新能源汽車行業正掀起一股「出海狂潮」。

    其實不只是小鵬汽車,包括愛馳汽車、威馬汽車、蔚來汽車等在內的國產新能源汽車正集體駛向海外市場。

    從去年5月起,愛馳、上汽、威馬等汽車先後與歐洲出行運營商達成合作,陸續登陸法國科西嘉島、挪威等十餘個歐洲國家。今年,蔚來、理想、比亞迪、東風汽車集團旗下的嵐圖汽車也向歐洲進發。

    事實上,試水歐洲市場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燃油車時代,國產車企就曾將目光投向了歐洲市場,只是在歐美日韓車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術和品牌積累面前,國產車企的優勢並不明顯,因此一直沒能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

    但這樣的局面在新能源車領域正在發生改變。

    「最近幾年,源於國產新能源汽車的製造能力、設計和研發能力逐漸提升,其綜合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全球去碳化浪潮的推動下,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及其他海外市場已經擁有了一席之地。」一位新能源汽車行業人士向「鞭牛士」表示。

    這樣的結論並非毫無根據。國產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攀升是其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的最直觀的體現。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出口不斷增長,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重要組成。2021年1-7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達到12萬輛,佔乘用車出口總量的15.7%,且呈現出逐月上升的趨勢。

    而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主要增量來自歐洲市場,出口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萬輛,其中,西歐、北歐、中歐等歐洲細分市場均取得了優異的表現。

    「新能源汽車行業已迎來千載難逢的機遇。」上述行業人士直言。

    「跳板」挪威

    原本國產新能源車企進軍歐洲市場的過程緩慢且艱難,一個時代向前發展下的時機是,歐洲各國政府的補貼政策和排放法規使得新能源汽車行業在一夜之間崛起,歐洲迅速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需求地。

    而在所有歐洲國家中,挪威對待排放法規的態度最為嚴苛,其甚至直接叫停了燃油車的銷售,並要求到2025年時,國內所銷售的新車都必須是新能源汽車,但由於挪威本土新能源車企極度匱乏,嚴重依賴進口,這恰好為小鵬汽車、威馬汽車等國產新能源車企提供了絕佳的發展空間。

    為了刺激新能源汽車普及,挪威推行了一些列強有力的補貼政策,比如為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減免關稅和增值稅,較同級別燃油車能節省8-10萬元人民幣,此外,新能源汽車還能節省至少50%的通行費,以及享受路權優惠等等。

    一系列利好政策帶來的結果是,挪威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普遍較高。根據挪威道路交通資訊委員會公布的數據,挪威2020年共銷售了14.14萬輛新車,其中純電動車為7.68萬輛,佔比達到54.3%,是世界上首個全年純電動車銷量佔比超過半數的國家。此外,挪威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65.1%,遠超第二名瑞典的34.8%,成為世界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最高的國家。

    另據Morgan Stanley預測,挪威至少領先世界15年,全球市場需要到2034年才能達到挪威如今的滲透率水平,而美國市場則要到2037年。

    新能源汽車的基礎設施充電樁在挪威也實現了高密度覆蓋。日本地圖製造商Zenrin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年底,挪威的充電樁數量為1.85萬根(1.35萬根快充、0.5萬根慢充,佔歐洲快充樁的13%),平均每1萬名挪威居民就擁有35根充電樁,是日本的11倍,而主幹道每百公里就有2-3根充電樁,甚至連位於北極圈內的城市也建有充電設施。

    「挪威是根據地和跳板。」上述行業人士表示,「這就好比國產兩輪電動車出海先進軍越南市場、國產智能手機出海先進軍印度市場的道理一樣,快速增長的歐洲市場才是國產新能源車企的最終目標。」

    歐洲市場的容量也確實足夠巨大。根據研究機構EV Sales Blog的數據,2020年,歐洲市場銷售新能源乘用車為136.5萬輛,按年增長達137%。已經超越了中國的124.6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車市場。2020年,新能源乘用車所佔市場份額為11%,但到2030年,預計這一佔比將大幅提升至20%。

    「雖然歐洲市場有着絕佳的發展空間,但需要潑一潑冷水的是,國產新能源車企在歐洲市場不見得會如魚得水。」 該行業人士向「鞭牛士」分析道。

    首先是奧迪、大眾、特斯拉等行業巨頭正打得熱火朝天,競爭十分激烈,相比之下,國產新能源車企在海外市場的知名度並不高;其次,近年來國產新能源汽車不斷出現質量問題,而歐洲各國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安全等方面十分嚴厲,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甚至還會影響到所有國產新能源車企的形象;最後,國產新能源汽車作為外來者,是否符合當地的一系列監管標準,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尋找新的增量市場

    進軍歐洲市場也為國產新能源車企打開了「第二條增長曲線」。

    根據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先後公布的2021年二季度財報,蔚來汽車的總營收為84億元,按年增長127.2%,交付量為21896輛;理想汽車的總營收為50.4億元,按年增長158.8%,交付量為17575輛;小鵬汽車的總營收為37.6億元,按年增長536.7%,交付量為17398輛。

    單從營收規模來看,蔚來汽車仍然牢牢佔據着第一名的位置,且三家新能源車企均實現了翻番增長。

    橫向對比來看,理想汽車的毛利率最高,為18.90%,而小鵬汽車的毛利率為11.90%,蔚來汽車為18.60%。但如果從汽車毛利率來看,理想汽車較蔚來汽車稍遜一籌,理想汽車為18.70%,而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分別20.30%和11.00%。

    值得注意的是,虧損仍然是三家新能源車企的主旋律。

    根據二季度財報,理想汽車的淨虧損為2.35億元,蔚來汽車的淨虧損為5.87億元,而小鵬汽車的淨虧損達到了11.9億元,虧損情況最為嚴重。

    持續虧損的一大原因指向了鉅額研發投入。二季度,小鵬汽車的研發投入達到8.6億元,蔚來汽車達到8.8億元,理想汽車則達到6.5億元,所佔當季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22.9%、10.5%和12.9%。

    除了研發投入,三家新能源車企在構建銷售網絡、拓寬市場渠道上也進行着激烈的競爭。

    根據二季度財報,截至6月30日,小鵬汽車建立了200家門店和64家服務中心,覆蓋74座城市;蔚來汽車在128座城市擁有25家蔚來中心和243家蔚來空間;而理想汽車則擁有97家零售中心,覆蓋64座城市,以及在127座城市佈局了167家售後維修中心。

    相比深陷虧損泥潭,一個更大的危機已悄然而至:三家新能源車企的交付量正在逐漸放緩。

    根據8月交付數據,蔚來汽車交付了5880輛汽車,按年增長48.3%;小鵬汽車交付了7214輛汽車,按年增長172%;理想汽車則交付了9433輛汽車,按年增長248.0%。

    從按年增速來看,三家的成績足以稱得上靚麗,但如果從按月增速來看,隱憂便顯現了出來。8月,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的按月增速分別為-25.86%、-10.27%和9.8%,而在7月,其按月增速分別為-1.9%、22.5%和11.4%。

    上述行業人士分析認為,儘管銷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但其核心仍是綜合競爭力,因此尋求海外擴張是一條很好的出路。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等國產新能源車企佈局歐洲市場除了可以提升銷量、走出生存困境外,也有利於提高其在國內的影響力,重構國內市場的競爭格局。

    「造車是一個重資本投入行業,而出海除了要結合本地化需求造車,還要在當地建設基礎設施、服務和售後維修等等,這意味着國產新能源車企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撐,才能維持後續車型的研發、推出和海外市場的佈局。」該行業人士直言,「出海是一個異常艱苦的過程,相比國內市場的競爭,其艱苦程度還要高出幾個量級。」

    出海任重道遠

    儘管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擺在面前,但對於國產新能源車企而言,在機遇的背後也隱藏着多重挑戰。

    上述行業人士指出,國產新能源汽車進軍歐洲市場,首先要面臨的是嚴苛的市場準入標準。由於法規、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國產新能源車企想拿到資格認證並不容易,「如果把進軍歐洲市場比作一道宴席,那達到了市場準入標準充其量只是『餐前甜點』,因為真正的『大餐』還在後面。」

    品牌認知度是迎面而來的第一道坎。

    在歐洲汽車市場,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雷諾、奔馳、寶馬、奧迪等燃油車巨頭已經有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積累,並且早早推出了新能源汽車產品線,與國產新能源汽車相比,前者顯然更容易被歐洲消費者所接受。

    根據汽車數據分析公司Jato Dynamics的數據,大眾ID.4是歐洲純電動車銷售排行榜的冠軍,大眾則拿下了歐洲純電動車市場超過34%的份額,特斯拉和奧迪則位列其後。如何在燃油車巨頭和特斯拉的夾擊下提高品牌認知度,將是國產新能源車企進入歐洲市場的一大難點。

    本土化運營也是難點之一,同時也是解決國產新能源車企在歐洲市場「水土不服」的關鍵一步。

    「進軍歐洲市場,國產新能源車企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有銷售渠道、充電設施以及售後服務的鋪設。」一位汽車行業從業者告訴「鞭牛士」,「如果缺少這些前置準備工作,那麼國產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將面臨着賣不動、用不了、維修難且維修成本高等問題。」

    而若將新能源汽車的配套服務移植到歐洲,意味着需要投入鉅額資金,但這樣的投入不亞於一場冒險。

    「歐洲市場技術門檻高,僅技術升級和產品改造的費用至少需要幾千萬,如果沒有銷量支持,根本無法收回投資。」上汽大通愛爾蘭和英國經銷商Harris集團市場總監克里斯曾如是表示。

    「今年國產新能源汽車的出口大幅增長,是佈局海外市場的開端之戰,儘管挑戰重重,但綜合多方情況來看,走出去已迫在眉睫。」上述從業者說道。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