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工業新十字路口:去工業化?還是繼續發展新興工業?

    中國工業新十字路口:去工業化?還是繼續發展新興工業?

    當中國已經建立了龐大而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後,一個新的問題隨之浮現:當工業擴張到較大規模、工業製造成為高度發達的產業,必然進入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階段。中國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或者工業製造環節,將成為「夕陽產業」而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國家、走向「去工業化」的方向嗎?下一步的方向,是放棄工業(去工業化)還是繼續發展新興工業?我們當前是否處於又一次新的產業變革的歷史時期?

    對此,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原所長金碚認為,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重大戰略抉擇問題,也是各個發達國家也正在面臨的難題;但即使那樣,作為一個大國,也不能走上「去製造業」的道路。否則,將失去技術創新的載體,必然會導致整個國家失去競爭力。

    金碚認為,中國下一步需要形成體現新型工業化性質的產業體系,亦即要在新的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全面提升各個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尋求和拓展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新源泉。

    以下是正文:

    工業化國家共性難題:是否去工業化

    工業歷來具有革命性轉變的特點。即在連續發展一定時間後發生突變,在新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的基礎上,整個工業技術性質特徵和工業結構隨即發生巨大變化——史稱第一、第二、第三「工業革命」。

    所謂「工業革命」,實際上是傳統工業(包括工業化之前的工業和工業化發生過程中的工業)技術發展到巔峰時期,新的工業技術全面採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國民經濟新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那麼,我們當前是否處於又一次新的產業變革的歷史時期呢?更尖鋭的問題是,工業發展到今天,是否還有前途?中國越來越多的工業部門或者工業製造環節,將成為「夕陽產業」而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國家、走向「去工業化」的方向嗎?

    一些發達國家曾經就是這樣認為的。即當建立了發達的工業體系,產業體系的發展,就會向後工業化時代轉型。而後工業化時期,就是具有工業逐漸萎縮、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絕大部分的特徵。但是,這些發達國家也始終有一種憂慮:工業、特別是製造業的萎縮,是否會導致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衰弱(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再工業化」和「重振製造業」的呼聲,再次強烈,並且成為政府經濟政策的重要戰略意向。其教訓,值得我們汲取。

    對此,中國工業發展,面臨必須科學判斷和做出重大戰略抉擇的問題:中國工業已經發展到一些工業部門成為「夕陽產業」的階段了嗎?當建立了龐大而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後,下一步的方向是放棄工業(去工業化)還是繼續發展新興工業?

    放棄工業意味着,放棄技術創新的產業載體和工業技術路線極點延伸的前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也不應放棄工業作為)。所以,當傳統工業發展到發達水平,市場需求擴張空間有限,特別是當經濟增長缺乏新的主導和支柱產業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就成為尤其重要的任務。

    實際上,這是各個發達國家也正在面臨的難題。當工業擴張到較大規模,工業製造成為高度發達的產業,當然必然進入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的階段。但即使那樣,作為一個大國,也不能走上「去製造業」的道路。製造業是一個大國永遠不能消亡也不該衰落的產業;否則,將失去技術創新的載體,必然會導致整個國家失去競爭力。

    所以,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決不是放棄傳統工業而另搞一個標新立異的產業體系。在現階段,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質上是要在基本完成初期工業化之後,建立向工業化中後期推進所要求的更先進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其中,傳統工業的各個部門,都有很大的技術升級空間。

    因此,所謂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也就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體現新型工業化性質的產業體系,亦即要在新的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全面提升各個產業的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經濟全球化競爭格局下,國際競爭力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生存、發展、安全,甚至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都必須以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基礎。如果缺乏國際競爭力,一切都無從談起,也沒有任何「戰略」可言。

    尋求和拓展產業國際競爭力新源泉

    當前,中國產業經濟最迫切的問題是,必須從主要依靠低價格的資源投入、低標準的環境保護和低水平的勞動報酬、社會保障等為依賴的競爭力源泉,轉變為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和制度優勢為特徵的新的國際競爭力源泉。也就是說,尋求和拓展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新源泉,是中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最根本的戰略方向。

    在尋求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新源泉的過程中,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中國的產業經濟具有政府深度參與、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實行指向性很強的產業政策,是中國發展產業經濟的貫常做法。因此,在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中,政府當然應發揮規劃、引導和扶持的重要作用,但也決不能忽視市場公平競爭而實施過度行政干預。

    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歸根結底必須以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基礎。因為,市場經濟的基本性質決定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必須以市場調節為基礎,以公平競爭為原則,以有限政府為特徵,以尊崇法制為規範。

    中國工業的轉型升級,是一個深刻的系統性變革過程,涉及技術、體制、利益、觀念等各個方面。而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要形成自主創新、特別是有利於實現核心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

    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工業轉型升級的實質,就是要從資源驅動、資本驅動的工業增長方式,轉變為創新驅動的增長方式。這是工業化初期與工業化中後期的重要區別之一。

    進入工業化中後期,中國的工業技術水平越來越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特別是,現代工業產品的生命周期顯著縮短,即使是高技術產品甚至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也越來越成為具有充分競爭的領域。這就使得成本價格競爭與技術創新突破的關係密切相聯,技術創新不僅是為了進入高附加值的產業、獲取更高的收益率,而且也是為了實現低成本和低價格優勢。

    工業生產的本質,就是通過技術創新,使科學發明成為大眾產品:即昨天的奢侈品,成為今天的高端產品,今天的高端產品成為明天的大眾消費品。汽車的普及,電視的普及,電腦的普及,手機的普及……這就是現代工業發展的邏輯。

    而支撐這一邏輯的關鍵,就是不斷的創新:以不斷的創新進入新的生產領域,並且以不斷的創新獲得生產成本優勢。總之,以不斷的創新,尋求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新源泉。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