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拆解碧桂園2021投資版圖,是主動「擴張」還是被動「焦慮」?

    拆解碧桂園2021投資版圖,是主動「擴張」還是被動「焦慮」?

    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機遇與挑戰並存,暫且不論行業內的真實現狀如何,但我們能看到的是,向外不斷延伸多元化觸角正成為各大房企發展的重要一環。

    就拿碧桂園來講,從2018年開始,碧桂園就開始擴張版圖,將目標放到現代農業上;2019年入局餐飲業,打造智慧餐飲,開設機器人門店。

    2021年,碧桂園持續加碼多元化發展道路,新消費賽道上一路狂奔。在餐飲、茶飲、口腔、護膚品等多個領域延伸觸角,如參與口腔護理品牌「冰泉」A及A+輪、袋泡茶品牌「茶裏」數億元B+輪、草本護膚品牌「林清軒」數億元B輪等的融資。

    當前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並不樂觀,房企的日子不如從前好過。這些對外投資動作,究竟是碧桂園主動對外的多元化版圖擴張還是主營業務發展焦慮的凸顯?港股研究社將通過覆盤碧桂園今年的一些熱門領域的動作,試圖尋找一些答案。

    闖入微醺賽道,碧桂園酒局再落一子

    近兩年,颳起了一股「果酒風」,低濃度的果酒深受年輕女性的喜愛,對口了女性在朋友聚會時候的飲酒需求。

    與此同時,果酒成也深受VC機構的喜愛。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年低度酒賽道融資超過20餘次,貝瑞甜心、利口白、走起精釀等品牌拔得頭籌,金沙江創投、真格基金、黑蟻資本、天圖資本等一線VC機構名列其中。

    今年9月18日,碧桂園創投旗下公司佛山市南海區匯碧一號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投資了貝瑞甜心。

    其實,碧桂園投資低度酒並不是空穴來風。三個月前,碧桂園還投資寶醖名酒,佈局高端白酒。至於押中寶醖名久的原因,那自然要看這家公司主要的聚焦點。

    作為成立剛滿一年的新企業,寶醖名酒卻能在眾多名酒中脱穎而出則是因為聚焦名酒及醬酒,具備產業鏈資源優勢。一方面,做高端名酒,與五糧液、國台、金沙江、天塞等酒企達成戰略合作;另一方面,構建「寶醖酒」及「甲等大獎章」等於一體的自有品牌矩陣。在品牌和產品結構上形成有機的戰略組合,帶動自身的發展,也為碧桂園在白酒行業佈局打響一槍。

    碧桂園創投董事總經理李思龍也表示,碧桂園創投看好寶醖團隊對酒行業的深刻洞察,堅定看好作為國粹白酒本土消費品牌崛起的大機會,未來還將持續投資和佈局。

    而此次佈局低度果酒,則是為了涵蓋更廣的受眾群體。畢竟在酒水上的高度白酒的受眾群體有限,也喪失了女性這一大的消費群體;而對果酒的投資,剛好補充這一缺口,也能在這個產業上發揮更大的優勢。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獲得投資的同行其他果酒品牌,茅台、五糧液、瀘州老窖等老品牌也有加入;甚至有許多跨界入行者,為了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調整產品線寬窄,推出「+酒」的新式飲品。

    如星巴克Mixato酒坊,酒與咖啡的完美融合;茶顏悦色的新品嘚瑟加入少量白酒;喜茶在成都落地的旗艦店推出了「茶極客實驗室」,打造「茶+酒」的創新飲品等等。這也反應出酒類賽道已經十分擁擠,碧桂園想要在這條賽道破局,還需更多的「新花樣」,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另外,對於網紅品牌來說,有一定的保質期,更新換代極快;想要當「常青藤」,想要做大做強並不容易。

    加碼網紅品牌,殺入餐飲混戰圈

    在國潮消費投資的帶動下,傳統中式餐飲備受資本關注。

    近期,碧桂園連續加碼中式餐飲行業;今年3月和7月兩次投資遇見小面,8月投資文和友。

    遇見小面作為面類品牌,2014年成立,在新一輪的融資後估值近30億元,較三個月前增長近三倍。七年中遇見小面也實現了迅速擴張,截至今年7月,遇見小面已經開設近150間門面;也計劃於未來三年內將門店數量增長至1000間。

    並且在今年三月,NCBD發布了《2020-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投融資分析報告》中,遇見小面被列為「2021年最具投資價值餐飲品牌」之一。

    市場普遍認為,以遇見小面為代表的「新麪館」,以數字化、全新的運營能力區別於傳統面類品牌,因而能獲得新一代消費者的青睞。攜年輕化+深度經營+數字化的修建成了遇見小面的護城河,同時也是碧桂園等資本看好遇見小面的原因。

    此外,曾經操盤過瑞幸咖啡的陸正耀也入局小面賽道,無疑是看中了這一品類未來的高增長性。據《Tech星球》報道,今年9月18日,陸正耀旗下餐飲品牌趣小面宣稱正在尋求新一輪融資,估值近10億。這也側面反映出麪食賽道投資的火熱程度。

    另一方面,這也是碧桂園對智慧餐飲的加碼。在2019年碧桂園跨界餐飲賽道,開啟智慧餐飲。截至2021年7月,碧桂園旗下機器人餐廳已全面佈局在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十大城市,在大灣區主要城市開設的餐飲門店多達95家。

    而對遇見小面的投資則是和遇見小面共同探索簡快餐麪食領域智能化發展,為傳統餐飲插上高科技賦能的翅膀。

    除卻技術層面的入股,碧桂園選擇同樣受消費者喜愛的具有獨特人文情懷的文和友作為切入點,在文化層面進行提煉。這不僅是因為文和有的稀缺性,還有在場景設計上,用懷舊的市井氣成功連接80到00階段的消費主力軍,打造「美食+文化」的模式。

    恰好這種模式在消費升級的現在,是受資本看好的,也給了碧桂園擠入目前已是一片紅海的餐飲圈的機會。

    國潮護膚崛起,房產公司也想插一腳

    隨着「國潮」文化的出圈,國潮的崛起,「國貨之光」散發熱度。「以國為潮」逐漸由小眾走向大眾,成為Z世代消費的新時尚。

    碧桂園也將目光放到具有代表性的國貨上。林清軒成為碧桂園投資的重點,碧桂園參與其兩輪的投資。

    近年來,護膚品行業也颳起了國貨風。據前瞻經濟研究院數據顯示,大眾護膚以66%佔據主導地位,高端護膚則佔34%次之。在目前,中國高端護膚護場預計在2026年達到1925億元,較2020年917億元翻了一番,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而《後疫情時代 | 護膚消費熱點白皮書》報告顯示,在國產中高端抗初老賽道中,林清軒年度間佔比迅速提升,在2020年排名第一,在本土具有較大優勢。

    另一方面,林清軒作為一個化妝品品牌,構建了從原料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這在市場競爭中有一定優勢。碧桂園創投VC業務負責人牟寶璐也在2020年11月A輪融資是說到,國貨崛起,林清軒可以被稱之為國產高端護膚品類中的代表力量,符合新興年輕一代消費趨勢的產業。林清軒自身方面,口碑和產品也都不錯,團隊嚴控品質,注重產品研發投入,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

    但是通過下圖可以看出,林清軒作為本土少有的高端護膚品,受歡迎的程度並不及外資品牌。在中國高端市場迎來爆發的同時,外資品牌仍然佔據絕對主導地位。

    加上林清軒自身的產品較為單一,在其他品牌的激烈碰撞下並不具備優勢。

    而本土品牌的也野心勃勃。佰草集同樣作為本土高端美妝品牌的代表在6月推出百草提煉的燈管精華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來;伽藍集團擁有美素和自然堂兩大護膚品牌,優勢凸顯;並且在今年5月的展會現場,展出科技賦能的產品。雖說國貨崛起已經逐漸成為趨勢,但在實際生活當中,很多的消費者依然會選擇耳熟能詳的大品牌。

    在之後的發展中,林清軒如何發揮自己的本土優勢,成為高端護膚品的黑馬依然有待考驗。但是前面有了完美日記的逆襲,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林清軒講出新的故事。而碧桂園對它的持續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林清軒破局,但碧桂園能否藉此在化妝品賽道上博得一絲關注,依然迷霧重重。

    瘋狂跑馬圈地,收購富力物業劍指何方?

    除卻外部的行業佈局,碧桂園對自身已有業務的拓展和延伸也是重點。

    作為房企,物管服務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據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上市物企和所屬房企的營收對比》的數據來看,碧桂園服務的物管營收佔碧桂園總營收的4.9%,排名20。相比來看,同期,中海地產和康橋集團物管服務所佔總營收比重為16.2%和15.6%,這也說明了碧桂園服務在總營收當中的佔比與同類型公司仍有一定距離。

    或許這也是碧桂園在物管領域拓展版圖的重要原因之一。2021年9月20日下午,港股碧桂園服務以100億收購富力物業旗下子公司富良環球。收購完成後,碧桂園服務將持有富良環球100%股權,並間接收購富良環球所持之各目標公司100%股權,此舉被稱為房地產行業最貴的收購案。

    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認為,當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物業企業可以通過收併購等方式迅速切入重點城市,在深耕區域的基礎上提高核心城市項目密度,彌補其區域佈局短板。

    正是如此,富力物業不僅具備良好的物業管理、商業運營能力。富良環球還間接持有了廣州富星100%的股權,這意味着碧桂園將會間接持有大同恆富、天津華信、天力物業等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運營實體,將有利於增強自身物管服務的綜合能力。

    另一方面,碧桂園服務一直強調「要穩固行業龍頭地位」,而此次收購,則是它達成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然而碧桂園服務的野心絕不滿足於此,其計劃5年時間做到千億收入。在年初碧桂園服務的市值達到2000億,距目標有一定距離,因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圈地行動。

    今年年初以49億元收購了藍光嘉寶服務,8月又再收購四川合盟業管理有限公司。加上此次的富力物業,之後也就確實更有利於碧桂園加強在物管服務這一領域的優勢。而隨着物管行業這一併購案的浮現,對於第一梯隊的其他物管企業也會壓力陡增。

    結語

    不論是傳統企業,還是後起之秀,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它們正在通過內生+外延的方式延伸新的觸角。而「不務正業」似乎也已成為傳統企業的代名詞,至於究竟能不能成為它們的新增長點,或許已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擺在傳統企業面前,這已經是一個必答題,而不是選擇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