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管濤:穩增長要更加註重加強宏觀政策協調

    管濤:穩增長要更加註重加強宏觀政策協調

    在靈活精準實施貨幣政策的基礎上,要加強與財政、產業、監管政策之間的協調,統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防風險。

    今年以來,中國有效實施宏觀政策,經濟持續恢復、穩中向好。不過,當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續演變,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國內經濟恢復也仍然不穩固、不均衡。進入三季度以後,在疫情、汛情疊加監管政策的影響下,不少經濟金融指標表現弱於預期。在此背景下,7月份以來,中國重提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去年7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出,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堅持結構調整的戰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創新,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長期均衡。這有別於傳統宏觀調控的逆周期調節,是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落實中共的十九大確立的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十四五」規劃強調要完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搞好跨周期政策設計,提高逆周期調節能力。可見,跨周期是對逆周期調節的補充而非替代。現在強調跨周期而非逆周期調節,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既表明經濟復甦尚未完成,宏觀政策不急於退出,也表明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宏觀政策不急於加碼,而是要把現有政策用足用好。故7月的降準不改央行貨幣政策穩健的總基調,沒有降息也並非政策意外。

    疫情後國內經濟復甦不均衡,主要表現為外需恢復強於內需、工業恢復強於服務業。能否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需求,實現增長動力轉換,成為下一步穩增長的關鍵。打通大循環、雙循環的堵點,光靠財政貨幣刺激是不夠的,還要按照去年年底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更加註重以深化改革開放來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平衡穩增長與促改革、調結構的關係,是宏觀政策協調的重要內容。

    就業不充分是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的根源。堅持就業優先,也要採取一攬子政策措施。既要強化財政、貨幣等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和困難行業,兜牢基層「三保」底線;也要通過「放管服」改革破除創業壁壘,強化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促進靈活就業,推進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健康發展,增加新的就業崗位;還要通過完善機制和政策,做好對重點人群的就業服務,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和大齡、婦女勞動者等權益保護,以及面向市場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作為主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加強財政貨幣政策協調也是應有之義。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更多涉及民生問題、結構問題,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下一階段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合理把握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進度,推動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實物工作量,以促進「寬貨幣」向「寬信用」轉換,提升貨幣政策的效果。

    9月24日,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強調,在靈活精準實施貨幣政策的基礎上,要加強與財政、產業、監管政策之間的協調,統籌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與防風險。這呼應了9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關於加強財政、金融、就業政策聯動,穩定市場合理預期的提法。其背景是,近期整頓平台經濟、教育培訓行業,強化數據安全管理、隱私保護,以及實施能耗雙控政策等,引發了經濟波動和市場震盪。這提醒我們,好的政策也要注意增加政策透明度和可預期性,實施中應增強全局意識和市場觀念。當下為實現「精準拆彈」,尤其要講求具體操作的技術性、專業性和藝術性,避免因風險處置不當演變成危機。

    2019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總結對經濟工作的「四個重要認識」時指出,必須從系統論出發優化經濟治理方式,加強全局觀念,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十四五」規劃強調,要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此次穩增長的政策應對,是對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中共的十九大提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行進在路上。

    作者管濤為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