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全球首個萬億富豪是他?

    全球首個萬億富豪是他?

    時隔十來天,馬斯克又火了。

    2021年10月19日,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dam Jonas表示,如今,對SpaceX的樂觀估值可以達到2000億美元,這或將助力「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成為人類史上首個萬億富豪。

    而就在11天前,SpaceX的估值方才突破1000億美元。憑藉這一估值,馬斯克的身價超過了曾經當過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茨+巴菲特,為了新晉世界首富。

    10月19日,彭博發布億萬富翁指數顯示,馬斯克的淨資產達到了驚人的 2414 億美元,排名高居榜首。蓋茨以 1320 億美元排名第四,巴菲特以 1035 億美元排名第十。

    當大家還在將目光聚焦在特斯拉的時候,馬斯克背後的另一家公司SpaceX的光芒也快要蓋不住了。在過去的13年中,這家造「箭」新勢力的估值呈指數級別的增長。

    (華爾街見聞授權使用)

    如此高估值的背後,究竟是「火箭泡沫」還是「物有所值」?

    在參考了大摩的分析思路和華安證券張天團隊的研究邏輯後,華爾街見聞團隊在下文中從火箭科學、星鏈通信、地對地運輸和融資成本四個角度對該公司業務進行分析,並簡要整理了太空產業發展史和「太空經濟學」的背後邏輯。

    1.太空產業發展簡史

    1.1 超級大國的太空軍備競賽

    一切還要從近70年前說起。

    1957年10月4日,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用R7洲際導彈改裝的運載火箭把人類文明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宇宙的物體——斯普特尼克一號衛星送入了太空,人類從此正式邁入太空紀元。

    不到四年之後,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從同一發射場起航,成為了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三個月後,美國宇航員艾倫·謝潑德(AlanShepard)乘坐「自由7號」成為了第二名登上太空宇航員。美蘇太空爭霸在此後的30年裏,逐步走向白熱化,太空行走、月球登陸等里程碑一一實現。

    在太空軍備競賽的推動下,這一時期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後續的第三次訊息技術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使人類受益至今。

    隨着蘇聯的衰落和解體,美蘇太空爭霸宣告結束。此後,由於探索太空失去了象徵意義也帶來不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白宮開始削減對NASA的預算,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似乎陷入了停滯。

    到了90年代末,NASA的發射衛星幾乎被洛·馬、波音完全壟斷,因此,這兩家壟斷承包商有恃無恐地從NASA坑取經費。舉例來說,可以把11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的德爾塔IV型中型火箭,平均每次發射費用達到1.6億美元,且價格逐年上升;而具有同樣運輸能力的長征三號乙,同期在國際上的發射報價只有6000萬美元左右。

    進入21世紀,NASA的各項技術逐漸從全球領先的地位跌落,急需用一場改革來改變自己的窘境。

    1.2 商業航天時代的帷幕拉開

    2003年2月1日美國時間上午9時,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德克薩斯州北部上空解體墜毀,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這一事件強化了白宮官員對NASA老舊體制進行改革的決心,加速了美國的航天商業化進程。不久後,NASA決心將精力集中於深空探索,並將「離錢更近」的近地軌道業務轉交給商業化公司去開拓。

    美國政府的這次改革,讓NASA失去了壟斷地位,讓出近地空間業務並和科技公司展開技術合作。一眾私人航天公司在此過程中與美國政府一拍即合,逐漸在美國商業航天第二波大潮中開始嶄露頭角。

    在於一眾私人航天公司的競爭中,自身承擔了全部開發風險的SpaceX形成了極其節約的財務基因。這一時期,馬斯克親自擔任團隊的首席工程師,研究了設計和製造火箭的幾乎每一個細節,並提出了對火箭發動機(火箭最複雜的部分)採取3D打印製造並在未來重複使用的目標。

    從競爭中逐漸脱穎而出的SpaceX,終於拿下了NASA商業化改革中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的項目——商業軌道運輸(COTS)項目的訂單。在NASA的幫助下,SPACEX扛下了06-08年長達3年的火箭試射失敗和全民群嘲。

    在這一過程中,極度「摳門」的馬斯克開始了及其大膽的嘗試,沒有火箭製造經驗所以也沒有任何歷史包袱的SpaceX,大量地使用商用貨架技術,使得成本大幅降低,開發周期也得到了極大的縮短。

    並靠着雖然科技含量低但是經濟實惠的梅林發動機開啟了獵鷹系列的傳奇篇章。

    (華爾街見聞授權使用)

    2010年6月4日,在獵鷹9號試射成功後,馬斯克並沒有滿足。為了降低了進入太空的成本,瘋狂的馬斯克決心將此前電影中才有的火箭回收畫面在現實中實現。

    又是五年光陰,在經歷數次的驗證和失敗後,這枚造就日後SpaceX一連串成功的核心型號火箭於2015年12月21日穩穩降落在預定地點,成功完成首次火箭回收。這枚靜靜佇立在回收船上的火箭的身上彷彿有無窮的光芒,讓整個全世界發出驚歎。從此,馬斯克帶領的SpaceX再也無懼波音、洛克馬丁等老牌壟斷承包商。

    這家僅僅創立13年的公司,在「矽谷鋼鐵俠」的帶領下以驚人的速度在新的商業太空產業中佔據了主導地位,並在今年的十月初以其領先的技術擊敗了波音,使得美國宇航局對外宣佈原定乘坐波音航天器飛行的兩名宇航員將改乘SpaceX的飛船飛向太空。

    SpaceX的成功鼓勵了全球的航天科技公司,一批「造火箭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上個世紀60、70年代人們對於航空產業的熱情彷彿再次被點燃,學習航天專業的青年科學家在體制內外也有了更加激動人心的工作選擇。

    如上文提到,SpaceX的估值也隨着SpaceX的高速發展取得了指數級的增長。在2020年,這家瘋狂的科技公司甚至讓大摩在三個月內給予了其翻倍的估值。

    2.何以撐起SpaceX的千億估值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認為,SpaceX的千億估值主要靠火箭發射和Starlink兩塊業務支撐。其中,火箭發射業務是SpaceX的起家業務,而Starlink業務則成了如今SpaceX最重要的估值支撐。

    本節參考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思路,從火箭科學、星鏈通信、地對地運輸和融資成本四個角度來對SpaceX的業務進行簡要分析。

    2.1 火箭科學

    SpaceX被廣泛認為是全球發射市場上的低成本發射供應商,目前的主力型號是並不斷改進中的傳奇型號獵鷹9號以及獵鷹重型火箭。同時,在研的巨型新型號火箭「Starship」承載着馬斯克「邁向火星的夢想。

    據SpaceX稱,一個獵鷹9號一次可部署60顆星鏈衛星,而一艘Starship一次能發射400顆衛星。除去承載着馬斯克「飛向火星」的夢想外,這一巨型型號火箭在部署一個短期包含12,000顆衛星,最終由高達42,000顆衛星組成的巨型衛星組網計劃(Starlink)中,很有應用場景。

    根據太空研究和諮詢公司 BryceTech 的數據,SpaceX在全球發射市場(中國除外)的份額在2021年上半年首次攀升至50%以上。

    據華安證券整理,根據SpaceX掌握的發射合同,在2022年和2023年,SpaceX需要執行發的外部合同數量多達40個(不包含星鏈衛星發射任務)。

    關於這項業務估值幾何,大摩的分析師認為,除去Starlink部署業務,如今SpaceX的第三方火箭發射業務的基準估值大約為117億美元。

    同時,大摩強調了,到2040年,SpaceX需要達到每天發射1次的頻率,每次發射營收需達到6700萬美元,營業利潤率需達到20%,如此產生的現金流才可以支撐起大摩給予該項業務的117億美元估值。

    此外,對於太空發射市場的前景,市場上很多分析師給予了很樂觀的評價,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分析師Edison Yu預計,到2030年,太空發射市場的價值將達到每年375億美元,是2021年的5倍。他表示:

    「在未來許多年裏,這個市場的供應都將受到限制。」

    在對未來如此看好的背景下,包括大摩在內的眾多分析師認為,SpaceX不僅不會主宰全球發射市場的份額,反而可能促進市場需求增加。龐大的市場仍給新一代火箭公司留足了迅速崛起的空間。

    此前,在首次商業載人太空飛行的競爭上,SpaceX、藍色起源與維珍航空就各自大顯神通;前SpaceX高管領導的Relativity Space更是表示該公司打算使用3D打印技術製造整個火箭。

    2.2 星鏈通信服務

    如果說火箭科學業務承載着馬斯克的「星辰大海」,那麼如今看來,星鏈通信業務便是這「詩與遠方」最得力的保障。

    2.2.1 星鏈寬帶通信服務簡介

    星鏈計劃是一個以近地軌道衛星星座提供全球範圍內網路服務的項目,瞄準人口密度較小、網絡不通的農村地區。

    從大背景上看,摩根士丹利分析師Alsford認為,衛星星座的部署可以為居住在傳統網路接入基礎設施不經濟或不可行的地區的30到40億人帶來網路接入。他表示:

    「聯合國的一項研究發現,世界上 52% 的人口仍然無法訪問網路,其中 90% 的人來自發展中國家。」

    根據計劃,SpaceX將在2021年利用部署的1584顆衛星提供覆蓋全球的寬帶通信服務(4月24日申請在同一高度增加2824顆星鏈衛星),完整版星鏈計劃的衛星總數將達到1.2萬顆、遠期規劃4.2萬顆。截至10月13日,在軌星鏈衛星1789顆,距全球商用僅一步之遙。

    據SpaceX官網,Starlink目前已在北美和國際上提供初始測試服務,並計劃在 2021 年繼續擴展其全球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份,SpaceX的掌舵人埃隆馬斯克宣佈了Starlink寬帶網絡的首批50萬份訂單,這標誌着其成為新一代寬帶通信公司的領頭羊;10月15日,馬斯克還在twitter上表示Starlink將為航空公司提供機上wifi。這些舉措無疑給還在擔心Starlink提供的寬帶服務能否落地的投資者注入了一陣強心針。

    2.2.2 性能和價格

    就其性能上看,星鏈寬帶終端測試性能雖比不上adsl和光纖網絡,但表現總體良好。SpaceX去年10 月底啟動星鏈寬帶的公開beta 測試,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網速在50-150Mbps,延遲在40-20ms。在未來,隨着星鏈部署的不斷完善和高軌衛星的加入,性能有望得到進一步提升。

    另據科技媒體Linus Tech Tips在2021年2月實機測試,星鏈終端下載速度有138mb/s,上傳23mb/s,但是ping值卻達到了27ms。實際體驗中,在查看圖片、觀看視頻時表現尚可,但是相對較高的延遲導致在加載訊息流頁面的時候會出現一定的卡頓。

    同時,Linus提到,在搜尋星鏈寬帶信號時,需要將信號接收器搬運至開闊地帶並朝向無遮擋的天空,這樣信號碟才會準確地朝向信號合適的衛星以便接受網絡信號。

    就價格上看,據華安證券整理,衛星天線測試版定價499美元/套,然而,其成本大約在1500-2000美元,剔除月租費,每賣出一套衛星天線,公司就可能損失至少600美元;同時,用户每個月需支付99美元的Wi-Fi服務費,在流量上無任何限制。

    就性能和價格因素的綜合考量,華爾街見聞推測,如今的星鏈網絡技術大概率只對居住在「地廣人稀」地帶的用户很有吸引力;對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中居住的用户來說,吸引力可能並不如傳統的光纖網絡。

    2.2.3 政府、軍方大力支持

    據華安證券整理,星鏈計劃與美國政府、軍方等客户合作,提供多種專網寬帶通信。

    目前已知的合作項目包括:1)用衛星直連代替海底光纜,對地球另一端的無人機直接發送遙控指令;2)定製化地將Starlink衛星配裝專業紅外傳感器,打造覆蓋全球的預警網絡。

    華安證券張天團隊分析認為,美國政府和軍方將逐漸對低成本的星鏈計劃形成依賴,軍方項目利潤豐厚,將有助於緩解SpaceX的財務壓力。

    2.2.4 星鏈寬帶的估值

    前文中提到,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團隊認為,Starlink業務是SpaceX目前估值佔比中最重要的一環。

    2020年10月,該團隊的分析師在考慮到衛星升級、衛星間鏈路(JSL)等技術進步、終端成本下降、終端增長率提升等利好因素給預期現金流帶來的改善後,建立了新的估值模型,給出了Starlink業務高達810億美元的基本估值,佔Space X總基本估值高達80%。

    同時,在該研報中,該團隊預計Starlink在2030年左右便可實現盈利。

    大摩的分析團隊認為,Space X公司在衛星組網寬帶業務上主要靠以下幾點領先亞馬遜、OneWeb等競爭對手:

    遠超對手的發射速度;

    已經成功測試,用户對公測的需求強烈;

    成為太空探索技術的合格投標人,有望簽下政府160億美元十年大單;

    衛星連接技術測試成功;

    屢次獲得軍方大單。

    2.2.5 不可忽視的風險

    在借鑑歷史上DBSD、Globalstar、Iridium等公司的折戟經歷以及近期LeoSat、OneWeb的慘痛教訓後,大摩指出SpaceX在此項業務中的風險仍然存在。

    1) 群雄逐鹿

    各競爭對手各有其優勢。比如,據國際電聯規則和條例,OneWeb在ku波段內擁有全球頻譜優先權;亞馬遜的Project Kuiper一經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的批准,便得到了該公司創始人貝索斯的100億美元投資承諾。

    同時,考慮到因為網絡擁塞歷來是衛星網路最大的問題,一旦用户群有意義地擴大,網絡性能將會如何,仍然不得而知。

    2)財務風險

    在考慮到Starlink不算便宜的服務價格時,大摩的分析師還表達了對於Starlink的未來表達了一定的擔憂:

    「在沒有服務和服務不足的地區,人們的支付能力較低,而用户獲取成本(用户終端)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該業務盈利?」

    同時,在融資需求方面,大摩的分析師預估在2030年前後首次盈利之前,該項目還將消耗約將消耗約500億美元,如此大規模的融資壓力帶來的風險同樣不容小覷。

    值得一提的是,太空中太空垃圾對Starlink衛星的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

    2.3 地對地運輸業務

    脱胎於此前馬斯克對於超音速旅行的設想,地對地運輸業務也是SpaceX未來構想中的一環。

    據華安證券張天團隊整理分析,SpaceX積極探索亞軌道地對地運輸方式,探索實現「一小時投送至全球」的目標。利用可回收火箭進行貨物運輸的速度將達到12000km/h以上,而目前C-17運輸機的速度約為800km/h。獵鷹9的平均發射成本在5000萬到6000萬美元之間,火箭回收技術成熟後有望大幅降低,C-17運輸機的飛行成本約為3萬美元/小時。

    2.4 融資成本較低

    值得注意的是,融資成本低是SpaceX的一個隱形優勢。

    與特斯拉相同,SpaceX較競爭對手更容易獲得廉價資本,這是因為埃隆馬斯克在資本市場上的強大號召力使得投資者心甘情願付出高溢價,將真金白銀狂熱地砸向這位「矽谷鋼鐵俠」的公司。據統計,馬斯克在私募市場為公司籌集了超過65億美元,該公司最新的估值更是超過了1000億美元。

    衛星企業SES的CEO SteveCollar 此前不無羨慕地表示:

    「大多數競爭對手必須從現有業務中產生現金,為商業航天企業提供現金流。而SpaceX能夠輕鬆地利用投資者,這為它能更自信地去嘗試更大風險的業務。」

    這一點也遭到了馬斯克的競爭對手的不滿,他們抱怨稱SpaceX可能會排擠其他尚未達到其規模且無法享受其資金優勢的公司。

    日前,馬斯克的老對頭貝索斯就已向美國宇航局投訴收到登月獎勵的SpaceX公司,他抱怨稱,失去合同將剝奪新格倫火箭的一個重要市場,而該火箭已經耗費藍色起源公司25億美元進行研發。他直言不諱地向美國當局警告稱:

    「長此以往,SpaceX最終可能會壟斷美國的深空探索。」

    3.投資太空的時代來了嗎?

    2017年,當大摩首次詢問投資者對於太空業務的投資意向時,大部分投資者認為這純屬無稽之談,一些專業投資者特別強調,這些造「箭」新勢力的價值不是0,而是0.0。

    然而就在昨天,大摩的分析師給出了SpaceX高達2000億美元的樂觀估值。

    需要冷靜的是,儘管特斯拉的估值已經超過千億,但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Adam Jonas也提醒到,投資者仍需注意SpaceX的Starship項目進展,該項目的成功與否與太空產業的前景息息相關。他表示:

    在搭載超重型助推器的Starship系列太空飛船推出之前談論太空投資,仍然不免有點在谷歌之前談論網路,或者在T型車推出之前談論汽車行業的味道。

    在思考是否要投資太空產業的過程中,大摩給出了一些思路。

    在摩根士丹利證券於2021年的新版太空經濟學理論中,大摩的分析師團隊認為,氣候變化、安全和電信是推動太空經濟繁榮的關鍵主題;而太空垃圾、各國政策等因素可能是該在未來行業需要面對的風險。

    具體來說,以下五點可能推動未來太空產業的發展:

    1. 太空與氣候變化之間日益密切的關係

    摩根士丹利證券的分析團隊認為,太空探索和可持續性是一致的。隨着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關注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因素,衛星圖像可能會為他們提供有關公司活動對環境影響的關鍵數據。衛星的應用包括檢測温室氣體排放、幫助公用事業公司優化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收集礦業數據、預測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特定行業等。

    2. 電信業務

    衛星運營商看到了所有三個軌道高度的價值(GEO、MEO 和 LEO),在軌道的爭搶方面,這些公司已經摩拳擦掌。

    儘管如今GEO仍然是該行業的支柱,但衛星通信公司也希望通過發展更高高度的MEO和LEO軌道業務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客户提供差異化的寬帶服務。

    3. 資本近年的狂熱

    根據大摩的統計,儘管去年有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但去年仍然出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來自私人部門的太空投資。

    大摩認為,資本市場上以下三點值得注意:

    投資者正在重新思考「舊」與「新」的太空公司,現在投資者關注的更多的是關於新進入者的新能力,而不是對傳統玩家的替換。

    近年來流行的SPACs融資形式,可能是一個吸引資金在太空產業投資的合適機制。

    航天業現在更積極地看待私營企業的參與。大摩分析到,如今,更多的私營企業正專注於低地球軌道運輸、衛星發射和商業載人航天。政府機構也更加歡迎太空產業的投資,以開發太空和與太空有關的市場的商業潛力

    4. 減少軌道碎片

    一些政府機構現在正努力追蹤這些軌道碎片,這為私營公司監測和管理這種潛在的災難性太空垃圾創造了潛在需求。

    5. 太空安全

    太空已成為各國之間競爭日益激烈的領域,各國可能會扶持本國的太空產業相關公司。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