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GDP增速4.9%,俄媒提出了個有意思的問題

    中國GDP增速4.9%,俄媒提出了個有意思的問題

    18日,三季度經濟「成績單」公布。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年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其中,三季度按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

    一些西方媒體又開始極力放大不確定因素,興奮炒作中國經濟增速低於它們的預估值,稱「全球經濟復甦將更加依賴美國」。俄媒文章則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關於中國經濟很快下跌的各種預測為何統統沒有實現?

    回歸中國經濟本身,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指出,進入三季度以後,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全球疫情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國內部分地區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衝擊,經濟轉型調整壓力有所顯現。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迴旋空間廣闊的特點明顯。

    與此同時,有不少專家分析認為,隨着電力供應等問題的改善、調整,三季度的數據應該是已經見底。關於未來政策走向,則有觀點強調了「政策的定力和推進結構調整的決心要遠超市場的預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丁一凡也向觀察者網表示,一些影響經濟的較長期因素仍然存在,不會馬上消失,經濟壓力沒那麼快釋放。但房地產改革、能源目標等推進經濟轉型的改革,肯定還會繼續。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做,而是在於怎麼做。

    「既然中國挺住了,那就是西方分析家忽略了什麼」

    10月18日,國家統計局通報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的主要情況。前三季度,國民經濟總體保持恢復態勢。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82313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按年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分季度看,三季度按年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9%。

    一些西方媒體報道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超預期回落,炒作稱4.9%的數據低於路透社調查預估中值,「是去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GDP按年增速」,「中國一度領先的經濟增長復甦開始失去動力」云云。

    其中,彭博社藉機發布「觀點」文章捧起了美國,先稱中國長期為世界經濟復甦提供動力,再將中國渲染成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因素」。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使全球經濟復甦更加依賴美國。「北京似乎還沒有準備好很快接過華盛頓的重任。」

    10月1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份《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提到,德國製造業產量近期受到衝擊,夏季封鎖措施壓低日本經濟增長。因消費疲軟,以及供應鏈瓶頸導致庫存大幅減少,美國經濟增長預測值已經下調。《紐約時報》當時援引報告稱,近幾個月來,富裕國家的動盪已開始拖累全球經濟前景。

    18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在評論文章「關於中國經濟很快下跌的各種預測為何統統沒有實現?」中回憶道,「每當中國經濟哪怕是發生一點點負面事件,西方政客以及跟在他們後面的世界媒體,就會開始興高采烈地談論快要到來的危機,再不然就是談論中國經濟奇蹟的崩潰。」比如,2008 年,在全球危機的頂峰,「分析師們根本沒有給中國留下生存的機會」。

    文章舉例稱,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Paul R. Krugman)寫道,中國的崩潰已經被預測了幾十年。但不知為何,這一切卻並沒有發生。

    「可能,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建立在不客觀或者不完整的數據上?既然中國挺住了,那就意味着西方分析家忽略了什麼東西。」俄媒提醒說。

    「改革的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做,而是在於怎麼做」

    關於三季度比二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落的主要原因,18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發布會上回應表示,「進入三季度以後,國內外風險挑戰增多,全球疫情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恢復勢頭有所放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國內部分地區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衝擊,經濟轉型調整壓力有所顯現。」

    不過,三季度經濟運行的總體狀況顯示,主要宏觀指標處於合理區間,就業基本穩定,民生繼續改善,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質量效益持續提升,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下了良好基礎。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持續顯現,發展韌性強、潛力大、迴旋空間廣闊的特點明顯。

    發言人同時指出,但也要看到,國際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國內經濟恢復仍不穩固、不均衡,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挑戰增多。下階段,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推動經濟穩定恢復,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不少西方媒體邀請專家,試圖預測中國經濟政策的未來走向。

    路透社中文網援引德國商業銀行亞洲高級經濟學家周浩稱,未來經濟預計繼續下行尋底,取決於政策是否發力,如果政策支持發揮效力,四季度預計就是底部,否則明年一季度可能見底。

    牛津經濟研究院亞洲經濟主管庫伊斯(Louis Kuijs)認為,「政策制定者將採取更多措施提振增長,包括確保銀行間市場的充足流動性,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放寬房地產政策的某些方面等。」

    「我們認為電力短缺和減產問題將在第四季度晚些時候變得不那麼嚴重。我們預計政策制定者將開始呼籲,在一個更慎重的時間表內實現氣候目標。」

    不過,江海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屈慶向BBC中文網表示,伴隨着電力供應調整,房地產市場政策適度緩和,消費逐漸改善,以及出口本身的韌性,再加上三季度居民收入比較穩定,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因此從這個邏輯來說,我覺得三季度的數據應該是已經見底了」。

    路透社中文網援引中海晟融首席經濟學家張一說,儘管經濟增速低於預期,我們認為政策邊際收緊的概率不大,這主要考慮到今年增長目標完成的難度不大,政策的定力和推進結構調整的決心要遠超市場的預期。因此,期待財政和貨幣政策在四季度出現大幅放鬆的可能性不大。未來要關注跨周期調節政策在2022年發力可能產生的結果。

    1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前副所長丁一凡向觀察者網分析認為: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落的最主要因素是能源供給失調,拉閘限電影響工業生產。但它帶來的影響是短期的,因為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調整,允許工業用電價格浮動。而房地產改革早就開始了,應該不是這次數據下滑的主要原因。

    丁一凡還評價了對三四線城市房地產泡沫的調控,指出這個泡沫可能成為金融定時炸彈,當然得管。而且不是說「經濟不行,就要放鬆房地產市場」,其風險和後期對中國經濟的損害無法估計,所以房地產調控不可能有任何鬆懈。房地產改革、能源目標等推進經濟轉型的改革,肯定還會繼續。問題不在於要不要做,而是在於怎麼做。

    他表示,中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不過一些比較長期的因素仍然存在,不會馬上消失,經濟壓力沒那麼快釋放。至於第四季度宏觀政策是否會有大的動作?丁一凡說:「我覺得不會有新的措施,現在政策比較穩定。」

    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全球市場策略師朱超平(Chaoping Zhu)也認為,從7月開始,國家在短期內接連出台各種政策措施,短期衝擊似乎不可避免。但今年年初,中國政府提出了6%的GDP增長目標,為進一步提高長期增長潛力而進行根本性改革留有空間。目前政策轉向扶持,儘管力度可能較為温和,長期改革的方向也不會改變。

    方正中期期貨金融衍生品研究員彭博分析說,數據體現出的經濟大幅度走弱,主要是短期原因,9月由於煤炭短缺,生產企業停工限產較多,嚴重拖累了經濟走勢,短期出口亦有一定走弱跡象。不過煤炭缺口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後期對於經濟的擾動料將降低,工業生產有望恢復正常,預計後期GDP增速有望回到6%附近,全年經濟增速有望維持高增長。

    「絕對增長率不再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

    很明顯,不少專家關心年底的中國經濟數據到底能是多少?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報道稱,儘管第三季度增長放緩,但經濟學家們普遍相信,中國經濟能實現6%以上增長目標。

    「去年在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放緩時,中國經濟增長2.3%,是唯一實現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將增長8%或更多,但中國決策者制定了一個相對温和的全年GDP目標,即增長6%以上。這為處理經濟中長期存在的問題預留了更多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強調了未來五年的目標,其中包括「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物價水平保持總體平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文章發現,絕對增長率不再是中國政府的首要任務。更重要的是生活質量,其中包括社會保障的有效性、環境和生態狀況以及失業率。

    「總體來看,消費、出口、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動力,預計不會出現較大波動,將能完成國家制定的目標——確保2021年經濟增長6%以上。儘管許多獨立的國際公司正在修改對今年中國 GDP 增長的預測,即使是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對前景的評估甚至還要好——增長超過 8%。」

    《南華早報》則注意到,根據周一公布的數據,前9個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45萬人,完成了全年目標的95%。

    針對最近IMF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1年中國GDP增長8%,比上一次的預測下調了0.1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回應表示,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計,將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由上一次預期的6%下調至5.9%。其中,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由原來預測的5.6%下調到5.2%,反映了對全球經濟變化的擔憂。

    發言人指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於中國是深度融入全球化進程的國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作出一些預期調整,是正常的。另外,中國是2020年在疫情衝擊下,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與其他國家相比,基數比較高。主要國際組織預期2021年中國經濟仍然能夠保持在8%左右較高的增速,這個速度不僅高於全球平均增速,也高於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看好,也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