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跨境理財通南北差異逐漸顯現

    跨境理財通南北差異逐漸顯現

    跨境理財通正式落地一周,南北額度使用不斷增加。最新數據顯示,北向額度日使用已超過4000萬,南向額度超過3000萬。

    一周來,各家銀行在與客户的接觸中,對南北差異也有了更多的感受。隨着前期的儲備客户開發接近尾聲,銀行要想在跨境理財通上搶下市場份額,需在服務、產品上下更多的功夫,真正考驗內功的時候來了。

    南北使用額度均突破3000萬

    灣區居民正在適應跨境理財通這一新的投資渠道。首周大多數時候,南向通較熱,北向通額度使用較少。

    10月19日,「跨境理財通」業務開通首日,共錄得128筆「南向通」匯款,涉及金額1773.3萬元人民幣;180筆「北向通」匯款,涉及金額1538.7萬元人民幣。隨後的兩個工作日,南北向通使用額度逐日增加,並延續了南下多、北上少的局面。

    22日,南北向使用額度均突破3000萬,同時流量出現了反轉,南向通淨流出首次少於北向淨流入。25日,南向淨流出3937.01萬元,北向通淨流入4278.18萬元。

    (券商中國授權使用)

    與平安銀行在跨境理財通上進行合作的華僑永亨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王克表示,「跨境理財通」契合兩岸投資者差異化的財富管理需求。對於內地投資者,有分散風險及捕捉境外投資機會的機會,香港地區一直是中國投資者鍾愛的投資目的地。對於港澳投資者,「北向通」中由內地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具有風格穩健、追求絕對收益的特徵,很好的契合了他們在低利率環境下追求資產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時,內地公募基金產品在配置A股優質上市公司標的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有助於港澳投資者分享內地經濟發展與投資機會。

    「目前的南北流動不太能說明問題,不過我們有預期,未來南向資金增加的潛力較大,北向資金和南向資金可能會拉開差距。」一位銀行業內部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通關限制影響港澳居民北上開户

    雖然跨境理財通已經「通車」,但粵港澳三地的開户方式有所不同,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南北向通的業務格局。

    根據央行規定,在內地銀行開立相關投資賬户,需要親臨櫃枱或經銀行人員現場查驗資料。由於目前港澳通關限制尚未解除,港澳居民難以到內地銀行進行開户,這對北向通客户的參與造成一定的影響。

    南向通的開户比北向通要容易很多。目前,境內試點銀行多數已經實現了在線開港澳賬户的功能,客户只需要在境內試點銀行開設港澳地區合作銀行的投資專户,並綁定內地銀行1類賬户,即可實現交易。

    除去開户難易程度,人口基數也會影響南北額度的使用。大灣區擁有超過7000萬人口,大多數都在內地,南向通的開户基數龐大,未來的增長空間可期。

    「現在參與北向通的灣區居民,大多是早前已在內地開過銀行賬户的人群。」一位銀行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些人群被開發完後,如果通關限制沒有解除,北向通的額度增長可能受到影響。

    銀行拼體驗拼產品

    隨着銀行前期儲備的客户被消化,如何打下跨境理財通的增量市場,拼體驗拼產品的時候到了。

    日前,平安銀行藉着跨境理財通啟航的契機,升級整個跨境金融服務,在跨境金融業務中增加了跨境理財通服務。平安銀行行長特別助理蔡新發表示,「隨着『跨境理財通』的啟航,平安銀行跨境金融業務歷經四年深耕後,即將迎來遼闊的星辰大海。」其背後含義是,平安將把「跨境理財通」放在整個跨境金融的場景下來運營。

    2018年,平安銀行成立私財跨境金融團隊,後將跨境人群細分為留學、外籍和境外遊三大客群,提供泛跨境的金融和非金融服務。如今,平安對三大客群經營進行擴展,加入跨境投資客群,希望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深挖跨境投資場景中的各類需求,這也是平安「隨身銀行」的打法。

    「在跨境投資服務中,功能的實現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們更希望讓客户感受到便捷、省心,以便有機會成為客户的主辦銀行。」平安銀行內部人士表示,現階段該行並不追求交易量,而是看重合作銀行在系統對接上是否順暢、是否也願意在提升客户體驗上投入資源。

    在跨境理財通開通初期,不同銀行的產品策略存在差異。比如,鑑於三地投資者對跨境產品的認知不足,為降低選擇門檻,平安採用了嚴選策略,南向通的產品首批為華僑永亨的8隻公募基金,北向通透過平安理財首批上架的5個系列、8隻產品。多家銀行上架了超百隻產品,以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財富管理需求。比如工行首批遴選了200餘隻產品,中行也上架超過300隻產品,其中「北向通」包括上百隻理財產品、近百隻基金產品。招銀理財為「北向通」投資者提供超過400隻公募產品,為「南向通」投資者挑選了約80隻在港註冊成立的公募基金。

    目前,大灣區內銀行跨境合作採取「一對多」的模式,各家銀行業除了與籌備期間對接的銀行推進合作之外,還在展開對多個渠道的攻關。對於銀行而言,渠道、產品、服務都是不可或缺的競爭要素,哪種策略能夠獲取更多客户,尚需時間驗證,真正考驗銀行內功的時候已經到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