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美國總統任期的第二年,資本市場走勢往往疲軟?

    美國總統任期的第二年,資本市場走勢往往疲軟?

    2022年,美國股市能否避免新總統任職第二年常見的「低谷期」?

    過去75年,美國股市在新總統任期第二年的表現往往達不到年度長期平均水平,這種趨勢在標普全球市場財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中也得到了證明。其原因也許是入主白宮的政黨往往會在中期選舉前很長時間就制定或試圖制定對市場不太有利的政策。

    一些研究人員懷疑這種發現是否具有統計學的意義。但無論這種歷史規律能不能幫助我們預測未來,美股明年的走勢都可能遠不如2020年3月觸及低點以來的表現(標普500指數在這期間幾乎翻了一番),而理由是多方面的。

    美國股市面臨的不利因素包括:為抵禦疫情影響而採取的政府援助計劃到期,利率上升,造成商品短缺並助燃通脹的供應鏈問題。

    對於那些想要更好地了解未來哪些因素可推升回報的投資者來說,以下是需要追蹤的一些事項。

    1. 新冠救助計劃的熱潮正在消退。

    儘管國會頒佈了數萬億美元的疫情救助計劃,但這些計劃即將到期。投資諮詢和經紀公司Commonwealth Financial Network的首席投資官Brad McMillan表示,其結果將是2022年「幾乎整個國家的收入增長大幅下降」。

    由於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積累了儲蓄,並顯示出渴望消費的跡象,分析人士認為經濟衰退的風險不大。儘管如此,預計明年美國GDP增幅在3%至4%左右,這一數值在今年約6%的預期增長之後可能會顯得有些平淡。

    2. 美聯儲政策可能不會讓市場輕鬆。

    為了防止經濟大幅滑坡,美聯儲去年將基準利率調降至接近於零,並開始大量購買政府債券。債券收益率與債券價格走勢相反,因此美聯儲的購債操作壓低了收益率,降低了借貸成本。

    但最近幾個月美國按年通脹率一直徘徊在5%左右的高位。雖然美聯儲官員稱通脹將回落,但他們已經宣佈縮減債券購買。市場還預計美聯儲明年將兩次提高基準的銀行貸款利率,總計上調幅度可能為0.5個百分點,政策將進一步收緊。

    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首席策略師Steve Sosnick說,這些政策舉措將從金融系統中回籠大量流動性。他補充說,債券市場會作何反應仍有待觀察。但最近幾個月,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已經引發了股市的下跌。

    3. 企業利潤增長可能失去動力。

    企業利潤是影響投資者對股票熱情的一個關鍵因素,估計2021年企業利潤按年將激增約43%。這已經成為美國股市的一大助力。但由於工資上漲、運費飆升且材料價格上漲,企業利潤增速正在放緩。數據提供商CFRA首席投資策略師Sam Stovall稱,2022年企業利潤估計只會增長7%左右。

    資產管理公司Eaton Vance Management首席股票投資官Eddie Perkin稱,幾乎所有公司都將面臨某種形式的成本壓力。他還稱,不同行業和公司所受影響可能差異很大,從而增加了選股的難度。

    4. 股市估值偏高。

    CFRA的Stovall稱,最近的上漲過後,標普500指數基於未來12個月預期收益的整體估值約為22倍,較過去20年平均水平高出30%。

    當基本狀況有利、且風險情緒高漲時,投資者往往會忽視這種警示信號。普信(T. Rowe Price)資本市場策略師Timothy Murray說,但明年通脹擔憂可能揮之不去,美聯儲又從經濟中抽走流動性,屆時投資者可能會認為股票估值過高了。

    面對新的意外事件的衝擊,比如可能出現更致命的新冠變異毒株,市場的韌性可能沒有那麼大。因此,投資顧問和經紀公司LPL Financial的首席市場策略師Ryan Detrick說,雖然2022年股市可能有「相當不錯的」表現,但一旦再有疫情爆發,顯然會給市場帶來風險。

    5. 牛市可能無法複製。

    今年迄今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了25%。但CFRA的Stovall表示,分析師追蹤過去幾十年市場的滾動表現時發現,市場強勢階段過後,接下來表現可能較為平淡。他說,根據市場最近的表現,2022年股市或許僅能上漲6%的可能性更高。

    近期,美國國債市場走勢的突然反轉導致華爾街一些大投資者損失慘重,彰顯出即使是對經濟增長和央行政策預期的微小變化,也可能顛覆最精心部署的押注。

    這些損失伴隨着最近政府債券價格的突然變動。隨着各國央行發出結束非常規刺激措施的信號,短期國債價格大幅下跌,帶動收益率觸及2020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債券價格與收益率呈反方向變動。

    與此同時,長期國債收益率也從今年的高點附近回落;當投資者預期增長放緩時,這類債券的收益率往往會下降。長短期國債之間的收益率之差急劇縮小,這一現象即所謂的收益率曲線趨平。這讓一些頗受投資者歡迎的押注落空,之前許多投資者預計,未來幾年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將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從而將推高利率。

    TCW Group Inc.旗下860億美元債券基金MetWest Total Return Bond Fund的經理Steve Kane表示,最近價格的變動讓對沖基金和其他大規模押注國債市場的投資者發現他們失誤了。他說:「他們損失很大。」Kane管理的這隻基金也遭受了損失。

    8月初以來,彭博(Bloomberg)編制的一個國債指數已下跌約1.5%。

    雖然與比特幣或Avis Budget Group Inc.等股票最近的波動相比,這一百分比波幅不算大,但許多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通過使用槓桿來放大債券押注,因此交易方向錯誤可能會是非常痛苦的。例如,據知情人士透露,截至10月底,總部位於倫敦、由投資者Chris Rokos經營的Rokos Capital 2021年已累計虧損27%,部分是由債券交易造成的。該基金有望迎來史上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據知情人士稱,包括ExodusPoint Capital Management LP和Balyasny Asset Management LP在內的多策略對沖基金也從最近的政府債券交易中蒙受了損失。

    幾個月來,投資者一直在為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通過縮減債券購買刺激計劃來淡化其在經濟中的作用做準備,該計劃目前計劃於明年6月結束。投資者還預計,美聯儲將在未來幾年逐步加息,同時對不斷上升的通脹變得更為擔憂。因此,許多人押注短期美國國債的表現將好於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從而使收益率曲線變陡。當長期通脹持續攀升時,後兩種國債通常受影響最大。

    然而事實卻截然相反,隨着美國長期債券價格上升,收益率曲線變得平坦。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家的國債市場收益率曲線也在出現同樣的扁平化現象。這種變化通常出現在利率周期末尾,此時投資者預期央行官員將結束加息,而不是為央行啟動加息做準備。

    最近這些波動凸顯出,在為避免經濟危機而經歷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之後,債券投資者預測通脹、央行政策及其引發的市場走勢是件多麼具有挑戰性的事。交易員稱,最近一些市場波動的原因是大型投資者為止損而平倉或退出現有頭寸。

    雖然通脹憂慮已困擾市場數月,但最近的價格走勢表明,債券市場現在正在為未來幾年揮之不去的通脹做準備,這與美聯儲關於供應鏈瓶頸的緩解將很快減緩消費者價格上漲的觀點相左。

    交易員表示,債券價格目前暗示未來五年通脹率將為3%,高於一個月前顯示的2.5%。投資者預計未來幾年將有一系列加息,這將抑制經濟,最終降低通脹,這解釋了為什麼長期債券的表現好於短期債券。債券價格暗示,美聯儲將在2023年底前加息五次,導致全球經濟放緩。

    股票和風險較高債券的投資者對全球經濟前景的擔憂有所減弱。最近幾周股市一直在飆升,道瓊斯指數首次收於36,000點以上,垃圾債券價格也一直在攀升。

    在美國就業報告好於預期,且英國央行出人意料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後,較長期債券收益率在上周末再次大跌。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上周五結算價為六周來最低。

    道明證券(TD Securities)駐紐約的美國利率策略師Gennadiy Goldberg稱:「對利率路徑看法的堅信程度已經大幅下降。」Goldberg稱:「全球加息預期已經毫無顧慮的提前,許多人在場邊觀望,試圖弄清楚下一步應該怎樣行動。」

    據知情人士稱,雖然許多投資者最近在債券市場上都蒙受了虧損,但鮮有人受到的衝擊像Rokos那樣沉重,Rokos同樣也因一些中國股票投資的挫敗而受創。Rokos是Brevan Howard的聯合創始人,他在2015年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並取得了良好的投資表現。Rokos的基金在2020年獲得了44%的收益。他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其他對沖基金有時會模仿他的交易。

    據了解Rokos操作的人說,Rokos在美國和英國的債券市場上都利用了衍生品來進行債券交易。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說,Rokos最近是基於如下假設進行的交易,即美聯儲和英國央行都將逐步提高利率,而不是像市場目前預測的那樣採取激進行動。

    投資者預計,隨着經濟復甦、供應鏈恢復正常以及各國央行開始加息,未來料將出現更多波動。

    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的全球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Rick Rieder表示:「隨着我們越來越接近完全擺脱這種(量化寬鬆)手段,大約在明年年中,我們預計會看到市場波動加劇。」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