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機構瘋搶的MSCI中國A50ETF,到底豪橫在哪?

    機構瘋搶的MSCI中國A50ETF,到底豪橫在哪?

    11月8日,首批4隻MSCI中國A50ETF正式上市,延續了發行時的火爆景象,4隻產品均迎來開門紅,上市首日累計總成交額超過100億元。

    9日,這4隻產品依然交投活躍,日成交額在所有類別ETF中位居前列。

    事實上,MSCI中國A50ETF的火爆並不意外。作為A股最具代表性的指數之一,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的投資價值獲得市場資金的普遍認可。因此,在首批4隻跟蹤該指數的ETF發行時,就引起了市場的極大關注,募集規模合計超過260億元,認購總户數接近26萬。

    那麼,MSCI中國A50ETF到底豪橫在哪呢?

    A股「核心資產」全覆蓋,茅寧組合全都要

    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對成分股實行「2×11+28」的方案——以此代替傳統寬基指數根據市值加權的方法。

    具體成分股的選定方式為,在納入MSCI中國A股大盤股指數的11個GICS行業中各挑選出2隻市值最大的企業,之後再挑選28隻MSCI中國A股大盤股指數中自由流通市值最大的企業,共計50家。

    目前該指數成分股為:

    (遠川投資評論授權使用)

    採用這類中性策略加權的方法,可以最大程度達到行業分散均衡的目的,並且更加註重發展速度較快的新興產業。目前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前五大行業分別為食品飲料15.42%、電氣設備13.94%、銀行12.61%、醫藥生物11.26%、電子8.12%。其中消費、醫藥和科技三大A股常青樹行業合計權重佔比超過了60%。

    同時,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歷史業績比之其他主要寬基指數更優異:自2016年起至2021年11月6日,指數累計漲幅為87.22%,同期滬深300漲幅為29.79%、中證500漲幅為-8.21%、創業版指漲幅為23.53%。

    (遠川投資評論授權使用)

    行業配置均衡,新興行業比重提升

    作為A股走向國際市場的又一重磅指數,名稱中「互聯互通」是指外資可通過陸股通投資該指數,據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9月末已有450億美元資金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流入A股。

    並且隨着今年香港交易所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該指數也成為繼富時中國A50指數之後第二隻擁有離岸市場對沖工具的A股指數。

    股指期貨可以與指數ETF形成互補,完成外資對沖風險,套期保值的目標。在A股市場原先的四種股指期貨:中金所上證50、滬深300、中證500和新加坡交易所富時A50中,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成交量最大,今年來月度平均接近800萬手,表明境外投資者對此需求重大。

    但相比富時中國A50指數,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其實才更符合外資的「審美」。

    (遠川投資評論授權使用)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由於富時中國A50指數是選取了A股流通市值最大的50隻股票,所以在食品飲料、銀行、非銀金融上明顯超配;而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則在行業的整體配置上更貼合外資。

    所以,此後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將有望持續受到外資重視,作為中國A股市場中「優質核心資產」的強力代表。

    尾聲

    今年2月以來,代表核心資產的「茅指數」深度回調。

    在投資過程中,我們需要分清什麼是波動,什麼是風險;波動可以補回、甚至創新高,而風險需要規避。

    在當下時點,核心資產基本面和競爭格局都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今年以來更多是交易層面和市場對高景氣度行業的追捧帶來的波動。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作為極具「價值投資」基因的指數,不僅行業分散、精準把握龍頭企業、緊跟「聰明錢」,而且具備低估值、高收益特點。

    (遠川投資評論授權使用)

    同時據2020年報顯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加權淨資產收益率為13.68%,高於上證50、滬深300和中證500。

    而在此次4家發行MSCI中國A50ETF產品的基金公司中,南方基金深耕ETF多年,五度榮獲被動投資金牛基金公司,旗下產品線豐富,非貨幣ETF數量超20隻,覆蓋寬基指數、行業指數、主題指數、跨境指數和SmartBeta等產品。

    管理此次南方中國A50ETF(代碼159602)基金經理李佳亮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金融工程碩士,擁有近10年量化投資方面的經驗,旗下南方量化成長近兩年收益達66.80%,投資者若想上車,可以通過南方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ETF一鍵佈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