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鵬汽車三季度營收、淨虧損同時創新高!難在哪兒?

    小鵬汽車三季度營收、淨虧損同時創新高!難在哪兒?

    近期,小鵬汽車公布了2021財年第三季度財報,期內其營收創新高,但弔詭的是淨虧損幅度卻再次擴大。生意越好虧得越多的難題仍未解決。

    01

    小鵬汽車的官微上以喜報的口吻發布了此次三季報,「在此,向各位鵬友匯報我們的成績,也向大家分享我們的喜悦」。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小鵬汽車的總收入為57.2億元,按月增長52.1%,按年大增187.4%;毛利率為14.4%,按年增長3.2%。業績相當亮眼。

    但對比同行,小鵬汽車的毛利率表現並不算突出。

    以理想汽車為例,去年三季度,其毛利率就已達19.8%;今年二季度其毛利率為18.9%。

    再如近期交付量掉隊的蔚來汽車,今年二季度的毛利率為20.3%,三季度為18%。

    據東吳證券的研報披露,今年1-3季度,新能源汽車板塊的平均毛利率約為18.68%;三季度的平均毛利率約為18.88%,小鵬汽車同期的毛利率不及平均水平,還有待提高。

    不過,第三季度,小鵬汽車的交付量創單季度新高,共交付25666輛,按年和按月分別大增208.45%和47.52%。

    其中,小鵬汽車的主力產品P7三季度的交付量高達19731輛,比二季度增加了8209輛,按月增長71.2%,按年增長217.7%。

    0138輛。其中,P7的交付量依然佔大頭,交付量為6044台,按年增長187%。

    在10月的造車新勢力車企中,小鵬汽車的交付量排名第一,趕超理想汽車、哪吒汽車、蔚來汽車等。這也是小鵬汽車自交付以來,首次連續兩個月月度交付突破萬輛關口。

    也是在10月,小鵬汽車的歷史累計交付量超10萬台。

    然而,在營收、毛利率、交付量均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三季度小鵬汽車的淨虧損也創了新高。

    02

    財報披露,第三季度歸屬小鵬汽車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淨虧損高達15.9億元,按年大幅擴大38.4%。

    究其原因,與其成本上漲密切相關。 其中,主要是研發投入和渠道擴充的費用大增。

    第一,研發方面,小鵬汽車第三季度研發投入12.6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2億元,按年增長99%。

    從平安證券研報統計的公司財報數據來看,從去年到今年三季度,小鵬汽車的研發費用投入創新高,也是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

    今年二三季度,小鵬汽車的研發投入明顯增加,這與目前的大環境影響不無關係,也與企業的發展規劃相關。

    相比傳統車企,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們正處於風口期,在資本市場更受青睞,「燒錢」搞研發、搞銷售也是普遍現象。

    第二,銷售渠道方面,以門店為例,三季度小鵬汽車新增了71家門店,達 271 家,已覆蓋約 95 個城市。

    而服務方面也在加大投入,最典型的莫過於其品牌超充站和免費充電站點的快速增加。

    據天風證券研報顯示,今年三季度末,小鵬汽車的品牌超充站為439座,相比二季度末的231座按月大增90%,覆蓋城市約為121個。同時,其免費充電站點也擴大到了約1648座,大概覆蓋城市約為221個。

    從長期來看,這些費用的大增,為未來其增加銷量和提高服務增加了籌碼。

    03

    實際上,小鵬汽車的業績大增並非個例。

    據乘聯會和開源證券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逆勢大增,按年增長超202.52%,其中純電動車的增長尤為明顯。

    有意思的是,真正「悶聲發大財」的車企中,有的可能存在感並不太強。而國內的新能源造車新勢力們還未能擠進前三強。

    汽車之家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乘用車銷售前三的車企分別是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Tesla中國,市場佔有率分為為21.5%、20.6%和18.9%。

    但從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來看,未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大有可為。

    今年1-10月,新能源汽車在汽車的總銷量中的滲透率僅為12.06%,未來增長空間依然很大。開源證券預計明年這一數據有望達到18%-20%。

    但值得注意是的造車新勢力們普遍面臨的售後問題及質疑。Tesla以數次上演各種類型的維權問題,而本月,小鵬汽車也遭遇了廣州車展上車主維權事件。

    除了晶片、技術等核心問題,造車新勢力們還需要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

    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依然有源源不斷的資本和企業湧入這個行業。

    比如,近期媒體報道小米汽車總部已落户北京經開區,其造車計劃開始提速。小鵬汽車們仍需拼命奔跑。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