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沈建光: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的三大挑戰

    沈建光:美國經濟持續復甦的三大挑戰

    隨着明年通脹高位運行和供需雙雙承壓,美國將面臨「類滯脹」的風險,其貨幣政策調控空間或越來越小。

    美國經濟增速三季度超預期放緩至2%,但10月份以來又出現了一定的好轉跡象。10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60.8,仍處於景氣區間,非製造業PMI攀升至66.7,創下歷史新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美國明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預測從4.9%上調至5.2%。在此背景下,美聯儲11月初的議息會議明確從11月開始削減購債;近期,超過半數的委員預計美聯儲將在2022年開始加息。不過,在美國經濟向好的背後,由供需失衡導致的風險也在不斷暴露,美聯儲開始強調通脹壓力的持續性。展望2022年,上述因素將給美國經濟持續復甦帶來挑戰。

    挑戰一,通脹保持高位運行。從推升通脹的六大因素來看,明年美國高通脹環境仍將持續。一是貨幣政策正常化進程顯著滯後,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仍將持續;二是供不應求引發價格上漲壓力,而供需方面的不匹配短期之內難以緩解;三是勞動力結構失衡導致企業提升工資水平,服務業工資上漲尤為明顯,6月到10月,休閒與酒店業勞動報酬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存在工資和物價螺旋式上升風險;四是全球能源供應緊張、價格飆升,10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能源分項大幅走高,按年上漲30%,其中汽油價格按年上漲49.6%;五是美國房價與房租持續上漲,10月美國CPI住宅項創疫情以來新高;六是美國自各經濟體進口品價格明顯攀升,加大了輸入性通脹壓力。

    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近日警告,美國通脹將居高不下;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指出,高通膨可能更具「持續性」。美聯儲近期宣佈從11月開始以每月150億美元的速度縮減當前每月1200億美元的購債規模,但對於控制通脹而言,力度可能還是不夠大。

    挑戰二,供給側修復仍然滯後。疫情以來,美國生產端恢復不及預期,截至9月,美國全部工業部門產能利用率僅緩慢回升至75.87,未達到2019年的平均水平。11月5日,拜登的基建法案獲批,其主要用於道路、橋樑等公共設施建設,但新增支出的資金規模大幅縮水至5500億美元;而另一項1.75萬億美元的支出法案(Build Back Better)依然擱淺。美國鐵路、港口及橋樑等基建設施年久失修、老化嚴重,直接影響了經濟效率的提升。

    供給結構失衡導致勞動力短缺,人員密集、高接觸性行業的勞動力供給明顯不足,休閒與酒店業等服務業缺工的絕對人數最多。美國因提前退休而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群比例已從2020年4月的31.5%上升至目前的42.7%,疫情衝擊下「永久性失業」的影響不容忽視。

    此外,原材料漲價、投資不足、「缺芯」等因素持續影響供應,預計美國供給瓶頸或持續到明年上半年。與此同時,近期越南、孟加拉等製造業基地因疫情面臨用工短缺、產能受限的問題,疊加貿易運力不足,已直接影響到美國消費品的供應。

    挑戰三,刺激拉動需求的作用減弱。2020年美國疫情暴發以來,轉移支付收入一度成了美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但美國政府已決定不再延期美國聯邦疫情失業救助,9月6日兩項聯邦疫情失業補助政策宣告終止,同日每周300美元的聯邦補充失業救濟金也已終止。

    同時,在持續的通脹環境下,原材料價格上漲壓力將通過最終消費品價格的提升,由企業端傳導至居民端,進一步壓低消費者的實際購買力。今年4月以來,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名義增速與實際增速差距由1%左右拉大至4%左右。可以預見,前期高增的消費需求將逐步回歸常態,未來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會減弱。

    隨着明年通脹高位運行和供需雙雙承壓,美國將面臨「類滯脹」的風險,其貨幣政策調控空間或越來越小。中國出口在美國製造業供給側增長乏力的狀態下,短期內有望持續保持較快增長,產業鏈轉移壓力也將有所緩解。但仍需關注美國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新興市場貨幣貶值壓力,或增加中國政策調控的難度。對此,中國應未雨綢繆:短期需提高跨周期調控政策的針對性,並從保市場主體適當向保終端消費傾斜,積極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長期則需推動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改革的有效協同,重點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釋放數字經濟動力,着力實施產業鏈提升工程,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作者沈建光為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