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黑五」美股也打折,這兩隻股迎來上車機會 ?

    「黑五」美股也打折,這兩隻股迎來上車機會 ?

    美國人說起黑五,應該會想到貨架上的打折商品,但是今年就比較特別了,美國的股票也在黑五這天「打了折」。

    這次大跌的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南非出現的一種新冠變異株奧密克戎(Omicron)導致了市場恐慌。在還沒有傳出有關其破壞性的消息之前,歐洲政府就立即實施了旅行限制,此後大量投資者採取了避險措施,引發股市大跌。上周五標普500指數收跌2.27%。

    (華盛證券/美股情報局提供)

    看到標普500指數在一天內下跌超過2%多少是會讓投資者感到不安的,但當然市場上也不全是壞消息。The Motley Fool的Anthony Di Pizio指出了兩隻應該現在買入的優質標的,一隻可以抗股市波動,而另一隻則適合長期持有。

    盈透證券總能安然度過股市動盪期?

    網路券商巨頭盈透證券 $IBKR 對股市的劇烈波動並不陌生。這家公司已經營業了43年,它經歷過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崩盤、2000年的網路泡沫破裂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等事件。

    在2021年初,散户掀起了一陣Meme股熱潮,該公司的業務也因此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增長速度。據悉,2021年1月,該公司獲得新開賬户11.61萬個,按年增加了689%。自2020年初以來,它的客户總數增加了一倍多,達到158萬。

    盈透證券的客户資產自2020年1月以來也增長了一倍多,從1760億美元增至今天的3800億美元(截至11月28日)。

    Di Pizio指出,「這表明,投資者不僅對持有股票越來越放心,而且實際上可能還被市場的波動所吸引住了。」

    談到證券經紀業務,客户賬户中的金融資產數量是一個關鍵點,因為券商通常根據交易量收取費用,而更多的資產通常也意味着更多的交易量,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收入。

    儘管該公司的整體增速已從今年1月的高位回落,但還是有不少亮眼數據的。

    目前,分析師普遍預計,該公司2021年的全年營收將增長近33%。如果該公司最終達到預期,其股票的每股收益將達到3.31美元,市盈率將大約為22倍。

    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是28倍,納斯達克100指數的市盈率是35倍,該股比整體市場便宜不少。

    Di Pizio補充道,「不過,因為現在疫情又產生了新的變數,市場的波動周期可能會變長。這使得盈透證券 $IBKR 成為了一筆不錯的『動盪期』投資」。

    該股目前已較其9月低點上漲了約26%。

    (華盛證券/美股情報局提供)

    Docusign是「居家經濟」的寵兒?

    Di Pizio簡單明瞭地評價道:「DocuSign $DOCU 就是疫情的寵兒。」

    作為領先的數字簽名平台,自2020年1月以來,該股的投資者獲得了230%的回報,因為「居家經濟」需要創新性的新工具來保持經濟正常運轉。如果疫情封鎖等現象再次出現,這家公司可能會收益。

    不過,就算沒有「居家經濟」,該公司在過去幾年大力開展的多樣化經營策略也使其成為了一個有利的長期投資標的。例如,它的DocuSign Insight平台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閲讀和分析法律合同,以識別對用户不利的條款,甚至是有益的條款。

    雖然它還不能取代你的律師,但它有潛力成為一個主要的成本節約工具,特別是對於涉及大量法律文書的企業來說。

    此外,在賽富時 $CRM 平台上推出的DocuSign Negotiate可以生成定製協議書,然後作為內部和外部各方之間的協作合同談判工具,可以實時進行調整。

    與2019財年的財務數據做個對比(DocuSign的財年截至1月31日),就能看出遠程工作對Docusign營收的影響顯而易見。

    DocuSign每股收益的增長,部分來自於業務的多元化,部分也得益於其超過100萬的付費用户數量。快速增長的營收加上高毛利(徘徊在80%左右),使得該公司可以積極擴張,又因為固定成本在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也在迅速下降,該公司的利潤也錄得了強勁增長。

    Di Pizio表示,「不管疫情走向如何,DocuSign都會是一筆很棒的長期投資,而如果疫情形勢不幸惡化,Docusign還可以為您的投資組合提供保護。」

    Docusign(DOCU)上周五逆市上漲了2.53%,其2020年的漲幅達到了約200%。

    (華盛證券/美股情報局提供)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