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米靠什麼撐住股價?

    小米靠什麼撐住股價?

    小米第三季度的業績乏善可陳。

    11月23日,小米發布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三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小米第三季度總營收為780.63億元,按年增長8.2%,按月下降11.1%;經調整淨利潤為51.75億元,按年增長25.4%,按月下降18.1%。與此前市場的預期大致相符。

    按年下的雙增長,換成按月的視角便原形畢露,小米已經進入艱難的爬坡期。儘管小米還在用「穩健增長,未來可期」的概述來安撫人心,但資本的眼睛是雪亮的。

    財報發布次日,小米股價跌幅超過7%,一度跌至19.02港元,刷新52周內新低,股價相較於年初的高光時刻已經下跌了47%。

    照此形勢下去,雷軍此前許下的兩個「三年之約」,恐怕只會淪為空談。

    第一,第二,第三都沒了

    上個季度,小米在手機銷量上取得了一個突破性的成績:歐洲市場第一,全球市場第二,國內市場第三。

    而雷軍在小米11周年的年度演講上意氣風發地宣佈了小米的下一個目標: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

    可是,一個季度之後,小米卻回到了原點,此前拿下的所有位置全部失守。

    根據Canalys數據,小米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4390萬台,按年下降7%;市場份額為14%,排名掉到全球第三,位居三星、蘋果之後。

    小米總裁王翔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解釋,三季度出貨量減少的核心原因是「缺貨」,晶片短缺對小米造成了1000~2000萬台範圍的影響。而市佔率的下降,則與iPhone 13系列手機表現強勢有關。

    此前《南華早報》曾報道,發布一周後,iPhone 13系列手機在中國地區的預約量便突破了500萬台。也正是因為如此火熱的行情,9月底才正式開售的iPhone 13系列手機,在短短几天內便帶動蘋果三季度出貨量反超了小米。

    從國內手機市場來看,小米正處於一個「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戰局。

    根據Canalys數據,小米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從第二季度的1260萬台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090萬台,市場份額從第二季度的17%下降至第三季度的14%,排名從第三掉到了第四。

    趕超小米的對手,正是榮耀這匹黑馬。從第一季度5%、第二季度9%到第三季度18%的市場份額,榮耀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有望接盤華為留下的存量。

    而在海外手機市場,小米二季度拿下的地盤也被盯上了。

    根據Canalys數據,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小米2021年第三季度在全球11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第一,在全球59個國家和地區市佔率排名前五。而這兩個數字在第二季度分別是11個和65個。

    具體到小米海外的幾個主要戰場:印度市場雖然繼續蟬聯冠軍,市場份額卻從29%降到了24%;歐洲市場再次被三星趕超,屈居第二,且市場份額的差距高達7.8%;中東、拉美、非洲的市場份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原因上與國內市場大同小異,一方面是由於晶片短缺、海運和原料費用上漲等因素導致的出貨量減少,另一方面則是遭遇了老對手三星、蘋果和VO系的圍獵。

    值得注意的是,繼承華為海外影響力的榮耀手機也已經在10月份重啟全球化,未來勢必也將是小米手機衝擊全球第一的一大阻力。

    高端的盡頭還是性價比

    「小米想要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就一定要突破高端。」這是雷軍在小米11周年的年度演講中說的。

    小米在三季度財報中公布了高端賽道成果:2021年前三季度,小米中國大陸地區定價在3000元以及海外定價在300歐元以上的智能手機全球出貨量近1800萬台,在總出貨量中佔比超過12%,也帶動小米第三季度的平均售價(ASP)按年上漲7%。

    然而從橫向對比來看,這一成績還是不盡人意。根據Counterpoint數據,今年7月,中國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機市場蘋果份額為63%,華為從50%跌至14%,小米僅為6%。而隨着9月份iPhone 13系列的發布,蘋果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統治力還在「野蠻生長」。

    據國內電商數據統計,在今年雙十一的手機銷量比拼中,5000元以上價位段,iPhone 13始終牢牢佔據單品累計銷量榜第一;iPhone 12屈居第二;iPhone 13 Pro Max排在第三;第四才是小米MIX4,再往後則是iPhone 13 Pro、iPhone 13 Mini、榮耀Magic 3、華為Mate 40 Pro、iPhone 12 mini以及華為Mate 40。

    榜單前十中,蘋果一家拿下六席。iPhone 13系列「加量不加價」,以及「往期機型全系列降價」,一套組合拳下來,讓小米敗得體無完膚。

    有業內人士表示,華為被打壓後在國內高端市場空出來的一大塊「蛋糕」,小米並沒有分到多少,大頭都讓蘋果、OPPO和vivo瓜分了,重生後的榮耀也在虎視眈眈。

    這其實也是小米咎由自取。在衝擊全球第一的雄心壯志之下,小米的步伐有些過於急切,尤其是在高端策略上更顯激進。

    今年以來,小米已經發布了多款高端旗艦手機,包括小米MIX4、小米MIX FOLD、小米11 、小米11 Ultra等。但與高端手機迭代速度同步的,還有售價下降的速度。從目前小米商城的售價來看,這些機型都無一例外地降價了,部分機型的降價力度已經超過千元。

    接二連三的跳水對於品牌的高端化可不是好事,反而更加鞏固了小米在性價比上的地位。而這種情況歸根到底,其實是源於品牌和用户的側重點不同,小米希望佔據更多市場份額,而用户想要看到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高端旗艦。

    讓用户失望的除了頻繁「掉價」,還有小米高端手機的質量問題。

    急於求成的小米,在近期的高端旗艦新品中都添加了不少首發技術,但風險問題也水漲船高,小米11手機的翻車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自去年年底發布後,不斷有用户反映小米11系列手機存在主板故障、WiFi失效、發熱、黑屏等各種問題,被媒體報道後廣為熱議。雖然小米及時推出了一系列退換貨和售後政策,但還是給品牌造成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

    有行業專家指出,小米11系列手機出現的問題與其搭載的高通晶片驍龍888有一定的關係。這款晶片在功耗和發熱上都表現異常,因而被消費者戲稱「火龍888」。

    不過,其他品牌搭載驍龍888晶片的旗艦手機最多隻是被吐槽發熱嚴重,並沒有出現小米11系列手機被投訴的諸多問題。

    店沒少開,貨沒多賣

    與高端市場一樣令人堪憂的,還有小米線下渠道的建設。

    隨着缺芯環境的持續、新機發布節奏的變化與品牌競爭的加劇,國內的市場格局也愈發複雜。此前,小米中國區總裁盧偉冰曾經在微博表示,中國手機市場銷量線上佔比30%,線下佔比70%。而小米在線下的佈局,正是其博弈國內市場的關鍵。

    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已經在中國大陸實現了一萬家線下門店的突破。

    不過,如果按照時間線回溯,可以看到小米之家的鋪設正在逐步放緩,相比年初平均每月新增1000家的速度已經有所下降。

    背後的邏輯也很簡單,因為小米在線下渠道的大量投入,似乎並沒有帶來多少回報。

    小米今年發布的雙十一戰報顯示,線下零售店在促銷期間智能手機銷量按年增長超過110%。而在這12個月內,小米之家的門店數量可是從近1000家增加到了10000家,按年增長超過900%。線下渠道的經營效益可見一斑。

    為何在線上稱王的小米在線下卻屢屢碰壁?有業內人士分析了幾點原因。

    首先,小米的門店規模沒有競爭力,雖然剛剛破萬,但是與vivo、OPPO等同行的二十萬量級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小米線下的營銷模式劍走偏鋒,保持與線上相同的價格,將利潤控制在1%~2%,同時想用數字化管理來提高周轉率。這會讓渠道商承擔庫存積壓的風險。反觀其他廠商,則是會預留線下的返點,價格一級一級加上去,以保證各個層級的利潤。

    小米在二季度的財報中表示線下市佔率為7.8%,但在三季度財報卻沒有披露相關數據。小米總裁王翔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也談到了新的開店目標,「一方面是持續改善我們的覆蓋;另一方面是要提高平效,把那些『生』的店,變成『熟』的店。」

    小米熱衷於線下渠道的建設,即是在擴大電子消費產品的市場,同時也是在為未來的汽車業務鋪路。

    今年3月份,小米將生態圈擴展到了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小米副總裁盧偉冰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小米之家已經在考慮汽車品類進店之後,如何進行展陳和場景聯動。

    小米三季度財報提到,目前公司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正在順利推進,團隊規模已經超過500人。

    不過,小米想要把手上的成功複製到汽車上可並不簡單,無論是汽車製造、新能源還是無人駕駛等先進技術,對於做手機起家的小米可都是「知識盲區」。

    自主研發與投資併購並行的模式,似乎成為了小米選擇的終南捷徑。

    日前有媒體報道,繼小米汽車有限公司完成註冊後,小米又成立了第二家汽車公司。天眼查顯示,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於11月1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雷軍,註冊資本10億人民幣,註冊地在北京,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持股。

    在投資方面,公開訊息顯示,僅在自動駕駛領域,小米已經先後投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深動科技和幾何夥伴四家公司。

    從雷軍之前在小米投資會議上的演講,到小米三季度財報中的預測,都表示小米汽車將會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但最終結果如何,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從外界到內部都不看好

    小米的汽車神話還沒正式開始書寫,來自資本的冷水就已經澆到了頭上。

    財報發布次日,小米股價跌幅超過7%,一度跌至19.02港元,刷新52周內新低。截至鞭牛士發稿,小米股價依然保持在19.28港元,市值相比年初已經蒸發超過3000億港元。多家券商紛紛下調目標價格,投資風向發生改變。

    對小米失去信心的不只是資本,或許還有他們自己。

    有接近小米人士告訴鞭牛士,部分小米公司的高管正在拋售小米的股票,因為實在沒有耐心了。

    事實上,除了早期加入的創始人級別的高管外,大部分後期加入小米的高管並沒有財務自由。主要是因為小米的硬件利潤相比同行業要低,所以控制人員成本就成了公司的一大絕招。

    一直以來,小米中層以上的領導工資普遍很低,不過公司會大方地給股票用來留住這些人。但如今小米股價常年不景氣,他們自然而然也就要拋售股票了。

    管理層在股價低迷期減持的操作,不禁讓人懷疑小米的業務到底做的怎麼樣?

    當然,小米高管減持股票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小米二當家林斌之前就曾兩度大規模套現,且其中一次還是在小米股價長期破發的時期。雖然他本人回應稱套現是出自私人資金原因,但如此反常的操作還是耐人尋味。

    高管的心不齊對於一個企業終歸不是好事,尤其是在小米業績表現慘淡且未來不被看好的時期。

    一直以來都有聲音質疑「小米是一家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這樣的說法自然有失偏頗,畢竟從財報來看,小米前三季度的研發支出已經達到93億元,投入還是比較可觀。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較於已經在屏幕、晶片、電池、相機、內存等手機部件上實現部分自主和自研的三星和蘋果來說,小米需要更多來自外部供應鏈的力量,同時也承擔着更多不確定的風險。

    年初小米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受該事件影響,小米股價下跌一度超過30%。

    這些事件都傳達着同一種信號,那就是小米在核心元件方面太過依賴供應鏈,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自給自足的能力。

    擁有核心技術,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成績好壞只能依賴競爭對手的狀態。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