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畢馬威: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畢馬威: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編者按:2021年即將結束,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經濟在出口超預期增長、新動能不斷增強和上年低基數等因素的影響下穩步回升,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繼續引領世界經濟復甦。受疫情反覆的影響,全球經濟在波動中復甦。工業生產和商品貿易穩步修復,已高於疫情前水平。發達經濟體復甦態勢好於新興經濟體。

    2022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濟仍處於新冠疫情的陰影之下,未來疫情如何演變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全球經濟走勢。發達國家通脹可能持續高企,全球流動性面臨拐點,金融市場波動風險加大。中國經濟則可望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雙碳目標、共同富裕等長期戰略規劃的引導下保持高質量穩定增長。

    如何看待2022年的經濟前景?第一財經研究院將從今天起為大家帶來宏觀經濟展望系列報告。首先為大家帶來的是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撰寫的「2022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2022年宏觀經濟十大趨勢

    摘要

    2021年全球經濟正在從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中逐漸修復。中國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經濟也在全球率先實現復甦,不但去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整體也保持了持續復甦的趨勢。

    回顧2021年中國經濟,外貿保持強勁,但內需表現偏弱。一方面,在防疫物資、居家經濟、機電產品等出口的相繼拉動下,以及由於一些新興市場疫情再次暴發而對我國形成的替代性出口需求,2021年中國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並帶動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穩步復甦。但另一方面,受疫情反彈防控措施收緊、房地產市場下行、供應鏈受阻導致缺「芯」等因素影響,消費復甦相對緩慢。在宏觀政策上,隨着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持續改善,中國宏觀政策也回歸常態化,較疫情期間有明顯收緊,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教培、網路平台、房地產、高耗能等領域的監管。下半年中國經濟復甦步伐有所放緩。

    展望2022年,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宏觀政策更加靈活精準,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將繼續復甦,復甦動能也將逐步由外需拉動向更多內需驅動轉換。我們預期中國經濟今年增長8.0%,2022年增長5.2%。我們認為明年中國經濟在保持增長的同時,有十個宏觀趨勢值得關注。了解這些宏觀趨勢有助於幫助企業把握市場發展方向,更好地發現機遇。這十大宏觀趨勢包括:

    1、疫情和防疫政策依然是決定經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2、CPI和PPI差距收攏,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3、消費繼續回暖,新國貨加速崛起;

    4、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

    5、房地產調控將持續,穩市場穩預期是核心政策目標;

    6、出口增速放慢,貿易順差縮小;

    7、外商投資保持高位,對外投資企穩增長;

    8、ESG關注度不斷提高,減碳措施系統性、制度性加強;

    9、供應鏈佈局更加註重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10、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不同經濟體出現分化。

    一、2021年回顧

    在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的巨大沖擊後,2021年世界經濟正在從疫情的影響中不斷修復。中國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傳播,宏觀經濟也在全球率先實現復甦,不但在去年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今年也保持了持續復甦的整體趨勢。回顧2021年中國經濟,外貿整體保持強勁,但內需表現偏弱。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出口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在防疫物資、居家經濟、機電產品等出口的相繼拉動下,以及今年由於一些新興市場疫情再次暴發從而對中國形成的替代性出口,2021年中國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前三季度出口按年增長32.3%。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出口和進口的增速也顯著高於疫情前的平均水平(表1)。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將近20%,同樣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在出口的帶動下,中國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也保持了穩步復甦態勢。

    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出口和工業生產,今年消費的復甦相對較弱。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3.9%,低於同期整體經濟增長,也明顯弱於歷史平均增長速度(2017-2019年平均增速9.0%)。受零星疫情反彈,防控措施收緊等因素影響,服務類消費復甦偏弱;房地產市場放慢也影響了傢俱家電以及建築裝潢材料等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同時,缺「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汽車類消費。

    隨着疫情後中國經濟的持續改善,2021年中國宏觀政策也回歸常態化,較疫情期間相對寬鬆的政策有所收緊。前三季度財政支出兩年平均增速降至0.2%,低於歷史平均水平。同期公共財政赤字為1.5萬億元,亦較前兩年有顯著回落,顯示財政政策處於偏緊的狀態。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增速也較去年明顯放慢。同時,政府加大了對房地產、教培、網路平台、高耗能等領域的監管力度,基建、房地產類投資增速回落。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

    二、2022年展望

    展望2022年,隨着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宏觀政策更加靈活精準,我們預期中國經濟將持續復甦,復甦動能也將逐步由外需拉動向更多內需驅動轉換。我們預期中國經濟今年增長8.0%,2022年增長5.2%。我們認為2022年宏觀經濟在整體保持復甦的同時,將呈現十個主要特徵。了解這些宏觀趨勢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發現市場機會,在競爭中獲得先機。

    1、疫情和防疫政策依然是決定經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今年春季以來,隨着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毒株的出現,本已出現一定緩和的新冠肺炎疫情再次抬頭,4月底全球每日新增確診病例突破80萬例,再創新高(圖1)。但同時,全球疫苗的加速推廣也降低了重症和死亡率。儘管4月底每日新增病例超過年初水平,但是死亡人數卻低於同期,顯示了疫苗的保護作用。

    面對持續的疫情,各國防疫政策也出現一些變化。夏季開始,一些國家逐漸放鬆了疫情防控,採取了「與病毒共存」的策略。這些措施對短期拉動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隨着其防疫政策的放鬆,歐洲多國新增病例近期再次飆升,荷蘭、愛爾蘭等國家已經在考慮重新開始新一輪隔離政策[1]。疫情反覆也使得一些國家經濟再次受到衝擊。例如,越南之前被認為是此次疫情初期防控效果很好的國家之一,但是由於放鬆防控、疫苗普及率不足等原因,越南每日新增病例從5月初的不到100人激增到 9月初的超過1.3萬,導致其三季度GDP下滑6.2%,創歷史最大跌幅。

    另一方面,中國堅持了嚴格的防疫政策,繼續有效控制了疫情傳播。雖然今年1月、8月、9月、11月初先後出現了幾次疫情傳播,但每日新增確診(7日移動平均)從未超過130例,不但遠遠低於全球依然約50萬的每日新增,每輪周期的高點也呈整體下降趨勢,中國保持了優異的防疫成績。但是也要看到,即便這些較小規模的疫情反覆也使得中國經濟復甦的節奏受到影響,特別是對零售等行業衝擊尤其明顯(圖2)。疫情依然是決定經濟復甦節奏的關鍵因素。

    中國明年將承接一系列重要國際賽事,北京冬奧會即將於2022年2月4日至20日舉行,亞運會也將於2022年9月10日至25日在杭州召開。此外明年3月的「兩會」、以及下半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也都需要保持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預期中國在近期內仍將維持較嚴格的防疫政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堅持「動態清零」的目標下,各地方政府防疫措施的制定也應更加科學,執行更加規範和精準,加強跨部門、跨地區之間的協調,在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取得合理平衡。

    11月底,南非發現新冠病毒變異株奧密克戎(Omicron),其擁有的突變位點數量明顯多於之前發現的所有新冠毒株,可能具有更強的傳染性,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德爾塔之後第五個需要關注的變異毒株(Variant of Concern)。截至12月3日,已有至少38個國家或地區發現奧密克戎病例。病毒的不斷變異再次顯示了全球攜手抗疫、加快疫苗普及的重要性。

    2、CPI和PPI差距收攏,中國通脹壓力整體可控

    今年我國通脹走勢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走勢出現明顯分離。CPI保持温和,但是PPI卻不斷上漲(圖3)。從深層次看,CPI和PPI走勢的分化和中國經濟生產端恢復相對較快,但消費端恢復較慢的現象是一致的。CPI和PPI價格剪刀差的加大,對中下游企業盈利造成擠壓。

    具體來看,在消費者價格端,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價格的下跌拉低了CPI整體增速。前10個月,CPI累計上漲0.7%,遠低於今年「3%左右」的政策目標。1-10月豬肉價格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30%,拉低了CPI整體增速將近一個百分點,是CPI保持温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今年已經開始緩慢上升。近期生豬存欄量已經觸頂回落,預期將帶動豬肉價格企穩回升。展望2022年消費品價格走勢,由於今年基數較低、消費持續恢復、以及部分上游價格上漲向下遊的傳導,我們預期明年消費價格指數將有所回升,從今年的0.9%上升至2.3%。

    在生產者價格端,過去幾個月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為代表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了PPI的大幅上升。10月份PPI按年增長13.5%,創歷史最高。一方面,發達經濟體防疫措施放鬆後,對能源商品的需求集中釋放,以及今年「寒冬」供暖需求上升等因素,都造成了階段性供需缺口,推升了大宗商品價格。同時,前一段時間對煤炭等高耗能行業的限產,也影響了一些原材料的供給,造成價格上漲。展望未來走勢,隨着疫情逐步好轉,原材料產品供給不斷恢復,供需緊張的局面將有所緩解,疊加今年的高基數效應,我們預計明年PPI將穩步回落。

    綜合來看,2022年中國通脹壓力總體可控,但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全球通脹走勢,警惕輸入性通脹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今年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通脹壓力迅速抬升。美國10月CPI按年飆升6.2%,創1990年底以來歷史最高,核心CPI也創30餘年來最高值;與之相似,10月歐元區CPI上漲 4.1%,也創1997年該數據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圖4)。11月30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最新的講話中已經去掉了通脹是「暫時性」(transitory)的說法。我們認為,疫情後美國勞動力市場出現新的特徵,可能對通脹走勢帶來一定壓力。例如,一方面美國失業率明顯好轉,相比去年4月疫情高峰期時達到的14.8%,今年10月份失業率降至4.6%,已經恢復到歷史上較好水平。但是另一方面,美國勞動參與率在疫情後大幅下降,至今恢復緩慢。和疫情前相比,美國目前勞動力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較去年2月份減少了近300萬人。同時 9月美國離職人數超過443萬人,創該數據歷史新高,被媒體稱形容為新的「大離職」(the Great Resignation)現象[2]。勞動力市場的緊張推升了工資上漲,2021年10月美國私人非農企業員工平均時薪將近31美元,較去年2月份上漲了8.6%,增速遠快於歷史平均水平,可能會形成工資-物價的相互推升。全球通脹走勢值得密切關注。

    3、消費繼續回暖,新國貨加速崛起

    受疫情及防疫政策影響,消費特別是線下接觸性的服務消費,復甦較為緩慢,居民消費意願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短期來看,消費復甦的節奏依然會受到疫情防控政策的影響,但我國消費的基礎仍然穩健,特別是就業市場不斷改善,為消費回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今年1-10月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已經提前完成了全年新增就業1,100萬的預期目標。同時,城鎮調查失業率不斷回落(圖5),居民收入也在穩步回升,這些都為明年消費繼續回暖提供了保障。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城鎮化率的進一步提高、共同富裕政策的推進、以及養老醫保等社會福利的普及,將對中國消費增長提供支撐,使其成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消費繼續回暖的大趨勢下,消費市場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新國貨快速崛起是其中一個亮點。伴隨着中國消費市場的增質擴容、文化自信和吸引力的增強、Z世代消費群體的迅速崛起,以及科技創新帶來新消費場景等特徵的湧現,兼具高品質、高顏值、個性化、性價比的新國貨品牌迅速發展,2019年成為「國潮崛起年」,為消費市場帶來新的增長動力[3]。隨着國貨品牌的全面崛起,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關注度不斷上升,調查顯示,2021年國貨關注度為國外品牌的三倍(圖6)。今年雙十一,中國品牌成交額集中爆發,在服裝、美妝、母嬰等多個領域脱穎而出,國潮正在成為消費最新的風向標,是拉動國內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4、科技創新和綠色轉型製造業 投資快速增長

    2021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快速增長,推動了製造業投資的改善。今年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按年增長42.2%,明顯高於疫情前水平(圖7)。同時,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也處於較高的水平,增加了企業投資意願。製造業在中國經濟未來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依然具有核心作用。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011年的32%下降至2020年的26%左右。「十四五」規劃提出要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並推動製造業向綠色、智能、高端升級。在政策的推動下,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例如提高製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加大對戰略新興產業的信貸投放、支持傳統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等。近年來中國高技術製造業投資一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長,明顯高於製造業整體投資增速(圖8)。新設立的北交所也明確表示將重點為「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融資支持。我們預期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製造業投資將繼續快速增長。

    同時,和綠色發展相關的投資也是另外一個關注熱點。例如,央行在11月推出新的碳減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機構向相關企業發放碳減排貸款,助力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碳減排技術三大重點領域的發展;並且在此基礎上再設立2,000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近年來,中國主要發電企業加大了包括水電、核電和風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力度,佔全部電源工程投資總額的比重從2011年的63%上升至目前的將近80%,明顯快於火電投資增速。我們預期企業將進一步加大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綠色低碳領域的投入,並推動相關製造業投資快速增長。

    5、房地產調控將持續,穩市場穩預期是核心政策目標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對房地產市場調控不斷收緊,「三道紅線」資產負債率要求、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兩集中」供地等一系列監管機制相繼出台,從資金來源到土地供給展開了全面調控。例如,以往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貸款增速通常快於全部貸款增速,2013-2019年間房地產貸款平均增速更是高於整體貸款增速7個百分點。但是從去年二季度開始,隨着銀行對房地產貸款的收緊,房地產貸款增速持續低於整體貸款增速(圖9)。同時,債券市場上房地產企業債券違約也出現上升。2021年1-10月有43只房地產企業信用債出現違約,是2020年全年違約數量(17只)的2.5倍。在調控政策的影響下,2021年下半年商品房新開工、銷售等指標明顯回落。10月當月商品房新開工和銷售按年下降分別超過30%和20%。我們預計明年房地產新開工和銷售仍將持續走弱,但施工和竣工有望保持穩定,房地產投資整體穩步回落。

    近期部分地區房地產政策出現一些微調,保證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10月末,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增速有所提升,按年增長8.2%,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中90%以上被用於首套房購買,投向住房租賃市場的貸款按年增長61.5%。不過,在進行邊際調整的同時,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房地產調控整體上仍將維持較緊的局面,出現大規模放鬆的可能性較小。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也再次強調「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4]。

    同時也應看到,宏觀調控的根本目標並不是要打壓房地產市場,而是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房地產對中國經濟依然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房地產投資14萬億元,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27%;2020年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超過8萬億元,疊加近2萬億元的房地產相關稅收,房地產相關收入佔地方政府本級收入的一半以上(圖10)。同時,更好的居住條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之一。過去幾十年,中國住房建設取得了的巨大發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上升到2019年的39.8平方米。從長期看,中國政策目標是建立健全房地產長效機制,實現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10月,人大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區開展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工作,為期5年。預期國務院不久將發布房地產稅試點的具體辦法,各試點地區政府也將據此制定具體實施細則。

    6、出口增速放慢,貿易順差縮小

    2021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周年。2000年到2020年世界貨物貿易總額增長了不到兩倍,而同期中國貨物出口則增長了9倍多,中國佔世界貨物貿易出口總額的比例也從2000年的4%增長到了2020年的近15%。2021年中國出口保持了快速增長,1-10月中國貨物出口達到2.7萬億美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的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圖11)。中國出口主要由電機、電氣和音像設備,以及機械器具等拉動,這兩類產品對今年前10個月出口的貢獻率分別達到24.4%和13.6%(圖12)。展望明年,世界經濟的持續復甦將提升企業資本開支意願,帶動中國機械設備、電工器材、電子和汽車零部件等機電產品的出口。此外,新興市場經濟體疫苗接種率依然較低,產能修復較慢,對中國製造業出口也形成一定替代需求。需要關注的是,受集裝箱數量不足、港口貨物擁擠、航運費用較高等因素影響,航運效率的下降也給我國出口帶來壓力。同時,隨着發達經濟體消費復甦由商品轉向服務業,疊加高基數的影響,我們預計2022年我國出口增速將放慢,但整體依然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進口方面,受秋冬季節能源需求加大、以及「雙碳」目標下環保限產等因素影響,預計我國煤炭和天然氣的進口有所提升。此外,全球疫情對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執行造成影響。截至10月末,我們的計算顯示中國完成了兩年協議中大約56%的貨物進口目標。近期中美兩國對話有所加強,11月16日兩國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晤,就中美關係和兩國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將有助於改善中美經貿關係。預計中國進口貿易在明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總體貿易順差將有所減小。

    7、外商投資保持高位,對外投資企穩增長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跨境投資造成了顯著影響,2020年全球外商投資額(FDI)大幅下滑35%,創2005年以來最低值。在這樣的背景下,去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逆勢增長6%,展現了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圖13)。隨着世界經濟的逐漸修復,全球FDI出現反彈,今年中國外商投資也繼續保持了高位增長,前10個月非金融類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達到1,420億美元,按年增長23.4%。近年中國不斷推出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優化投資環境(表2)。中國持續向好的經濟基本面,以及在市場規模、產業配套、基礎設施、營商環境等方面的綜合競爭優勢,仍然對外資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特別是在財富管理、新能源、高技術產業等領域,外資尤為關注。預計明年中國外商投資仍將維持高位。

    在對外投資方面(ODI),隨着中國加強監管,遏制非理性投資,2016年後ODI有所放慢。根據聯合國貿發會(UNCTAD)數據,中國對外投資在2016年達到高點後出現回落。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世界經濟逐漸恢復,中國對外投資也開始出現企穩增長。2020年中國對外投資流量首次躍居世界首位,佔世界比重超過20%。今年前9個月,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按年增長2.4%,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持續增長,流向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的投資增速也快於總體增速。近年來中國不斷加快區域經貿協定談判,包括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談判,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等,有利於中國更積極地參與全球貿易、投資和新規則體系的構建,推動中國對外投資開展。2022年中國對外投資有望繼續企穩回升。

    8、ESG關注度不斷提高,減碳措施系統性、制度性加強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的重視迅速提升。企業越來越認識到,僅追求利潤增長而忽略企業環境、社會影響的發展方式難以持續,對ESG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畢馬威一個針對企業首席執行官的調查也顯示,相比疫情前,監管者和投資者對企業ESG訊息的披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5]。提高ESG管理可以幫助企業降低合規風險、增強員工認同感、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從而為企業帶來長期價值。

    綠色低碳是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大方向。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不僅是我國莊嚴的承諾,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海量投資,很多相關研究測算的投資規模都在百萬億元以上,這也為很多領域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同時也要看到,實現「雙碳」目標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中國目前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仍在推進,對能源的需求也將持續增長,因此減碳工作也要和國家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相結合。今年9月,受煤炭價格上漲、電力供應緊張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出現「拉閘限電」現象,對企業和居民造成一定影響[6]。在10月9日召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會議上,政府再次強調要科學有序推進實現「雙碳」目標,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個別地方「一刀切」限電限產或運動式「減碳」。近期我國連續發布《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搭建碳達峰碳中和「1+N」的政策體系。其中,《意見》設立了2025年、2030年、2060年三個發展階段的具體工作目標,並提出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圖14)。《行動方案》則從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多個領域制定了轉型目標和路線圖(表3)。《意見》和《行動方案》的發布一方面將有助於統籌協調各地方政府和部門的工作安排和推進,制定更加合理的行動方案和政策;另一方面也有助於企業做好規劃,構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我們認為明年減碳工作將進一步深入推進,並且系統性、制度性進一步加強。

    9、供應鏈佈局更加註重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隨着經濟全球化加深,跨國公司供應鏈不斷加強精益化管理,以實現降本增效、提高及時性(Just in Time,JIT)。例如,選取相對少量的供應商,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採購成本並提高管理效率;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以及通過高效的物流運輸降低庫存等。這種供應鏈模式提高了企業效率和盈利水平,但是一旦關鍵環節供應商因為自然災害、流行病、社會因素等外部衝擊而無法如期供貨,整條供應鏈將面臨中斷的風險。此次疫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防控措施不僅限制了人口流動,對生產和物流也造成了干擾,加大了全球產業鏈壓力。特別是對於消費零售、製造業以及汽車等深入融入全球產業鏈的行業來說,全球供應鏈的高度分工放大了疫情的衝擊。例如,隨着今年春夏季疫情在東南亞多國再次暴發,導致汽車晶片短缺,影響了汽車產能,中國汽車銷量5月後連續按年下滑(圖15)。

    在疫情蔓延、供應鏈受阻、地緣政治多變的背景下,企業也在對當前供應鏈模式的不足展開反思。企業在關注低成本、低庫存的同時,也開始關注供應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提升整個供應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強調在未知風險發生之前做好事前應急準備(Just in Case,JIC)。JIT和JIC兩種模式各有特點(圖16),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進行佈局,但是疫情無疑使得企業對後者的關注大幅提升。畢馬威的一項調查也顯示,企業管理者們將通過更深層次的供應鏈監測、更加多元化的供應商佈局以及採取對沖或簽訂長期合同以穩定成本價格等措施,應對供應鏈對企業造成的壓力。

    同時,除了提升抗風險能力之外,供應鏈也正在成為企業推動ESG管理落地的重要領域。企業不僅加強自身的ESG管理,也在努力推動供應鏈上相關企業的治理,實現全產業鏈供應鏈ESG的整體合規和能力提升。此外,為響應國家加快數字化轉型的要求,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供應鏈數字化作為前哨站,利用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打通供應鏈各個環節訊息交流的壁壘,合理制定生產計劃以及自動化管理,為企業智慧決策提供依據。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宏觀環境,中國企業也正在持續加速自主創新的步伐,解決產業鏈供應鏈的「卡脖子」問題。

    10、全球經濟復甦不均衡,不同經濟體出現分化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大的衝擊。和之前的 2007-2009年次貸危機相比,本次疫情對不同經濟體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異。次貸危機起源於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通過金融體系迅速蔓延到其他經濟部門,並通過密切連接的全球金融市場和貿易擴散到其他國家,對發達經濟體的影響整體上大於發展中國家。根據我們的計算,和次貸危機發生前的預測相比較,2010年發達經濟體 GDP下降了5.1%,大於發展中國家下降4.3%的影響(圖17)。

    反觀此次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發達經濟體受到的衝擊小於發展中國家。根據IMF在10月份的預測,發達經濟體2021年的GDP較疫情發生前的預測將下降2.8%,明顯小於發展中國家下降4.9%的經濟損失。造成這個區別的原因也不難理解。較高的疫苗接種覆蓋率和充足的財政空間是疫情後經濟復甦的關鍵。發達經濟體的疫苗接種率較高(圖18),疊加政府持續的大規模財政支持,推動經濟實現較快的復甦。與之相反,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和低收入國家由於綜合國力和財政支持有限,政府無力提供大規模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投資,疫苗覆蓋率仍處於較低水平,疊加變異病毒的大面積傳播,生產經營活動再次受到衝擊,對經濟持續復甦帶來影響。

    隨着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我們預期世界經濟將進一步復甦,但是不平衡的狀態可能延續,復甦的可持續性也值得關注。宏觀政策方面,在大規模財政刺激和需求端加速修復的拉動下,美國通貨膨脹超預期維持在較高水平並可能將持續至2022年中,美聯儲已經開始縮減購債規模,並有可能在明年年底開始加息,對世界經濟帶來影響。當前全球經濟仍存在較多不確定性,企業在戰略決策中,也需要密切關注全球宏觀環境及政策變化。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