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一股改變中國經濟的神秘力量 正在悄悄掀起併購狂潮

    一股改變中國經濟的神秘力量 正在悄悄掀起併購狂潮

    上周,高層會議提出,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話音剛落,也不知道是否巧合,半導體界就傳出一個驚天大消息。

    紫光集團戰略重組落地,阿里在最後時刻出局,有國資背景的智路資本和建廣資產組成的智路建廣聯合體接手。而前者敗選原因,傳聞是因美股上市公司身份,有訊息安全方面的考慮。

    在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當下,地方國資一定會成為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命脈的重要力量之一。

    近來,它們暗流湧動,呈現出了幾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新動向。

    山東國資系正在南下瘋狂掃貨!

    而江浙地帶,簡直就是山東國資系尋獵上市公司的「批發市場」。

    11月26日,山東又收網了新「獵物」——常鋁股份,一家江蘇常熟市的上市企業。

    這次出戰的是濟南國資委旗下的齊魯財金。獲取常鋁股份控股權後,齊魯財金將藉此正式登陸資本市場,並將客户圈擴展至三菱、富士通、美的、格力等。

    今年以來,山東濟南、淄博、濰坊、濟寧等市的國有企業在資本市場輪番出手,擬收購省外上市公司總量達8家,其中江蘇佔了5家。

    若再加上去年的數據,山東國資軍團跨省(擬)收購的上市公司達到了14家,江浙地帶佔了9家,分別為:

    玉龍股份、萬馬股份、天晟新材、三寶科技、榮聯科技、恆潤股份、江化微等,涉足國際貿易、網路服務、通用設備、電子化學品等行業。

    山東頻頻將目光投向了最富裕的江浙,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從「共同富裕」中分一杯羹。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山東因國有資本、國企規模龐大,被外界形象地稱為「大象經濟」。其民營經濟活躍度、中小企業發展程度不及包郵區,尤其是被戲稱為「小狗經濟」的浙江。截止2020年底,山東的上市企業數量為227家,不及江蘇(481)、浙江(517)的一半。

    (數據來源:大象研究院)

    山東國資系跨省資本運作,頻頻向江浙企業拋出橄欖枝,本身就是山東經濟轉型的體現。

    這裏頭,既有補足其傳統產業短板的迫切需求,又有佈局未來新興產業的戰略考量。

    舉例來說,位於江蘇的江化微,便是中國國內濕化學品半導體材料龍頭企業,一舉一動關乎大國卡脖子的問題。如今淄博擬入主江化微,獲取其實際控制權。

    這兩年,山東在經歷了「三去一降一補」的短暫陣痛後,正觸底反彈,處於新舊動能的關鍵時期。

    《山東終於意識到自己落後了》、《山東着急了,一年時間去了30城取經》、《山東政府自揭短板》、《究竟該向南方學什麼?》等一系列文章的廣泛流傳,足以讓外界感受這個北方第一大省的轉型誠意。

    今年前三季度,北方經濟可喜地反擊了,山東正是衝在第一線的急先鋒。其經濟增長率回升到9.9%,與浙江的差距重新拉開到了7,586億人民幣。

    伴隨着山東經濟的大象轉身,想必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江浙上市公司會被齊魯大地收入囊中。

    包郵區的朋友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就在山東國資從華北平原上騰躍而起,沿着京杭大運河南下出擊時,中國的大西南也有一股力量正在翻山越嶺,一路北上。

    它,就是四川國資委。

    就在幾天前,懸而未決數年的清華系校企改革,終於有了新進展——

    清華控股將被無償劃轉給四川能投,附送的還有清華控股旗下八家上市公司,同方股份、辰安科技、誠志股份、紫光國微、紫光股份、啟迪環境、學大教育、微芯生物等。

    財聯社報道稱,此前清華大學與四川能投接觸過3次。

    對於高負債的清華控股來說,背靠四川政府且資金雄厚的四川能投,是其重新出發的最優選擇。

    四川省,很可能將不花一分錢就將中國頂級校企收入麾下,四川能投的上市「軍團」將從2家暴增至10家。

    除了四川能投這名猛將之外,四川國資委旗下還有一名大員,四川發展。

    早在2019年,它就出手接盤了一家位於北京的上市民營公司,也是環保行業龍頭的清新環境。

    看到沒有,四川頻頻空降中國最核心的城市北京。

    縱觀近年來四川國資委的動作,其所收購的新築股份、硅寶科技、宏明電子等企業基本都位於成都,充分扮演了馳援紓困,託底四川經濟的救火隊長角色。

    而少有的跨省出擊,多直接瞄準了帝都。

    可見蜀道難,一點也沒有阻止它北上的步伐。

    值得關注的是,四川國資委收入囊中的清新環境和清華控股旗下的啟迪環境,都與綠色經濟有關。

    就在12月14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聯合行動正式啟動,雙方將協同開發油氣資源,推進川渝天然氣(頁岩氣)千億立方米產能基地,西南百億立方米儲氣庫基地等重大能源項目,共同爭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納入國家財政支持碳達峰政策重點支持區域。

    雙方還確認,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擬推進160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高達2萬億元左右!

    真不愧是中國經濟的第四極!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在深圳一戰成名被封「最牛國資委」後,近來國資版圖也風起雲湧,並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格局——北青島,南珠海。

    這是二線城市陣營中,非常活躍的兩個「買家」。它們頻頻跨省出擊,跑馬圈地,行事風格大有深控投之風。

    作為低調的隱形資本大鱷,青島國資委平時不動聲色,但出手迅速,等你反應過來時,它已經搞定了多家上市企業。

    今年7月,青島國資火速將智能交通領域的明星企業——南京的三寶科技收入麾下。

    當然,這只是算是一道「小食」,遠不能滿足青島國資的胃口。

    最近半年,青島國資已經一口氣買入7家上市企業股權:三寶科技、百洋股份、天晟新材、石大勝華、海聯金匯、萬馬股份、博天環境。

    按照青島的計劃,到2022年每户市屬企業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市屬企業上市公司總數要增加到25家左右,企業總體資產證券化率要提高到60%。

    如此瘋狂掃貨,表面上是家底雄厚(十三五末青島市屬資產總額達2.54萬億元),有錢任性,背後卻難掩青島衝刺北方第二城的野心。

    眾所周知,目前青島經濟、資本實力位於北京天津之後。在北京這位「大佬」面前,青島不能望其項背,但面對陣痛期的天津,青島早就蠢蠢欲動。

    在GDP上,今年前三季度青島已經將與天津的差距縮減至1,107億元;在上市企業數量上,青島與天津的差距只有10來家。

    青島國資作為根正苗紅的地方「國家隊」選手,自然責任重大。

    它的身上,寄託着青島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希望——

    很多人不知道,青島才是新能源汽車城市爭奪戰的骨灰級選手。早在3年前,青島五道口新能源汽車產業基金企業就豪擲144.5億元,成為奇瑞控股、奇瑞汽車第一、第二大股東,奇瑞「混改」落下帷幕。

    這次佈局給與了青島壯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機會。今年2月26日,奇瑞汽車青島基地在即墨區青島汽車產業新城開工。

    又比如,之前在廣西上市企業百洋股份捉襟見肘之際,青島國資果斷出手收購。按照當初協議,未來2年內青島將喜迎這家上市公司的總部落地。這正符合青島提出的培育和引進各類海洋企業總部和功能性總部的目標。

    可以說,當前的青島正朝着北方深圳的方向,矇眼狂奔。而南邊的珠海,目標也是驚人的一致,也想成為珠江右岸的另一個深圳。

    這座城市,提出了「2025年GDP達6,000億」,併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極點城市的宏偉目標。

    其派出的重要選手,就是A股掃貨「最佳勞模獎」熱門選手的珠海國資委。

    它賣出格力電器15%股份,套現了400億元。重點是,以三倍槓桿計算,珠海國資一舉獲得超千億元資金。

    「一夜暴富」後的珠海國資委,底氣十足,聲稱要「賣出一個格力,孵化多個格力」。

    短短兩年時間裏,它已成功入股了近20家上市公司,並取得了多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包括寶鷹股份、維業股份、通裕重工、世聯行、天能重工、秀強股份、迪信通、華實控股、世聯行等。

    今年,華髮集團又代表珠海國資委出手,聯合平安收購了北大方正,其中華髮集團持股新方正集團約28.5%。

    一個是響噹噹的中國最大校企,坐擁6家上市公司的龐大帝國,一個是地方國資系企業,後者生生上演了一出「蛇吞象」的商業大戲。

    在華髮與格力的助推下,珠海正加快培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打印設備為重點的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拉動當地產業升級。

    珠江西岸的崛起不是夢。

    作為商業帝國裏特殊的玩家,「不差錢」的各地國資委,這幾年一直在反向「混改」,入股諸多民營企業。

    低調的青島國資委,暴富的珠海國資委,都是高級玩家。

    那麼,什麼樣的上市企業,容易進入這些玩家的法眼呢?

    我們發現,被國資收購的上市企業至少具備以下一個特點:

    精,它們多數是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與當地產業上下游互補,或是地方佈局未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小,市值規模往往不超過100億,易於收購;

    短,資金暫時緊張短缺,但有價值的民企。

    這些上市公司的注入,進一步擴張了地方國資系的實力。

    這不,在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上榜的地方國資監管企業高達33家,就快趕央企數量了(49户)。

    像第60名的上海汽車集團、70名的山東能源集團,都是妥妥的地方國資系「巨無霸」。在它們面前,中國寶武鋼鐵集團(72)、中國南方電網(91)、中國海洋石油集團(92)、中國石化集團(161)都要矮上一頭。

    廣州國資委更是誇張,其直接監管的企業就有3家進入了世界五百強,分別為廣汽集團、廣藥集團、廣州建築,數量之多簡直令人咋舌。相比之下,深圳只有一家(深投控),合肥為零。

    有數據顯示,廣州市、區兩級國企的總資產達到了4.64萬億元,大大多於深圳的4.1萬億元,合肥的7,732億元。簡直就是地方國資界的「掃地僧」,比頂着「中國最牛國資委」頭銜的深圳、合肥不知道高到哪裏去。

    過去,地方國資系往往佔領公共服務和土地(房地產)等相對壟斷行業,躺着輕鬆賺錢。

    比如深圳國資承擔了全深圳市100%的管道燃氣供應、近100%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80%的果蔬交易、70%的公共交通服務等等。

    同時,它還大舉進軍房地產領域,旗下的深圳地鐵是萬科的第一大股東,每年光從萬科拿幾十億的分紅,就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如今時代已變。

    作為中國資本的主力軍之一,地方國資委未來一定會集體轉向。

    上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發揮資本作為生產要素的積極作用,同時有效控制其消極作用,要為資本設置「紅綠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

    在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的情況下,地方國資委勢必要從「舒適區」走出來,積極投身於實體經濟、科技創新。

    它們將不僅僅扮演紓困民企、穩定經濟的「白馬騎士」,還會以「投行式政府」的角色,進入產業領域,為城市的未來爭分奪秒。

    今年3月,深圳國資委就通過旗下深圳市重大產業投資集團,聯手中芯國際投入153億到晶片製造。

    北京國資委也狂砸了超兩百億元,入股燕東微電子科技、中芯京城等諸多企業,使得集成電路產業在北京異軍突起。

    最敢賭的合肥市國資委,更是相繼押寶京東方面板、合肥長鑫、蔚來汽車,三發三中,揚名天下,在新興產業奪得先機。

    就在近日,紫光集團戰略重組落地,阿里巴巴在最後時刻出局,有國資背景的智路資產和建廣資產組成的智路建廣聯合體接手。

    地方國資,它們進可攻,退可守,是影響未來中國經濟命脈的幕後力量之一。

    未來它們的一舉一動,或將重塑中國的商業版圖,引起產業格局的大洗牌。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