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從蘋果2021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應商看產業轉移趨勢

    從蘋果2021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應商看產業轉移趨勢

    蘋果2021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應商,當然實際是按照2020年的銷售額來定的,清單裏面總共有610個工廠,注意這次蘋果並沒有公布具體的工廠地點,而是隻是細分到省,而一個省裏面是可能有幾個工廠的,所以實際的工廠數量會比這個多,比如下圖3M公司在中國大陸的工廠只列出了廣東,江蘇和上海三個地點。

    中國大陸的工廠數量依然是最多的,總共有259個工廠,佔比42.46%;

    日本的工廠數量位居第二位,總共有96個工廠,佔比15.74%;

    2018年和2020年相比,都是40個公司在日本有工廠,總體來說變化不大,但是工廠的數量僅此於中國,也說明了日本製造在中高端層面的實力,即使在高人工成本下也依然有競爭力,這其實也可以給擔心產業向東南亞和印度轉移的我們多一些信心。

    日本為蘋果公司生產什麼呢,

    包括JDI和夏普的顯示面板,

    日亞化學的背光模組(LCD本身是不發光的,需要後面的背光模組發光),觸控面板(日本寫真,阿爾卑斯),

    各種傳感器和被動元件(村田製作所,太陽誘電,TDK等),

    連接器(日本航空電子,廣瀨電機,住友電氣),FPC(住友化學,藤倉),

    晶片(索尼,鎧俠,瑞薩,其他如skyworks,安靠,日月光,德州儀器,安森美這些蘋果供應商在日本都有工廠),

    材料(玻璃基板,陶瓷,金屬,顯示面板和觸控面板所需的材料等)。

    其實中日電子零部件供應商在很多方面已經在直接競爭了,

    美國的工廠有49個,佔比8.03%;

    在美帝生產的企業就不用說了,晶片佔了絕對的主力,另外還提供膜,膠和玻璃基板的3M公司和康寧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緯創資通,鴻海和偉創力這些代工廠在美國也有工廠,說明在美國本土仍然是有組裝生產業務的,當然這並不是2020年才有的,實際上2018年就已經有美國本土的代工廠了。

    韓國的工廠有30個,佔比4.92%;

    韓國的公司相對簡單,集中在大企業。

    其實就是三星,海力士這樣的DRAM和NAND FLASH大廠,

    以及三星,LG的顯示面板,另外還有晶片封測,中國大陸的長電科技,台灣的日月光,還有美國的安靠科技這些全球封測大廠在韓國都有工廠。

    當然還有類似LG Innotek這樣的攝像模組廠家,三星電機這樣的被動元件廠家等等。

    中國台灣的工廠有37個,佔比6.07%;

    台灣地區的工廠,最大的就是半導體相關的,台積電,日月光,南亞科(DRAM)等台灣公司,另外像德州儀器,美光,恩智浦,安靠科技這些境外的蘋果半導體產業鏈公司在台灣也設立有工廠。

    除此之外,台灣企業在光學鏡頭(大立光),電路板(欣興電子,景碩科技,耀華電子),被動元件(國巨)等都有不錯的份額。

    目前對於台灣地區來說,他們也在千方百計的留住島上的半導體工廠不流失,因為這會對島上的工作機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東南亞地區的工廠眾多,越南的工廠有23個是東南亞各國中最多的,新加坡的工廠有14個,泰國的工廠有19個,馬來西亞的工廠有15個,菲律賓的工廠有17個,印尼的工廠有2個,柬埔寨有1個工廠,總共有91個工廠,全球佔比14.92%;相比之下印度的工廠有9個,東南亞地區和印度和蘋果產業鏈工廠數量相差達到10倍之多。

    東南亞地區和印度相比,有自己的優勢,

    首先周邊市場規模更大,東亞+東南亞加起來20億人口以上,且人均GDP更高;

    其次產業鏈聚集更加緊密,中國大陸,日本,中國台灣,韓國,東南亞互相之的距離都很近;

    然後是技術能力方面大部分的蘋果供應商總部集中在中日韓地區。

    但印度也有自己的14億人口超大單一市場的優勢,光是滿足印度10億人口級別的國內市場就已經是很大的規模了,而且市場還在快速增長,對任何廠商來說都是不可抵擋的誘惑,而且從印度往中東,非洲等方向出口在距離上也更近。

    看下三星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三星在越南和印度都有體量巨大的工廠,

    也是三星在全球最大的兩個智能手機生產基地,

    越南的三星則以向全球出口為主,在印度的三星工廠則更多的在印度國內市場銷售。

    充分說明了東南亞和印度各自的優勢。

    對於我們最為關心的越南為首的東南亞地區,我這裏說一下我的看法和結論,

    第一點是:不管是三星產業鏈也好,還是蘋果產業鏈也好,共同的趨勢是有部分電子訊息製造業確實在從中國大陸向越南為首的東南亞地區轉移,

    而且和印度相比的話,東南亞地區的優勢更大,也是更為主要的轉移目的地,體現在目前東南亞的蘋果產業鏈工廠數量是印度的10倍。

    2018年在越南設立有工廠的蘋果供應商有15家,

    包括線藝,福斯特電機,藤倉,歌爾聲學,鴻海精密,英特爾,基美,LG Innotek,立訊精密,村田製作所,日本電產,三星電子,夏普,深圳裕同包裝,住友電氣

    2020年在越南有工廠的公司增加到了21家,如下:

    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公司:伯恩光學,歌爾股份,藍思科技,領益智造,立訊精密,美盈森,深圳裕同包裝

    來自韓國的公司:LG顯示,LG Innotek,三星電子,首爾半導體

    來自日本的公司:福斯特電機,村田製作所,NOK,住友電氣,

    來自中國台灣的公司:仁寶,鴻海,夏普,國巨

    其他:美國英特爾,新加坡納峰

    可以看出,在越南設立工廠的21家企業中,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是最多的,達到了7家,佔到了三分之一,相比2018年這裏面增加了藍思科技,伯恩光學,領益智造,美盈森4家,是在越南設立工廠的企業增加最多的地區。

    另外從公司就可以看出來,越南已經在從單純的組裝製造向上遊的零部件擴展,包括顯示面板,被動元件,晶片,玻璃等,像是做玻璃蓋板的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都在越南設立了工廠。

    第二點:中國大陸的公司通過走向中高端和國產化替代,使得在中國大陸有工廠的蘋果供應鏈廠家不減反增。

    2018年蘋果200大供應商中有150家公司在中國大陸有工廠,而在202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55家,原因非常簡單,更多的總部在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企業打入了蘋果供應鏈。

    未來還在朝兩大方向發展:

    一是代工製造方面逐漸的替代台廠的份額,例如從前幾年的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開始代工airpods,到現在比亞迪開始代工ipad,立訊精密開始代工iphone,歌爾股份的VR/AR代工營收大幅增長,以及藍思科技也開始進軍手機代工(目前只是為小米生產製造,還沒有打進蘋果的組裝製造)等等。

    今年立訊精密的營收將歷史首次突破1000億人民幣,

    而前三季度歌爾股份的營收中,智能硬件營收達到222.35億元,按年增長119.07%,歌爾的智能硬件業務主要產品包括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產品、智能可穿戴產品等。

    二是在零部件在向以晶片為核心的中高端零部件發展,包括電路板,光學鏡頭,傳感器,晶片,顯示面板等。

    就以顯示面板為例,京東方目前在蘋果的iphone顯示屏幕供貨中比例還不到10%,未來一定會繼續提高的,晶片等也是類似。

    第三點是,即使有部分產能轉移到了越南,隨之而來的也是中國對越南的出口迅猛增長,成為越南最大的逆差來源地。

    按照越南統計局的統計,今年前十個月中國對越南出口達到了894億美元,進口為442億美元,僅僅前十個月中國就從越南拿到了452億美元的順差,全年的順差應該在500億美元以上。

    這不僅僅是因為上游設備和零部件的出口增長,也是因為越南發展起來了,相當於給中國製造的消費品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因為越南人均僅僅3000美元的消費品,實在是太適合購買中國製造裏面的中低端商品了,對於中國極為有利。

    同時我們要注意到,越南有工廠的21家蘋果產業鏈企業中,有三分之一(7家)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事實上這些企業還是需要不少中國工程師和高級技工去工作,也就是工作崗位並沒有全部流失掉,有一部分在海外繼續保留了。

    對於中國來說,

    東南亞的六七億人口發展起來將會是中國商品的廣闊市場,同時文化上的相近會使得中國的遊戲,網路軟件,音樂電影等影視文化作品這些服務類的產品更容易在這裏形成市場。

    而東南亞又是分成了10個國家,老撾,柬埔寨,泰國等都和中國關係友好,並不敵對,

    越南的面積僅有32.96萬平方公里,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印尼面積有191.36萬平方公里,但遍佈在支離破碎的大量的島嶼。

    就威脅來說,東南亞任何一個國家的威脅都不如印度來的大,畢竟印度有差不多300萬平方公里國土,很快就會到14億人口,同時對中國敵意較重。

    因此一部分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對中國來說是比到印度更好的結果。

    另外再多說一句,20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是東南亞10國的五倍左右,而且增速還比他們更快,網上有人擔心越南的,我之前的文章已經說過了,全球的經濟大蛋糕不在越南,歐洲+北美+日韓台+澳新的經濟總量加起來是越南的150倍以上,可見中高端產業帶來的蛋糕有多麼巨大,這才是中國真正要去搶奪的方向。

    而把我們視為最大競爭對手甚至是敵人的印度,2020年僅有9家蘋果產業鏈公司在印度設立工廠,

    分別是中國台灣的正崴精密,鴻海,緯創資通,臻鼎控股,

    美國的偉創力,捷普

    中國大陸的領益智造,深圳裕同包裝,欣旺達

    總體來說印度在蘋果零部件產業鏈中的位置比越南還要低,

    體現在這些企業集中在組裝製造,電池,包裝材料和結構件,而越南在蘋果供應鏈中已經在製造晶片和顯示面板了,同時越南製造組裝的蘋果產品,例如Airpods已經在批量出口了。

    但儘管如此,印度的蘋果產業鏈公司也在增加,相比2020年的9家而言,2018年只有7家,分別是加拿大的絲艾產品標識,美國的偉創力,中國台灣的鴻海精密和緯創資通,芬蘭的賽爾康,中國大陸的裕同包裝和欣旺達。

    和兩年前相比,印度開始為蘋果提供電路板和精密結構件了,也在進步。

    在ihpone的整機方面,印度從2017年開始就已經在生產iphone了,領先於越南。

    最開始生產的是iphone SE,2018年開始生產ihpone 6S這些機型。

    2020年印度開始生產iphone 11,首次趕上了蘋果發布的最新iphone機型的生產。

    下圖是印度議員2020年7月的推文:

    未來隨着印度市場的逐漸擴大,蘋果的iphone在印度市場的銷量必然會不斷的增加,因此蘋果未來逐漸在印度擴大整機制造規模也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根據businessinsider在2021年9月的報道,

    目前是印度為iphone生產整機的是台灣的富士康,緯創,其中富士康生產高端的iphone 11和iphone 12,預計也將會生產iphone 13,而緯創則生產iphone SE,而台灣的和碩也已經計劃在印度製造iphone

    Currently, Foxconn assembles iPhone 12 and iPhone 11, while Winston is manufacturing iPhone SE 2020

    實際上根據Counterpoint的研究報告,印度市場銷售的iphone手機,2018年只有17%為印度國產,但預計到2021年全年這個比例可以達到76%。同時在印度生產的iphone從幾年前的零出口,到現在已經有5%可以出口到國外。

    As per Counterpoint Research, the Indian market』s share of domestically manufactured iPhones increased 17% in 2018 to 76% in 2021. The iPhone exports from India increased to 5% from nil a couple of years ago.

    而iphone手機在印度的銷量,2017年為320萬部,到2020年因為疫情只有310萬部,但是2021年預計超過400萬部,這意味着蘋果今年在印度的iphone產量會超過300萬部。

    如果是CMR的估計則更誇張,其認為今年蘋果iphone在印度的銷量會超過500萬部。

    To date, Apple』sbest year of manufacturing in India was in 2017, when it shipped 3.2million units. In 2020, it had shipped 3.1million units despite the pandemic.

    As per Pathak, the number will increase to 4 million units this year.

    CMR, on the other hand, estimates close to 3% market share in 2021, with iPhone shipments potentially touching the 5 million mark.

    印度在不斷髮展的龐大單一國內市場,確實是一個大殺器。

    但是我覺得,這個在印度製造的比例和規模是有上限的,

    從2017年到2021年,用了四年的時間iphone在印度的產量也就是突破300萬部,增長並沒有那麼快,另外從GDP總量上看,印度2020年GDP總量2.62萬億美元,全球佔比3.13%,即使在未來一二十年,印度市場佔全球的比例也很難超過10%,要想進一步提到在iphone全球產量中的佔比,就必須大量的出口。

    印度可以通過關稅來實現印度銷售的iphone在本國製造,但是要想大量的出口,那就要和中國和東南亞競爭了,需要競爭力壓倒中國和東南亞才行。

    從三星,OPPO, VIVO,小米,華為這些例子來看,目前沒有任何一家是把印度作為主要的出口基地,三星的越南工廠出口比印度工廠的出口就多的多,

    而OPPO, VIVO, 小米在印度雖然都有工廠,但是主要出口基地都在中國大陸,而華為和榮耀更是就沒有在印度製造,都是在中國生產製造。

    因此印度製造的iphone在出口方面的競爭力和中國,東南亞相比如何,我覺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在質量,效率,技術,產業鏈聚集這些指標上都是中國>東南亞>印度。

    質量和效率先不用說了,就說本文統計的蘋果產業鏈工廠個數,目前是中國是東南亞的兩倍多,而東南亞地區又是印度的10倍,未來東亞+東南亞將繼續是全球最大的電子訊息製造業聚集地,並且人口超過20億。

    再強調一下觀點,對中國來說,產業鏈轉移到東南亞也比轉移到印度好。

    歐洲地區:

    德國的工廠有9個,法國的工廠有4個,英國和奧地利的工廠各有3個,

    比利時,捷克,荷蘭,意大利的工廠各有2個,

    愛爾蘭,挪威,馬耳他和芬蘭的工廠各有1個。

    歐洲地區的工廠總計為31個,這個的數量也不算少,但是和2019年公布的全球200大供應商相比(實際是2018年的銷售額數據),國家的數量僅僅從10個增加到11個,就是多了個芬蘭,而工廠的數量也基本沒有變化。

    上次歐洲地區總共是34家工廠,這次公布的工廠只是具體到省,總共有31個,因此實際工廠數量可能比31個多,但是也跟上次比較差不多。

    總體來說,歐洲在電子訊息製造業方面變化不太大。

    只有兩家蘋果供應鏈公司在法國有工廠,分別是微芯和意法半導體,都是做晶片的。

    有八家蘋果產業鏈公司在德國有工廠,德國也是歐洲地區蘋果產業鏈工廠最多的國家,也是以晶片為主,包括高通,德州儀器,英飛凌,Diodes公司,其他還有博世為蘋果提供陀螺儀(Gyroscopes)與加速度計(Accelerometers)等,另外還有漢高,瓦爾塔邁科,維克德等公司提供金屬結構件,粘結劑等產品。

    歐洲作為近代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的發源地,其幾百年的積累是雄厚的,但是在電子訊息製造業這一部分,不僅已經被北美和東亞地區超越,而且目前來看變化也不大。

    其他還有澳洲和以色列各1個,巴西有2個,墨西哥有3個工廠,哥斯達黎加有1個。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發展中國家中的製造業大國的墨西哥,在蘋果產業鏈上竟然只有3個工廠,分別是莫仕的連接器,skyworks的晶片工廠和台灣國巨電子的工廠,這顯示出墨西哥製造的強項還是主要集中在汽車製造業部分,在電子訊息製造業方面還是非常落後的。

    同時作為其製造業主要組成部分的汽車製造,也被於2020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美墨加貿易協定所限制了,該協議中的著名條款就是要求40%-45%的以上在北美地區製造的汽車及其零部件,需由時薪16美元以上的工人來製造,這就大大的限制了墨西哥的低成本優勢,事實上為墨西哥設置了一個上限。

    當然了,美國對於鄰國墨西哥的壓制,墨西哥的貧窮落後最終也會讓自己受到反噬,最大的因素就是來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不斷流入,墨西哥《太陽報》2021年2月2日報道,據墨西哥央行統計,2020年墨僑匯收入共計406.06億美元,較2019年增長11.44%,創有史以來新高,平均每筆340美元,說明在美國的墨西哥裔人口在墨西哥本國有大量的親戚。

    總的看來,中國大陸企業在蘋果產業鏈未來的發展方向,

    就是在顯示面板,觸控面板及其上游的膜等原材料,以及電路板和FPC,還有光學鏡頭和相機模組,包括被動元件和傳感器在內的各種精密電子元件,陶瓷和玻璃基板等原材料,當然了還有晶片方面實現突破。

    而在組裝代工方面,則要逐步的擴大在蘋果組裝代工領域的份額。

    目前來看,未來蘋果的產業鏈生產基本還是「大東亞內戰」,也就是會高度的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地區,相比之下,其他的地區更像是一個個孤立的點,有機會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的可能只有印度了。

    當然了,如果我們從更高的層面來看,還是需要華為能夠回歸,替代蘋果的份額,因為下游的品牌如果強勢起來,對上游供應商的選擇是具備極大的話語權的,實際上現在仍然處於蘋果選擇中國供應商,而不是中國供應商選擇蘋果的階段,

    一方面是我們的技術水平在產業鏈中位於中高端的領域還是少,入選蘋果供應鏈的企業集中在外圍零部件,僅在部分中高端領域實現了突破,

    另一方面是因為蘋果在下游的全球銷售額中佔據壓倒性的優勢,2021年Q3,也就是蘋果的2020-2021年第四財季,其一個季度的營收就達到833.6億美元,按年增長29%,調整後淨利潤205.51億美元。

    在整個財年中,蘋果以 3658 億美元的銷售額和 947 億美元的淨利潤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對比下小米2020年營收為2459億元人民幣,相當於356.5億美元,只有蘋果的十分之一。

    即使是和目前全球第二的三星電子比較,最近的一個季度(2021年Q3),

    蘋果單季度營收833.6億美元,而三星電子的營收為631億美元,包括了設備解決方案(DS,包括顯示面板和半導體),IT和移動通信部門(IM)和消費電子部門(CE, 主要是電視機,洗衣機,空調等家電產品)

    其中智能手機為中心的IM部分營收佔比大約為48%,也就是差不多300億美元左右。

    可見即使是三星的移動通信業務,其營收也只有蘋果的36%左右。

    因此如果最終下游的品牌份額能更多的掌握在中國的手裏,則我們對把製造業留在本土有更大的主動權。

    不過就目前來看,能夠和蘋果一戰的只有華為。

    以上是對蘋果產業鏈分佈情況的一些總結,

    一部分產業鏈轉移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畢竟往中高端走,必然會帶來中國人均收入的增加,喪失掉一些成本競爭力。

    從2018-2020年蘋果產業鏈的情況看,在一部分產業向越南和印度轉移的同時,

    產業升級和國產替代使得中國大陸+香港的供應商數量出現了增加,從40家增加到了48家;相應的減少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供應商數量,

    像日本從38家減少到了33家;美國公司從41家減少到了37家。

    導致在中國大陸有工廠的蘋果供應商數量反而從150家增加到了155家。

    總之,要接受一部分中低端產業在逐漸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的事實,

    但由於有龐大的中國本土市場,同時下游很大一部分品牌份額在中國公司手裏,加上大陸代工廠在逐漸替代台企代工廠的份額,組裝製造工廠逐漸走向智能化,以及產業鏈聚集和質量效率優勢,因此即使在未來我們在本土仍然能夠保留很大一部分的組裝製造產能。

    而即使轉移到印度和東南亞的產能,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國公司主導的,同時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各種零部件,因此我們仍然能夠獲得一些收益。

    從產業價值分佈來看,是一個倒三角形的結構,中高端產業的價值是低端價值的10倍以上,是一塊豐厚的大蛋糕,這才是我們的主要方向。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