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史上最速創業:從立項到IPO僅需一星期!?

    史上最速創業:從立項到IPO僅需一星期!?

    隨着項目代表陸續告別舞台,《我要投資》第三季的比賽也趨於白熱化。在本集中,項目代表們將以築夢團為單位,進行即興項目項目研發對戰。導演組將為築夢師提供六個可選元素,各築夢團利用築夢師選出的元素一起研發出一個全新項目並對其進行展演。現場特邀嘉賓和機構投資人將對展演成果進行心動能量的注入。心動能量較高的隊伍可以保留四個項目代表進入下一輪比賽,而心動能量較低的隊伍只能保留兩個項目。

    如此殘酷的晉級規則,團隊成敗在此一役。虛擬研發,參賽選手們都拿出了哪些「看家本領」?創業表演,題目背後又暗藏哪些「通關秘籍」?就讓本集節目為您揭曉答案。

    「益腦科技」:不想做演員的學者不是好創始人

    創世紀築夢團的科學家們面對「光」元素,首先想到的便是發表在《Nature》和《Science》的理論前沿:利用光和聲學調控神經退行性改變。於是,通過「益腦科技」智能眼鏡提供的光聲干預,解決中老年人神經退行性改變這一世界級難題的未來畫卷,就在舞台上徐徐鋪開。項目代表們以其厚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情懷,為所有人繪製了一個科學與資本攜手並進,「創造無限,築夢未來」的美好藍圖。

    得益於團隊的學霸本色,「益腦科技」在科技架空上可謂是下足了功夫。無論是項目代表自述,還是築夢師自評,都強調了「益腦科技」在技術上的原創性和醫療原理上的可能性,甚至在「神經退行性改變」這個名詞的定義上都幾度斟酌。科學家本能使他們非常在意自己技術的可行性,尤其是在《我要投資》這種面向全球播出的節目中。即便是「架空技術」、「虛擬研發」,他們也不希望在播出後引起科學性爭議。

    在如此審慎的創業理念驅動下,最終的項目展演劇情也極富科學家創業特徵,硬核感滿滿。其中,表演者們的專業闡述最是濃墨重彩,力透紙背,甚至得到了涉足數字化療法這一領域的投資人真實的肯定。

    學霸們的科幻美景令人心馳神往,然而「硬核」也是一把雙刃劍。由於築夢團人員構成的「偏科」,加之展演的跨界要求讓「一線學者」們不得不做了一回「三十八線演員」。科學家們或許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演員出道」,「全員素人」的青澀演技難免讓現場打分的投資人們產生距離感。

    「超新星築夢牀」:這個項目我好像是見過的

    與創世紀築夢團的宏大命題不同,超新星築夢團的即興項目研發由內而外散發着淳樸的氣息。從失眠這個人所共知的生活小困擾起筆,使用「海藻」元素,博採各位項目代表的技術特長,「超新星築夢牀」的構想躍然紙上。

    「超新星築夢牀」的展演為我們刻畫出,在一個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使「科學」與「資本」兩股力量相輔而成,解決生活小問題的未來暢想。上至從海藻中提煉出來的親膚成分,下至通過晶片採集睡眠訊息進行健康監測,縱使天馬行空,也時刻與當下的生活細節緊密相連。比如利用磁懸浮平衡技術,使得多人同睡一張牀的情況排除了翻身干擾;又或是使用AI健康管家分析數據時可能遭遇的網絡安全問題,需要建立防火牆規範管理等等。既將各位項目代表的技術原型化用其中,又使得最終成果平添了一份親切感。

    「就是『忽悠』的力度有點大,要達到你們這個科技含量,我看一張牀賣不了三千塊,得賣三萬塊。」在點評環節,特邀嘉賓姜皓天調侃道。

    在樸實的創業項目外,超新星築夢團同樣為我們帶來了樸實的創投對接場景。雖然項目展演的「設定」中,中國已經成為了航天大國,太空旅行也不再是水月鏡花;但是創業者與投資人們仍坐在一起,兢兢業業地探討市場份額和企業估值,使用「談錢傷感情」這樣接地氣的語句討價還價。市井氣的劇本設置與口語化的台詞產生的化學反應為表演效果增加了不少真實感,彷彿當代創投故事的未來映射。

    當然,超新星築夢團的項目研發同樣是完全跨界的即興發揮,因而欠缺高科技消費品領域開發經驗,在產品差異性和後期迭代方向上,也遭遇了專業投資人的挑戰。

    即興研發,創業表演,看似成人版「創業過家家」,實則內裏另有乾坤。臨時組建的創業團隊,如何各顯神通,默契配合,既是考驗參賽者的團隊協作能力,又是從側面窺探創業者構建運營團隊的能力。其次,導演出題,「命題作文」的設置也頗有功能固着測試的意味。如何利用現有團隊技術優勢,給固定的主題老調翻新,對每一位項目代表來說,都是發揮其創新性思維的良機。

    與智慧結合的幻想,就是未來之母與奇蹟之源。無論是「益腦科技」還是「超新星築夢牀」,都是前沿科技對人類未來的美好祝願。衷心希望當代的「即興展演」終有一日能照入未來的現實,也願在未來,像麓谷基金廣場與《我要投資》這樣的創投之橋能夠更加寬闊,更加穩固。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