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手機業不能再輸的一場仗

    中國手機業不能再輸的一場仗

    2021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演了一場大「滑鐵盧」——在2020年華為屢次被美國以「貿易清單」打壓,導致影響產品生產之後,蘋果史無前例地降價促銷,進一步擠佔了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高端市場空間。

    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的最新統計數據,2021年10月,蘋果在「5000~8000元」、「高於8000元」這兩個高端手機的主要價格區間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83.6%和94.1%。2020年同期,這兩個數字不過是42.5%和13.7%,按年分別上漲了96.7%和585.6%。

    高端市場的高毛利率還為蘋果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光是2021財年,就收穫了946.8億美元的淨利潤,淨利潤率達到了恐怖的24.6%。

    蘋果在短短一年裏再次成為了中國高端手機市場的「霸主」,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在失去利潤最豐厚市場份額的前提下,應該採取怎樣的發展戰略,重新奪回這塊「高地」?將會是所有國產手機廠商們都需要面對的難題。

    在華為事件後,誰有想法來撐起高端市場?誰有能力來撐起高端市場?

    只有自己手握的產業才是「自己的」

    對於中國智能手機產業而言,要認識到蘋果的兩面性。

    一面,正是因為蘋果自身龐大的體量,以及早期將眾多生產任務分發給了中國手機產業製造商,讓不少供應鏈企業茁壯成長,而發展起來的供應鏈企業才能夠成為國內手機廠商的堅實支撐。

    尤其是手機各種零部件的組裝、外設的非核心零部件的生產,已經催生出了富士康、立訊精密、德賽電池、歌爾股份等一批放眼全球都十分具有競爭力的中國消費電子供應鏈企業。

    另一面,中立客觀地看,蘋果仍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商業公司,它的唯一使命就是給自己、給股東賺更多的錢。它要的只是自己成功,而不是中國智能手機產業,或者特定供應鏈企業的成功。

    利潤的分配就很能說明問題,以我們上面提到的4家國內公司為例,毛利率只有6%、15.8%、9.1%、14.4%。相比之下,蘋果自己的淨利潤都已經超出這個水平、關鍵晶片和核心零部件廠商中毛利潤比較高的晶片公司甚至能超過60%。

    更重要的是,蘋果在某些情況下會果斷「拋棄」供應商。以今年年初被蘋果放棄的中國攝像頭和觸控供應商歐菲光為例,從表面上看是因為後者的技術和產品能力跟不上蘋果的要求。但結合歐菲光2017年加入蘋果供應鏈之後的業績表現來看,蘋果對於供應鏈的大訂單策略雖然一度給歐菲光的營收帶來了極大增長,但淨利潤不進反退。這樣的淨利潤表現很難不影響企業的研發投入:以2020年為例,歐菲光全年的研發投入僅為18.3億元,研發佔營收的比例僅為3.8%。

    在「拋棄」歐菲光之前,蘋果就已經重新為自己找好了台灣、韓國的替代供應鏈廠商,產品和賺錢節奏一點沒有受影響。相反,本來蘋果當初「扶一把」或許能倖存下來,繼續成長的歐菲光不僅丟掉了訂單,同時還要處理過去為了滿足蘋果訂單而建設的生產力,不得不出售了一批子公司和相關業務資產,公司價值一落千丈。

    值得警惕的是,歐菲光的「慘劇」並不是大結局:根據印度媒體報道,蘋果已開始在富士康位於印度清奈市的工廠試產iPhone 13,預計於2022年2月在印度生產新機,用於印度國內及海外市場。

    除了組裝之外,東南亞製造業如越南、印度等對於中國智能手機組裝和非核心零部件的「取代」,大概率會在未來十數年上演。到時候蘋果也將像如今「拋棄」歐菲光一樣果斷。這不僅會影響到少數手機供應鏈廠商的死活,更會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到下游的國內智能手機廠商。

    要消除「依賴」蘋果的這種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手機廠商把供應鏈變成「自己的」。

    中國手機產業出路:先讓產業鏈「站」起來

    之所以華為能夠在高端手機市場一度成功,跟它資歷最深,在通信的深厚積累有非常大的關係。

    早在還是PC時代的1991年,進軍程控交換機市場的華為就打起了晶片的念頭,1993年完成了第一顆晶片的設計與製造。也正是如此早的起點,才讓後來華為持續自研晶片、打造高端手機產品成為可能。但在華為事件後,「簡單」的以一家公司為主線,通過垂直生態的方式推進技術和創新,甚至是利用國家提供的資源與優惠政策發展的路徑,未來顯然有被再次「針對」的風險。

    剩下的,是一條更難走的發展「道路」——全產業鏈齊頭並進。

    再直白點說就是,「先進」的手機廠商反哺供應鏈,帶動「後進」的供應廠商發展,再通過全產業鏈的齊頭並進,最終實現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整體騰飛。一個多個環節、多家公司都具備全球競爭力,且產業合作密切的供應鏈,自然比一家巨無霸更難針對。

    這條道路從一開始就不同於蘋果的只顧全自己,因為它在執行上完全違背了「唯利是圖」的商業底層邏輯。除了訂單需要一定程度向國產優勢供應鏈傾斜,還需要通過投資、收購等方式,最大限度「保護」國內上游創新廠商。就對於產業的支持而言,國內智能手機廠商中做得最好的,其實是小米。

    根據小米官方2021Q1財報披露,小米直接投資的企業超過320家,如果再加上小米旗下各個產業基金,總體數量就將超過400家。

    從應用來看,小米在半導體的產業投資已經涉及了人工智能、新一代顯示技術、集成電路、無線通信、工業自動化等十二個領域,領域之間基本不重疊,即便領域重疊也有細分賽道上的區分。投資覆蓋整個產業流程,從各種晶片的設計,到晶片封裝測試、到半導體生產設備,再到最上游的半導體材料,非常齊全。

    在投資以外,小米也已經與這些供應鏈企業形成了深度的「綁定」:例如小米投資了的晶晨半導體,主要業務是設計智能多媒體處理器晶片,小米、TCL、創維的智能電視、機頂盒就是用的晶晨晶片,小米自己就是晶晨的前五大主要客户之一。

    再比如最上游的半導體材料,OLED在智能手機中的普及已經不可逆,而在最上游的OLED材料環節,被德國默克、美國杜邦、日本出光興產、美國UDC等少數幾家廠商所壟斷,而小米選擇了扶持國內初創廠商盧米藍,着手相關材料的技術開發和創新。

    有別於蘋果,這種夥伴而非從屬的關係,短期內投入產出不對稱,但恰恰是基於小米對於中國手機產業的深度理解——正如小米過去已經發展起來的IoT產業鏈一樣,產業鏈、生態夥伴的成功將會是小米未來成功的前提。

    唯有到了中國智能手機產業能夠「齊頭並進」的時候, 才算是中國手機業真能在全球面前站起來的那一天。

    高端之路就在腳下

    現階段的中國手機業,意圖進入高端市場,已經不再是「敢問路在何方?」,而堅堅實實邁出那一步,能夠喊出「路就在腳下」的,小米藉助小米10算是叩開了大門,小米12則是助其真正站穩了腳跟,向縱深走去。

    12月28日,小米舉行的小米12新品發布會上,小米創始人雷軍開場就宣佈了一個重磅消息:

    「將之前小米五年研發投入500億的計劃,直接提升到未來五年1000億。堅信技術為本,死磕硬核科技,不負米粉期待!」

    這場發布會上同場登台的小米12、小米12 Pro和小米12X三款旗艦手機,是小米和供應鏈全方位研發投入的最新成績。「雙尺寸雙高端」的做法也是國內手機廠商向三星、蘋果看齊,對於高端市場的野心表露無疑。在這三款旗艦產品背後,就包含了小米與國內超過60家國產供應鏈廠商的合作。

    其中小米12和小米12X所使用的那塊「世界最先進」、並且打破了權威機構DisplayMate A+ 15項紀錄的6.28寸AMOLED柔性屏,正是來自國內的面板廠商TCL華星。在2021年9月,TCL華星官方還曾透露了和小米的深度合作:在武漢共建聯合實驗室,對前沿半導體顯示技術開展預研合作。

    在大尺寸旗艦小米12 Pro上,小米還首發搭載了自研充電晶片小米澎湃P1,搭配120W有線+50W無線+10W無線反充,開創性推出全球首款120W 4600mAh大容量單電芯快充方案,使高功率與大電池兼得。

    在其他零部件上,小米還與供應商藍思科技進行了深度的合作,通過成立聯合研發中心的方式,將亦莊智能工廠的新材料、新工藝、先進製造技術等輸出給藍思科技,助力其打造全球領先的消費電子智能工廠。

    已經在產品中初現成績的「自研+自主生態」發展路線,必然會成為小米未來高端路線的重要支撐,也將成為未來消費者對於小米高端路線認可的根源。

    從這個角度來說,小米今年發布的、打下高端定位認知的小米12系列,祭出了「雙尺寸雙旗艦」的大殺招,真正目標是「三年衝擊第一」。雖然目前蘋果的營收領先優勢仍比較大,但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的銷量也曾超越蘋果衝上了世界第二,已經展現出了足夠的可能性。

    徹底自主發展的供應鏈體系、完成高端進化、建立做行業領導者的能力,小米的步步為營, 將成為包括小米在內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能否擺脱心理、產品依賴的關鍵,也將決定中國手機產業定鼎一戰的走向。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