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小米吃了印度65.3億的稅單?

    小米吃了印度65.3億的稅單?

    這幾天,雷軍應該頭疼了。

    吶,小米吃了印度財政部一張88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5.6億)的稅款賬單。

    之所以會拿到這張賬單,是因為印度稅務部門認為小米逃稅。

    小米印度會向高通等企業匯付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但這些費用沒有計入小米印度進口貨物的交易價值並繳稅。

    於是,小米印度被要求補交自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6號期間相關稅款。

    目前小米回應,特許權使用費是否應計入進口商品的價格在各國都是難題,後續會積極跟印度相關部門溝通。

    小米這事,其實只是一個開始。

    順着這條新聞再往前查一查,你會發現早在去年12月23號印度稅務部門搞了波突擊搜查。

    不僅僅是小米,OPPO、一加以及富士康等多家中企均榜上有名。

    大概率小米不會孤獨。

    再往前查查,你會發現去年8月份,印度以涉嫌逃稅突擊搜查了中興通訊在印度的辦公室。

    以及前年,印度分多次封禁近百款中國應用,從Tik Tok、微信、百度封到UC瀏覽器。

    那段時間,馬雲還因為UC瀏覽器的事兒被印度法院傳喚來着。

    在印度稅務部門突擊搜查小米等在印中國企業當晚,中國駐印度使館發言人就對這一事件做了回應。

    在看完上述新聞後,你應該能了解,為什麼聊突擊查稅,咱們的發言人最後轉到了中印經貿。

    點出印度應該為中國企業在內的市場主體提供開放、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從製造業再到網路,這兩年印度接連不斷的「封禁」與「查稅」,到底是不是在排擠中國企業,你品,你細品。

    不可預見的稅單與不確定的監管,某種意義上算得上印度的傳統藝能。

    就拿發稅單來說,別看中國企業各種吃稅單,早在十年前歐美企業也飽受其苦。

    2008年,微軟被印度稅務部門要求繳納70億盧比稅款。

    2013年諾基亞在印度被徵稅3.6億美元。

    其中印度稅務部門認定的偷稅漏稅行為,包括諾基亞印度公司向諾基亞母公司支付的軟件授權費,這筆收入的稅率為10%。

    而諾基亞堅決認為自己沒有偷稅漏稅,認為印度稅務部門的做法非常「荒謬」。

    這讓諾基亞在2014年成功收到了印度當局的一張4.14億美元的欠稅單。。。

    同年,三星也收到了2.07億美元的稅款賬單。

    印度要如果真根據當地法規查稅,好像也無可厚非對不?

    這裏世超就不得不給大家講一個2007年的事兒了。

    2007年沃達豐收購了和記黃埔(現屬長江和記)旗下印度移動通信業務的股權。

    由於這筆交易是建立在兩個非印度企業之間,按理說無需向印度政府納稅。

    事實上2012年1月,印度最高法院判決該收購事項無須在印度繳稅。

    最高法院都判了,總沒事了吧!?

    別急,騷操作來了。

    印度國會同年5月修改了印度的所得稅法,且追溯適用,試圖推翻最高法院判決,再稅上一稅。

    而更為「魔幻」的是,直到2017年,此時這項交易已經過去了十年,長江和記還能收到印度政府400億港元的稅款單。

    此時的長江和記在印度都沒有業務了。

    沃達豐稅務事件背後展現出來的印度政府不可預見性和不確定性,讓跨國公司們多少認清了印度政府。

    2011年前後,當年衝着印度人口紅利們來到印度的跨國企業們,有相當一部分從印度跑路。

    2009年跨國企業撤資31億美元。

    2010年撤資額為72億美元。

    2011年,撤資額達到了107億美元。

    現在,也許只是又一輪歷史的重演。

    印度一直期望能夠用「Make in India」替代掉「Make in China」。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印度一度想要藉着國際上對中國供應鏈斷供風險的擔憂,藉機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產業鏈中必不可少的那一環。

    可惜抗不過疫情的,卻是它自己。。。

    現在在疫情支出帶來的生存挑戰下,又拿着自家不確定的監管和難以預料的稅單來搞事。

    但,僅憑這兩招拿着放大鏡去找跨國企業的茬能完成「Make in India」的目標麼?

    又或者,只是眼睜睜看着大量資本流出,當地勞動機會減少呢?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