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新財報季,考驗又來了

    新財報季,考驗又來了

    關鍵點

    未來一周的財報季勢頭強勁,高盛和美國銀行等大型金融企業將與寶潔公司、Netflix和許多運輸公司一起發布報告。

    財報期可能會成為對許多投資者理論的檢驗,即價值型和周期型股票的表現將優於科技股。

    國債市場在這四天裏可能會比較平靜,因為美聯儲官員在1月25日開始的兩天會議之前處於平靜期。

    市場在未來一周的焦點轉向第四季度的收益,預計這將顯示經濟敏感型股票的利潤增長比科技公司更強。

    財報期可能會檢驗一種理論,即價值股和周期股的表現將優於科技股。這也將是投資者獲得公司如何應對通貨膨脹的第一手資料的時候,在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通貨膨脹按年率計算上升了7%,這是以消費者價格指數衡量的。

    "收益預計將達到20%的按年增長。瑞士信貸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喬納森-戈魯布(Jonathan Golub)說:"這些公司可能會超過這個數字,並將達到25%至30%。"

    「這完全與大約 20% 的市場——周期性行業、能源、材料、工業、非必需品——預計將增長 95% 至 100% 相結合,」他補充道。「每個人都應該比科技做得更好。」

    根據Golub的估計,標準普爾技術部門的收益預計只增加11%。

    他說:"能源、材料、工業,這些舊經濟公司的盈利增長預計會好得多,而且不僅僅是現在",在隨後的幾個季度也是如此。

    預計材料行業的盈利將增長62%,工業行業將增長52%。能源行業的利潤預計將大幅增長,因為他們去年的數字是負的。扣除網路零售業後的消費類商品預計將有33.9%的盈利增長,而同樣被視為周期性股票的金融業預計利潤僅增長2%。

    "當你有這些水平的通貨膨脹時,有的公司自然會贏,有的則不會。這些公司是通貨膨脹的最大受益者。這是一個通貨膨脹的故事。"Golub說。"當你看一下市場的興奮點在哪裏時,你不應該看科技公司。他們今年有10%的增長,還不錯。這很好,但其他公司的表現要好得多。"

    Golub說,盈利預測的修訂也有利於周期性行業。自9月份以來,周期性行業的盈利增長預期上升了9.5%,但科技行業的盈利預期卻下降了1.6%。

    幾家主要銀行周五公布了財報,未來一周,一系列行業的財報季變得更加繁忙。高盛、美國銀行等金融企業將發布報告,Netflix和消費品牌巨頭寶潔公司也將發布報告。交通運輸公司也有財報,包括J.B. Hunt運輸服務公司、聯合航空公司和聯合太平洋公司。

    雖然花旗集團、富國銀行和摩根大通,在周五的報告中超過了預期,但它們的股票表現卻喜憂參半。摩根大通周五下跌超過6%,因為其前景令人失望,其中包括對工資通脹帶來的阻力的警告。

    Interactive Brokers的首席策略師Steve Sosnick說:"我認為我們將從很多工業和周期性類型的公司那裏得到真正的澄清,以及他們是否能夠經受住價格壓力和供應鏈問題,我認為管理良好的公司會很好。"

    與債券掛鈎的股票

    Sosnick說,他預計技術將繼續與10年期國債的任何大幅波動聯繫在一起,10年期國債在周五晚些時候約為1.79%,略低於1.8%的近期高點。

    由於美聯儲重申其鷹派立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債券拋售時上升,在今年年初大舉走高。該央行透露,它在12月的會議上討論了縮減資產負債表。這有可能增加美聯儲進一步收緊政策的可能性,因為美聯儲已經發出了今年可能加息三次的信號。

    科技股表現好於工業和材料股,後者本周分別下跌約0.6%。科技股本周表現平平,但確實超過了金融股,後者下滑了0.8%。能源行業跳漲5.2%,是兩個積極的行業之一。

    截至周五下午,納斯達克指數本周下跌約0.3%,而標準普爾500指數也下跌0.3%。道瓊斯指數下跌了0.9%。

    未來一周,國債市場可能會稍微安靜一些,周一市場因馬丁路德金日休市。

    富國銀行的邁克爾-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表示,美聯儲官員在1月25-26日的會議之前,現在已經進入了安靜期。

    "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的拍賣已經結束了。在我們看來,近期的重大催化劑已經發生。我們確實認為下周會比較平靜,"舒馬赫說。"我的猜測是10年期的坐莊。這至少對股票來說是一個喘息的機會。"

    日程表上有幾份經濟報告,包括周二的美聯儲的製造業調查和周四的費城聯儲製造業調查。周四還將公布現有房屋銷售情況。

    索斯尼克預計,波動將繼續,科技股將繼續受到抨擊。"我認為我們看到的是任何價格的增長都會回到合理價格的增長,"他說。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