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夏春:美股指數的跌幅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早已分崩離析

    夏春:美股指數的跌幅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早已分崩離析

    截止到上周末,納斯達克開年14個交易累積下跌12%,這是2008年之後股市開年最差的表現。標普和道瓊斯分別下跌7.7%和5.7%緊隨其後。背後的原因眾所周知。

    不過,去年7月和9月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之後,市場依然預期2022年只加息一次,到了12月,預期一下子變成3次。今年一月的會議還有幾天召開,但市場的預期已經變成4次。

    我們對美股走勢的判斷並非開始於12月,在去年9月我們已經指出美股下跌的風險越來越大。

    雖然被我們稱為「一個胖子」(A FAT MANN)代表的八隻美國龍頭股以強勁的盈利和佔市值的權重,再次在10月將美股大盤拉起來,但個股層面早就是跌多漲少。

    在12月31日,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組數字來告訴大家港美股裏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參考《港美股五分鐘:2021年港美股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港股雖然恒生指數跌幅在全球幾乎墊底,但也有22%的個股漲幅超過30%,其中不乏家喻户曉的公司。

    相反,美股三大指數雖然大漲接近30%,但實際上許多個股在去年9月已經觸頂回撤。在標普成分股裏,年內回撤達到10%的個股佔比42%,回撤達到25%的佔比10%。這些從高點回撤的個股平均下跌了11%。

    如果這些數字讓你驚訝,那麼納斯達克指數成分股的回撤比例更加會讓大家意想不到,年內回撤達到10%的個股佔比78%,回撤達到25%的佔比60%!這些從高點回撤的個股平均下跌了39%。

    以上統計截止到12月中下旬,我看了一下最新數據,這些跌幅較大的個股佔比倒是變化不大,標普的佔比數據基本不變。納斯達克的佔比和平均跌幅數據只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1-2個百分點。

    另外,上面提到的納斯達克是綜合指數,如果只算納斯達克100指數或者與其跟蹤的ETF QQQ,那麼下跌超過25%的個股佔比要少一些,達到了28%,平均跌幅為19%。

    而綜合指數里下跌超過25%的個股達到了62%,平均跌幅為41%。很顯然,這要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的幅度大得多。

    再來看代表美股小盤股的羅素2000,截止到1月11日,從去年高點回撤超過25%的個股佔比53%,超過10%的佔比79%,這些回撤的個股平均下跌了33%,比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里的成分股表現要好一些。

    以上的統計還只考慮了高點回撤25%的個股佔比,一項最新統計顯示,回撤達到50%的納斯達克綜合成份股已經有42%。

    另外一個角度是看看標普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成分股中股價低於一年前的佔比,前者為27%,後者高達42%。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比例在羅素2000是58%,而在納斯達克100里居然高達66%。

    總結來說,指數的表現只是冰山一角,海綿下個股的表現堪稱分崩離析。

    周末,一張木頭姐管理的創新旗艦ETF基金大漲大跌,已經回歸到巴菲特的巴郡公司市值表現的圖也在各大微信群刷屏。其實背後的故事更加值得大家回味。

    這張圖起點時2020年初,木頭姐的基金規模只有16億美元,2021年2月,這張圖頂點時,規模500億美元,一年見漲了30倍。但是好景不長,2021年木頭姐給投資人虧了250億美元。

    而之前虧了超不多同樣多錢的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做空房地產抵押證券和股票市場的John Paulson。他的故事和木頭姐基本一樣,先是賺錢吸引大量客户湧入,然後就開始持續虧損。只不過他虧掉客户200多億美元還花了幾年時間。

    我春節期間不回香港,打算把過去6年寫的文章整理成幾本書出版,木頭姐這個案例可以取代之前在喜馬拉雅FM課程裏講過的John Paulson案例了。

    最後說一說應對的方法。過去個人投資者只能做多,在下跌行情中,除了及時止損是沒有太多別的辦法的。

    但現在的投資工具增多,在12月15日,我們發出的文章標題是《港美股五分鐘:利用反向ETP對沖市場下行需掌握的關鍵知識》,提醒讀者通過反向ETP,也就是反向交易所買賣基金產品來應對市場的下行,這類產品在市場下跌時上漲。

    關鍵需要掌握的知識是這類產品適合短期持有,購買時不要選擇帶槓桿的品種。另外,在中國市場這類產品還比較少見,我在一款銀行的APP的基金欄看到了三隻基金。

    除此之外,比較容易操作的策略可以做空成長股ETF的同時做多防禦性ETF,或者更容易理解的策略是做空納斯達克,做多道瓊斯,那麼開年至今的收益會有6%。

    最後,提醒大家美股在下跌過程中會不斷出現反彈,但大家不要急於抄底,底其實還沒有到來。

    撤離美股的資金正在湧向港股和亞太市場。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兩個月每場投資策略展望中給出的投資方向。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