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A股跌了20多天,外資買了20多天,為什麼?

    A股跌了20多天,外資買了20多天,為什麼?

    1月份的股民和基民太慘了。

    1月份的A股綠比紅多,市場情緒比較悲觀。從數據來看,A股主流指數大部分跌了2%-8%。

    但是當我們去追蹤聰明錢的流向時,驚訝地發現:北向資金在瘋狂買入A股,越跌越買!

    北向資金,指從陸股通進來A股的資金,是我們觀察外資的指標。

    這些北向資金怎麼回事?買的又是什麼板塊?

    截至1月21日,北向資金2022年淨買入428億,早已超過了去年1月的淨買入量,接近2021年全年外資流入量10%。

    (時間範圍:2021年10月25日至2022年1月21日)

    北向資金在1月份都買了什麼?

    1、長線資金抄底新能源產業鏈

    2、短線資金追漲大金融

    大金融和新能源是近期北向資金買入較多的行業。

    不過,當我們分拆外資內部資金結構會發現,外資在大金融領域可能更偏向中短期交易,博弈性質較為明顯,而抄底新能源行業更多為長線資金。

    怎麼得出這樣的判斷?

    機構研究發現,根據北向資金託管機構的不同,可以區分為兩類:

    一類託管在外資銀行,他們的交易周期比較長,以海外養老金、主權基金為主的長線資金,機構稱「配置盤」。

    另一類是託管在外資券商,他們的交易周期比較短,以對沖基金、量化基金為代表的中短線資金,機構稱「交易盤」。

    不同機構的統計中均能顯示,做短期持有的交易盤外資,買了更多的大金融,並且在賣出新能源。而做中長期投資的配置盤,在新能源買的更多,大金融買入量相對少。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幾張圖,展現了長線和短線外資的交易分歧數據。

    當然,從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新基建也是穩增長的發力點,短線外資流入大金融博弈,不代表穩增長政策無效。

    從北向資金的交易行為看,外資長期更看好新基建和高端製造的價值,而對於大金融和背後的地產老基建,只是短期看一看搏一搏的態度,對傳統穩增長板塊的持續力度存疑。

    如果想抄「聰明錢」的作業,掃碼領取北向資金的學習資料。

    為什麼北向資金要和A股整個市場情緒反着走?

    這裏有幾個原因,我一一來給大家說。

    一,和中美截然相反的政策走向有關。

    數據顯示,自2021年12月末,十年美債收益率快速上升,市場對美聯儲貨幣收緊預期快速升温。

    同期,十年中債收益率快速下滑,市場對寬鬆政策預期愈演愈烈,國內相對寬鬆的貨幣環境成為短期海外資金避險選擇。

    二,海外資金看好中國權益資產,這個中長期趨勢沒有改變。

    北向資金自2016年末起,持續流入A股,雖然中間有三次流出,但流入大方向不變。

    疫情後時代,外資在2020年10月加速買入,顯示疫情防控政策對經濟恢復和產業結構轉型的結果。

    三,出口可能呈現結構性分化,影響北向資金的投資方向。

    中國經濟三駕馬車,出口成為近兩年支撐經濟總量的重要因素,在消費依然偏弱的情況下,出口和地產投資可能有蹺蹺板效應——

    如果出口頂不住,需要在地產給更大力度的刺激補充總量;如果出口能維持,則不需要動用地產。

    隨疫情逐步恢復和2021年的出口高基數效應,多數觀點認為2022年出口面臨非常大壓力。

    但是據海通策略團隊研究,22年出口可能呈現結構性分化,新能源機電設備、運輸設備依然能保持相對強的需求,支撐出口,而此前疫情受益的產品出口壓力較大,如醫療器械、消費電子等。

    綜合之下,出口可能出現下滑但有底的情況,而地產老基建繼續保持託而不舉的狀態,新基建貢獻增量,此邏輯也跟北向資金的交易行為相通。

    說到這裏,可能有些朋友產生了疑問:什麼是交易類資金、什麼又是長期資金?

    籠統地說,北向資金又叫聰明錢,從香港,通過陸股通進入內地的資金。

    具體展開來說,北上資金主要由三股力量組成:

    1)境外的保險公司、養老金公司,主要做的是全球配置,資金量大且較為穩定,它們一般買入之後就是長期持有,是北向資金的主力。

    2)大散户,雖然在散户中算是大户人家了,但在機構面前就是個弟弟,對A股市場的影響不大。

    3)國外券商的自營資金,背後有對沖基金的影子,它們以交易為生,追漲殺跌,頻繁交易,資金量還不小,容易引起A股劇烈波動。

    希望這樣梳理能讓大家對北向資金的理解更清晰一些。

    我們之所以認為北向資金可以作為參考,核心原因是北向資金的「眼光」不錯。

    從去年1月開始,北向資金看好的行業表現都不錯,比如電力新能源板塊。

    最近,電動車這一塊再次迎來利好:完善電動車最為雞肋的一塊——電池問題。

    最後,我們並不是建議大家完全抄北向資金的作業,而是換個角度去看待市場和收益,分清楚短期交易和中長期策略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畢竟,短期市場低迷,並不影響長期收益。

    投資是場馬拉松,越紮實走得越遠。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