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這種光學元件和材料,全球70%都是從中國出去的」

    「這種光學元件和材料,全球70%都是從中國出去的」

    上周,新華網一篇題為《「元宇宙」混沌未開,四大怪現象提前「攪局」》的報道,總結了圍繞這一熱點概念的諸多「怪現象」,其中一條,就是「輕技術重想象,舊東西套新包裝」,文章點評道:「想象很容易,改名字很輕鬆,要實現卻沒有捷徑。目前元宇宙整體發展處於初級階段,主要原因就是其要用到的技術尚處於低級層次,唯有腳踏實地突破技術瓶頸,真正的元宇宙才有可能到來。」

    關於未來的元宇宙想象甚囂塵上,當下的光學、電子等相關技術與產業發展卻甚少得到應有關注。

    日前,觀察者網·科工力量專欄邀請到國內AR(增強現實)設備頭部廠商——亮亮視野技術負責人李勇博士,圍繞關鍵技術發展與國內外產業格局,對其進行了專訪。

    【採訪/科工力量專欄主筆 李沛】

    觀察者網:李總您好,過去幾個月,多家手機大廠推出AR智能眼鏡產品,您如何看待AR眼鏡進入C端的動向,人機交互終端更新換代的浪潮是否已經到來?

    李勇: 我們認為元宇宙是一家之言,但反映了清晰的宏觀趨勢,即數字空間形態在從移動網路向空間網路演進,手機作為平面顯示設備,是無法承載空間網路的內容和體驗的,只有AR或者說MR這樣的設備才具備成為空間網路入口的能力,所以我們認為,AR必然會取代手機的,但是目前這個階段還不成熟,AR眼鏡湧入消費市場操之過急,簡單的圖像投屏功能不是AR的核心價值,AR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人機交互,只有實現了人機交互的足夠差異化體驗,AR才會在C端市場迎來真正的爆發。

    觀察者網: 接下來的問題偏技術層面,光機和鏡片作為底層技術,可以類比於半導體集成電路,這一環節當前國內外產業格局能否簡要介紹一下?

    李勇: 簡單分享我們一些看法,首先您說的非常正確,顯示確實是非常核心的部件,你看一些業內研究,參照微軟的HoloLens 這款產品,基本上顯示部分成本會佔到50%左右。

    另外這個顯示部分,也基本上決定了整個產品的形態。你可以看到,如果採用birdbath、衍射光波導等方案,大部分大家會做成頭盔、頭環這樣的產品,陣列光波導因為光學效率比較高,可能會像我們一樣,做成眼鏡的形態。

    再縱觀整個行業,您也看到正在進行時的趨勢,就是很多終端大廠入局的積極性很高。對他們來說,半導體器件實際上可以依託、複用原來的產業鏈,而光機和鏡片則不是這樣,所以他們必須把研發的資源投入到這一塊兒。

    在這個過程裏,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策略上有趣的差異,因為沒有公版、ODM或者定製化的成熟模式,海外大廠普遍是研發製造內部化的打法來建立自己的產能,比如微軟、愛普森,還有收購Akonia的蘋果,國內的話,反而是初創公司更活躍,大的企業除了華為投入稍大一些,其他往往放在研究院層面做一些研究,開發和導入量產還是通過和外部企業合作,跳過漫長的研發周期,快速推出產品。

    但是目前來看,中國整體光學器件產業,我們覺得還是和國外在一個水平線,尤其是陣列光波導,這也是得益於咱們中國比較強大的光學冷加工水平,全球大概70%的這個光學元件、光學材料都是從中國這邊出去的,像我們公司,就是立足於整個光學的產業鏈,然後我們去定義工藝,然後去定義一些參數,來用它的基礎能力和設備去做,所以做的還比較好,而且成本比較可控。

    陣列光波導全球最有名的是以色列Lumus,他們產品量產的性能一致性一直不是很好,良率低,成本也就很高,一片鏡片可能要1000美金,只能軍用,我們這幾年的迭代,建立了自己的Know-how和整個供應鏈條,基本上我們可以做到一片幾百塊人民幣,然後整個良率也可以到90%以上。

    衍射方面的衍射光波導和體全息光波導,這方面確實,我們國內會稍微的差一些。因為它們更多還是利用了一些半導體的製造工藝,咱們國內的配套廠商還是偏少,量產性能有差距,當然現在行業還在很早期的階段,好的技術並不是靠閉門造車出來的,肯定是要通過不斷在市場中去迭代優化的,你可以看到我們中國有這麼龐大的市場,我覺得我們是有機會去在這方面補上差距,我認為我們短期內還是非常有機會迎頭趕上的。

    觀察者網: 您剛才談到了陣列光波導在國內的產業配套優勢,但另一方面,產品良率也是制約其一大因素,另外在特定角度看,稜鏡陣列會在鏡片上形成明顯的條紋,您怎麼看待陣列光波導的這些劣勢?

    李勇: 陣列和衍射目前還是各有千秋,光學效率是陣列光波導的核心優勢,比如說我們圖像源輸出的是1萬尼特亮度,可能眼睛就可以看到一千尼特,而衍射光波導的效率就非常低,如果你有關注最近幾款大廠的單色光AR眼鏡性能參數,他們用MicroLED幾百萬尼特的亮度,最後才能實現入眼1000多尼特。可能整個效率是萬分之幾。

    另外一點你可以看到,這種陣列光波導的隱私性比較好,你從正面看的話是看不到圖像的,但你如果看衍射鏡片的產品,哪怕不是佩戴者,站在對面的人也能看到這個顯示的訊息,所以我們認為,陣列光波導是比較適合做眼鏡式產品的,反過來如果做頭盔的產品,陣列就不太適合了,因為它不能實現上下的可視區擴展,現在陣列光波導實現量產的還是一維擴瞳的產品。

    您剛才提到的另一個問題,視覺上的「條紋」,這個我們國內也在探索一些新的工藝,比如說中間不用膠,用分子間的鍵和,這無膠膠合的工藝叫光膠,可以改善這個問題。

    觀察者網: 您如何看待同樣利用衍射原理的衍射光波導和體全息光波導,後者是否在製備工藝上門檻更低?

    李勇: 我們對於衍射和全息也都有一些佈局,浙大那邊一位副院長,也是我們聯合創始人鄭老師,他實際上是國內最早做衍射光波導技術的,之前和某所去做機載平顯和頭顯。

    構成衍射現象的微結構可以分兩類,一種是表面浮雕,就是現在通稱的衍射光波導,在平面上生成納米尺度的光柵微結構,全息光波導則是採用有機材料,一種光致折射率變化的材料,根據你曝光的程度不同,材料的折射率性質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不是直接形成平面上的形貌,但是它內部的材料性質發生變化,這種叫做體全息光波導。

    表面浮雕光波導,需要用到納米壓印工藝,全息光波導就不需要了,我只需要兩束激光去幹涉,然後去形成這種需要的條紋就可以實現,看起來是比較簡單的,但是他受限於有機材料本身的穩定性,而且你在曝光過程中,光路的濕度,温度,包括一些抖動,都會影響到產品的性能。所以目前比較成熟,通過了量產驗證的還是浮雕光柵的工藝,體全息工藝一致性還是沒有得到充分驗證。

    觀察者網: 浮雕光柵的製備,可能會涉及到更底層的一些基礎支撐,比如像仿真的軟件,或者像生產檢測的設備、材料,甚至包括IP?這方面以您的了解,國內是不是對國外還有很高的一個依賴度?

    李勇: 目前來看還是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底層的設備,還有包括像你提到一些仿真軟件上,AR光學制造,底層的設備還是基本上類似半導體的,只是相對來講,做的精度沒有那麼高,可能還是一二百納米的級別,不像咱們做晶片可能需要28納米,甚至7納米的製程,現在要求還是沒有那麼高。儘管如此,生產設備可能還是依賴於進口的。

    國內現在很強調硬科技的發展,我相信這方面的短板我們能夠一點點補上,我覺得未來還是很有機會的,尤其是現在這種半導體產業鏈的投入強度,可能短期內適配高端晶片會比較困難,但是做光學元件兒,我覺得反而門檻沒有那麼高,可能會是更適合去磨練設備和工藝的一個戰場。

    觀察者網: 去年以來業內不少人已經開始討論光學超表面,您怎麼評價這個技術方向,光學超表面會顛覆現有的三條光波導技術路線麼?

    李勇: 超表面其實我們也有投入,包括我們也拿了一個北京市科委的重點研發計劃,就是做超表面的光波導。

    實際上超表面這個技術來自於超材料,他只是把這個超材料平面化。他最早用在光學光波波段,是2016年哈佛大學研究團隊開創的。它的優勢就是它可以直接在一個平面上去構建對於光相位的調控,這樣會帶來很多優點,可以非常靈活地去處理光波,控制光線,同時,採用薄膜型材料去替代體材料,整個重量也可以顯著的降低。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超表面製備需要依賴半導體光刻工藝,目前意法半導體就在配合蘋果開展這方面研究,目前國內相應規格的光刻機研發也比較順利,有望兩三年內實現國產替代。

    觀察者網: 最後一個問題,亮亮視野AR+AI的解決方案交付模式,在B端很有差異化,我們設計的時候有什麼樣的考慮?

    李勇: 對,我們提供的就是端到端的完整解決方案,從自研關鍵器件,到平台,到系統,到終端硬件,都是我們自研自產的,因為我們考慮到目前AR產業生態仍然很不完善,客户需求是需要去挖掘和形塑的,所以我們想要形成與客户的共建,更有針對性地、敏捷地進行研發,並且能實現商業落地,這個過程裏我們確實看到了AR與B端、C端結合的一些早期機會,包括我們今年新出的一款AR字幕助聽眼鏡,就是服務於聽障人群的,軟硬件由我們自研,但是裏邊的轉寫引擎,我們是跟科大訊飛、包括字節跳動來合作的。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