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Cathie Wood2022投資策略:看好5大行業

    Cathie Wood2022投資策略:看好5大行業

    木頭姐(Cathie Wood)被投資者稱為全球金融界最紅的基金經理,她從2017年開始,就堅持每年年初公布新年投資展望。

    今年木頭姐掌管的旗艦基金ARK,如期發布新年投資主題,依然圍繞着木頭姐最愛的顛覆式科技創新展開。

    在開篇展望中,木頭姐寫道:變革的開始總是很慢,然後突然就爆發了,隨着時間的發展,創新企業最終一定能取代傳統行業,並提高社會效率。

    2022年最看好的五大行業分別是AI、電池技術、區塊鏈、機器人、基因測序。

    根據ARK的測算,這五大行業從2020年到2030年這十年內,年均複合增長率將分別提升26%、35%、43%、51%和40%。

    AI主要包括四大類,第一類是移動連接設備。未來人們生活在一個連接的網絡中,通知消息、娛樂、與他人的互動等等生活的一切都包括在這裏面,設備在這個網絡裏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未來10年,AI訓練成本將下降2倍,以GPT-3為例, 這是一種大型語言模型,使用深度學習生成文本,範圍從翻譯到詩歌創作。從2015年到2020年,訓練GPT-3的成本模型以每年875美元的速度下降65%至460萬美元。根據我們的研究,成本將再下降四成到2030年達到500美元。

    同時,到2030年,AI將使知識工作者的產出增加140%。

    到2030年,AI軟件公司可以產生14萬億美元的年收入。由此產生的4萬億美元免費現金流可以創造超過80萬億美元企業價值,高於2021年的2.3萬億美元,未來九年的複合回報率為48%。到2030年,AI硬件公司可以產生1.7萬億美元的年收入。由此產生的3500億美元免費現金流可以為企業創造7萬億美元價值,未來九年的回報率為57%。

    公共區塊鏈改變了信任的分佈,用去中心化的開源軟件取代了依賴集中權威的機構。第一個深刻的應用是數字貨幣(比特幣)。雖然中央機構必須協調金融系統的功能,比特幣作為一個單一的去中心化機構運作,而不是依靠會計師、監管機構和政府,比特幣依靠全球同行網絡來執行規則。

    公共區塊鏈基礎設施是新形式經濟協調的支柱:它將信任中心化機構的需求降至最低。公共區塊鏈的去中心化、開放和無需許可的特性降低了協調成本,以及其他優勢。

    儘管隨着比特幣價格上漲至創紀錄的高價而繁榮增加,但鏈上數據表明比特幣持有者專注於長期基本面。2021年比特幣累計轉賬量增長463%,比特幣年結算量已超過Visa支付量。

    根據ARK預測,到2030年比特幣價格將超過100萬美元,2022年1月26日比特幣交投於3.6萬美元上下。

    電動汽車最大的成本組成部分是電池,其成本的下降對於達到與油車平價至關重要。根據懷特定律,每累計生產擴大一倍,電池成本將下 28%。鋰鐵磷酸鹽(LFP)電池比鎳電池更便宜,生產基礎也更低,可能會加速成本和價格下降。

    電動汽車快速充電的能力受到車輛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影響。一旦電車充電率達到可接受的水平,ARK預計該行業將針對自動駕駛、安全和可能的娛樂等其他功能進行優化。

    如果傳統汽車生產商加速轉型,未來5年電動車銷量將從480萬增加到4000萬輛。

    根據ARKK的研究,基因編輯的突破正在以歷史最快速度創造出更有效的療法。與鋅指核酸酶 (ZFN) 相比,鋅指核酸酶在大約八年內從發現轉移到第一個人體劑量,CRISPR只用了不到一半的時間,也就是三年,就可以解決48%的已知疾病。

    鑑於疾病的潛在治療方法,基因研發經費治療創新應繼續上升。到2026年,用於基因編輯和治療公司可從3%增加到17%。到2026年,基因編輯和治療市值年複合增長率可達54%,從大約1300億美元增加到1.1萬億美元。

    工業機器人的採用在2002年網路泡沫破滅後和2008-2009年危機後再次加速。為應對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和2020-2021年供應鏈瓶頸,工業機器人的滲透可能會獲得更大的動力。

    亞馬遜在7年內部署了首批20萬台機器人,在隨後兩年內又部署了15萬台。在這九年中,亞馬遜勞動力增長了近十五倍。儘管消除了零售職位,但我們相信自動化將使新產品和否則將不存在的服務,總的來說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

    ARKK基金今年以來累計跌超20%,此前最低跌至64.98美元,創下了52周的新低。木頭姐將其網站上的回報從「年初至今」切換成了「截至12/31/2021的5年(年化)回報」。從當前累計下跌28%的年初至今回報率「粉飾」成為累計38.38%的五年年化回報。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