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年輕人玩元宇宙,先玩一把NFT

    年輕人玩元宇宙,先玩一把NFT

    萬物都逃不過元宇宙。

    繼沈騰在2022年虎年春晚中調侃元宇宙,將同名虛擬貨幣Dogeking帶漲500倍之後。2月8日,有消息傳出,冬奧會頂流「冰墩墩」特許生產商也在計劃進軍元宇宙。消息顯示,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特許生產商元隆雅圖計劃進軍元宇宙並推出數字禮品,而且正在申請註冊元宇宙相關的多個商標。

    「元宇宙肯定是未來。」數字收藏品玩家青殿表示。而門檻較低的NFT則成為了「元宇宙的敲門磚」。

    NFT,全稱為Non-Fungible Token,中文譯作「非同質化代幣」,在廣闊的元宇宙空間裏,它與區塊鏈緊緊相連,基於區塊鏈而產生。「從技術上來看,NFT是一種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契約的數字化憑證。」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區塊鏈研究室主任李鳴曾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

    2021年開始,NFT不斷創造熱點。先是2021年3月11日,Beeple的NFT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拍出6934.625萬美元的天價。

    2021年8月28日,NBA球星史蒂芬·庫裏Stephen Curry以55枚ETH(約18萬美元,約114.5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入了Bored Ape Yacht Club(BAYC)的NFT作品——一隻猿猴,並將其設為自己的推特頭像。

    而最引人關注的,則是2022年1月18日,周杰倫與好友合夥創辦的潮牌宣佈發售NFT項目幻想熊,限量1萬個,售價為0.26個以太坊,總價超過6200萬元人民幣,不到一小時全部售出。雖然後續周杰倫方澄清未獲得收益,但仍舊引發關注。

    NFT得到熱炒,或許是相比於元宇宙的區塊鏈、加密貨幣、VR/AR、AI等部分,NFT尤其是數字收藏品的門檻更低,普通消費者更易進入。資料顯示,目前NFT的應用領域主要集中在收藏品、藝術品和遊戲領域。來自Nonfungible 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Q3,NFT在收藏品領域的應用佔比達76%。

    青殿剛入NFT半個多月,目前在國內的鯨探等幾個平台買入了20多個數字收藏品,「NFT分國內和國外。國內主要就是鯨探、幻核、NFT中國和唯一藝術。國外就是OpenSea、Rarible。」 燃財經在一些數字收藏品群中也看到,玩家討論比較多的就是鯨探、幻核,以及國外的OpenSea,而且玩國內的更多。

    青殿解釋,「OpenSea在國內不可用,而且要用加密貨幣支付,價格也不低,門檻很高。相對來說,國內的數字收藏品門檻低很多。」

    燃財經在鯨探APP上看到,這些數字收藏品多與博物館合作,為博物館藏品的虛擬數字商品,購買後可供欣賞和APP內展示,價格多在19.9元、29.9元左右。若按照19.9元/個的價格計算,青殿20多個數字收藏品,花費僅四五百元,並不算多。

    但要真正通過NFT賺錢,國外是更好的選擇。「國外可以交易,國內目前不允許。」另一位玩家咣咣說道。

    只是目前國內的NFT市場才剛剛起步。身處NFT漩渦中的人,也各有所求。比如青殿就表示,玩NFT是為了與未來接軌,「想做未來世界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至少不能跟時代脱節」,還可以「放在未來元宇宙的家裏」,而且「在元宇宙的世界裏,這些數字收藏品就相當於實物。買下它們掛着可以滿足現實世界裏窮屌絲的虛榮心,因為我也有價值上億元的文物藏品了。」

    但對於「元宇宙」、「NFT」等等概念,仍舊是持懷疑態度的人居多。更不乏有人想憑藉區塊鏈賺上一筆。但青殿的炒作想法並不強烈,「別抱什麼發財的希望,容易被割韭菜」,不過「以後元宇宙出來了,價格合適也不是不可以賣掉」。

    雖然青殿對元宇宙抱有一定期待,認為「10年之後元宇宙就會到來」。不過在眼下,青殿還是坦言,「我當然知道NFT是炒作,但誰不是想着一杯奶茶錢買個未來。」

    01 玩家湧入NFT

    伴隨着NFT的爆火,各路玩家紛紛湧入。青殿告訴燃財經,他是做房地產相關工作的,最近才開始了解NFT。伴隨着幣圈震盪,不乏有人從幣圈轉至NFT圈。有玩家表示,「現在幣圈太難了,我在幣安看到有NFT頁面了,同時各大平台也在玩NFT,所以來學習學習。」

    NFT究竟是什麼,圈內人和圈外人有不同的看法。眾多圈外人表示不解,「為何要花錢買一個虛擬的收藏品,有什麼價值?」、「這東西火起來,不就是虛的、瞎炒」,還有人直言,「這是在洗錢吧?」

    但在圈內人看來,這就是未來。比如青殿認為NFT是「與未來接軌」,將數字收藏品「放在元宇宙的家裏」。另一位NFT玩意阿肯也說道,「我是打算囤幾年等國內元宇宙技術OK了,在裏面開個藏品店做副業的。」這也讓NFT圈裏有一句公認的段子,「一杯奶茶錢買一個未來」。

    至於各路玩家入局NFT,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對於青殿來說,無非是想先收藏,未來如果元宇宙真的來了,有機會也可以賣掉。

    空空則是計劃買入各類文物藏品,為女兒建一個虛擬博物館,未來女兒可以按收藏品打卡,更有意義,「我喜歡關於文物的,比其他藝術家的更有意思。主要搶的也都是支付寶旗下的鯨探。」不過空空也直言,「說不定以後還增值,畢竟NFT是風口」。

    燃財經注意到,多數國內NFT玩家「入門」不久。比如青殿,剛玩半個多月。另一位玩家也告訴燃財經,「1月23日剛開始玩。」同時在年齡方面,也以95後為主,比如ODin NFT平台創始人潘波就對外介紹,參與NFT交易的95後最多,其次是90-95年,接下來是80後,70後、00後極少。

    這或許與數字收藏品在國內的發展有關。雖然在國外,早在2017年NFT就伴隨區塊鏈遊戲Cryptokitties(加密貓)的上線和流行而受到關注。但國內NFT概念爆火,還得追溯到2021年,伴隨着各種NFT產品賣出天價,以及各路明星染指NFT,NFT才在國內被廣泛知曉, 2021年也被業內稱為「NFT元年」。

    尤其是2021年底,NFT更是走上快車道。「新莓daybreak」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數字收藏品玩家王恆觀察,2021年七八月份,網路平台的發行節奏都比較緩慢,數字藏品種類比較少。9月份之後,肉眼可見各家推進的速度加快,風格也明朗起來。

    以鯨探為例,2021年10月份,鯨探平台僅有1萬多人關注使用,2022年支付寶集五福活動期間,鯨探得到至少億級曝光,用户呈百萬級陡峭增長。

    「12月叫粉絲粒的時候參與人數才60萬,現在已經超過600萬。」 阿肯說道。

    02 項目瘋狂引入

    隨着NFT走上「風口」,瘋狂湧入的不只是玩家,還有各路資本。「2021年開始,NFT相關創業項目就多了起來。」

    數字收藏品領域創業者仝創說道。2021年,NFT領域還湧現了NFT中國、ODin NFT平台等。

    大廠也看上這門生意,阿里、騰訊、京東等網路公司紛紛佈局。2021年5月,阿里拍賣推出NFT數字藝術專場,6月支付寶推出「螞蟻鏈粉絲粒」,並聯名敦煌美術研究所、國產動漫《刺客伍六七》推出4款NFT付款碼皮膚。近期在支付寶集五福活動中,支付寶「五福店」也提供了數字收藏品的兑換。

    2021年8月,騰訊發布NFT交易APP「幻核」,並推出NFT產品「限量版十三邀黑膠唱片NFT」。

    此外,京東在2021年12月、基於京東APP小程序上線了NFT發行平台「靈稀」。甚至小紅書也於2021年11月上線了數字藝術平台R-SPACE,併發行了數十款數字藏品。

    除了各大平台,汽車、酒類、消費、銀行等看起來毫無關係的行業公司也紛紛「蹭熱度」。資料顯示,繼2021年11月百威發布1936個NFT收藏品之後,2022年1月28日有消息傳出,百威啟動新的NFT項目,將面向消費者發行12722枚NFT。歐尚汽車也聯合幻核發布其首個元宇宙數字藏品。

    「是個企業都得搞,都知道要蹭熱度。」青殿直言。

    資料顯示,NFT產業鏈由基礎設施層、項目創作層和衍生應用層構成。其中基礎設施層為NFT的鑄造、發行和交易提供區塊鏈和存儲技術支持;項目創作層即為發行平台;衍生應用層則是對鑄造出的 NFT 項目的衍生應用。

    「現在行業的方向是更多應用層面的創業者會進來,這其中有遊戲的、文化的,還有一些做生活服務的。」仝創介紹。全天候科技的一篇文章中也寫道,Nothing Research合夥人丁元分析,現在的NFT項目主要分為幾大類,第一類是基礎設施類,第二類是實物資產NFT化,第三類是原生數字資產。巨頭入局旨在「佔座」,參與的方式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類。

    但各路人馬蜂擁而入,市場又尚在發展初期,難免魚龍混雜,大小平台夾雜。除了鯨探、幻核、靈稀等網路大公司推出的各大平台,也有大量以微信公眾號、小程序為載體的小平台。仝創發給燃財經一張「首期國內數字收藏品交易平台排行榜2022年第01期」圖片,並直言,「有些平台我都沒聽說過。」

    燃財經看到,在排行榜上,除了鯨探、幻核、阿里拍賣、靈稀、R-數字收藏品等大廠背景NFT平台,還有One Art數字收藏品、七級宇宙等未被聽說過的平台。同時,65個上榜平台中,還有14個僅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有29個僅以公眾號或微信小程序,或者公眾號以及微信小程序為載體。

    「看着市場火了,就迫不及待推出個公眾號和小程序,着急割韭菜」、「還有很多團隊就幾個人,整個項目圈完錢就跑」,有用户直言。「最離奇的是現在有的工作室根本沒有上鍊的也學人發布數字藏品,就是一張jpg。」

    青殿提示,「現在市場很亂,這幾個月這種(只有公眾號或小程序)的平台我都看過十來個了,一開始割點韭菜,後來就破發。除了支付寶和騰訊,別的都不覺得有前途。」

    03 風口或泡沫

    對於個人玩家而言,收藏之外,NFT的造富神話最令人嚮往,不乏有人寄希望於此,想通過NFT賺一筆。賺錢的方式主要是低價買入,待未來高價賣出。

    2021年6月23日,支付寶聯合敦煌美術研究所推出敦煌飛天和九色鹿付款碼皮膚NFT,兑換規則為10積分+9.9元。當天,就有用户在閒魚出售敦煌飛天NFT,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最高標價70萬元一個。

    「現在鯨探、幻核這兩個主要的平台都是禁止交易的。但鯨探滿180天后可以轉贈。」青殿介紹。如支付寶·敦煌NFT已經可以轉讓,燃財經在數字收藏品群中也看到有人在求購敦煌NFT,求購價達3500元、4000元。

    主要活躍在國外市場、OpenSea平台的咣咣最近將他手頭的NFT全出了,賺了1萬多元,「玩的這段時間,投入8萬元,總共賺了2萬元。」但咣咣也提醒,「小賺有可能,想暴富的則大概率會踩坑。」

    但在更廣泛的空間裏,NFT與炒作的關係密切。青殿也直言,現在幣圈的炒作之風過甚,「一早就計劃好了,發行方聯繫好人,在發行之後一起炒作起來,然後割完韭菜就跑。比如『自拍哥』不就是上傳了900多張自拍照,然後國外的主播一個個全去買,再安利粉絲接手。最後割韭菜跑路。」

    咣咣說得更為透徹,「我們自己也可以炒。拉十一個人的團隊,一個人創作,發行100個,剩下十個人去買,一個人也就買十個。別人看東西都買光了,肯定就會跟風買。到時候我們再加價轉出去,這就賺錢了。」

    在2022年1月28日的一場數字收藏品出售上,發行方準備了199個以19.9元的價格對外出售,以及1個拍賣。最後拍賣的數字收藏品拍到了1萬多元。在交流群裏,有玩家看着拍賣數據直言:「有人幫我們玩家將價值送上去,感覺不虧。」

    NFT玩家都知道是在炒,但卻仍舊前赴後繼,並且玩得不亦樂乎。「因為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會是最後接盤的,都覺得自己能發財。」而且在玩家看來,炒作不可怕,沒有熱度才是最致命的。青殿直言,「熱度降了,再找接盤的幾乎無望。」

    「有位朋友最近花10萬多元買了一個NFT,結果沒人接盤,砸手裏了。」咣咣說道。

    而對於行業的參與者來說,NFT雖火,卻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我是2020年底、2021年初開始創業,做NFT相關項目的。我們主要做影視、文化相關的數字收藏品,原本一切都規劃好了,但2021年9月政策突變,到現在我們的項目還在調整。」仝創說道。

    在仝創看來,現在的NFT更多算是文化產品的二次銷售,屬於文化電商,而不是真正的NFT項目,「NFT基於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應該自下而上,由大眾創造作品,然後再面向大眾。但現在國內的NFT,仍是中心化的,由網路大廠去決定提供什麼,會審核,而且不提供社區產品。」

    行業討論更多的,則是國內NFT和國外NFT的邏輯不同。比如在作品方面,國內更多是知名博物館的作品。而在國外,則有眾多社區作品。在金融方面,國外NFT可以自由交易,但國內並不允許。在鏈方面,國內NFT更多基於私鏈或者聯盟鏈,而不是公鏈。

    「公鏈指的就是開放式的區塊鏈,聯盟鏈指的是部分節點組成的針對特定方向的區塊鏈,私鏈就是私有化的區塊鏈。騰訊阿里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私鏈,但是他們也有一些合作方的合作節點,也可以算成聯盟鏈,不過都屬於他們自己控制的,說私鏈也可以。」仝創說道,「主要是因為公開的不可控,利益也分散。」

    除了NFT本身的問題之後,NFT依賴的元宇宙的未來,大眾也是更多疑問,而非期許。2021年,元宇宙概念火爆,2021年也被稱為「元宇宙元年」。只是與NFT一樣,大眾對於元宇宙也更多地是覺得「虛」和「泡沫」。「太虛了。」投資人章強直言。

    實際上,市場現在對NFT也並不買賬。「NFT、元宇宙都有點扯。因為現在還缺乏實施的技術基礎,更多的還是注重純概念。」章強認為,而且炒作的氛圍過於濃厚了,「就我們看到的,市場上NFT相關的創業項目也不算多,但是凝聚效應很明顯。因為元宇宙、NFT的概念提出來後,有人覺得有利可圖、跟進,從而把概念炒火了。」

    「它的核心就是炒作和控制稀缺性。比如比特幣,價格能推那麼高,核心原因就是集中、稀缺,很多比特幣都是集中在少數交易所和個人的手裏。如果這些交易所或者個人放出來,對下游進行大量交易,很容易就會暴跌。在這種炒作的邏輯下,大家需要保證的就是有人接盤。因此也就更需要維持它的熱度和稀缺性。」

    無論元宇宙是否是切實的未來,現在的元宇宙以及圍繞元宇宙的所有概念,都更像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正如青殿在最開始所說的,最可怕的,並不是炒作或質疑,而是熱度沒了。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