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202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十大看點

    2022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十大看點

    01

    全年GDP目標5.5%,傳遞穩增長信心

    202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目標定在5.5%左右,好於包括我們在內的不少市場人士之前預測的5.0~5.5%區間(詳見3月3日報告《穩增長的底線:5% or5.5%》)。我們認為,明確5.5%的經濟增長目標於管理當前混亂的預期中有「定海神針」之妙。

    第一,解了短期中美兩國間經濟政策預期差之困。當前國際經濟政治局勢異常複雜,中國只有修煉好內功、儘量保持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地位,才能很好地抵抗歐美加息潮可能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已經落到了與美國同一梯隊,甚至單季度弱於美國。按照IMF最新預測,2022年美國GDP增速預計為4%,那麼按照「全球貢獻率不低於美國」的標準,2022年中國增速應該在5.4%~5.6%之間。將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5%,為對沖美國加息政策可能帶來的匯率波動、資本外流等衝擊提供了更強的信心保障。

    第二,傳遞了中國「十四五」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決心。「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21年中國人均GDP約12551美元,按照人均GDP2.5萬美元左右標準,普遍認為2021-2025年GDP增速應該保持在5%~6%之間。去年3月份人民銀行的一份報告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潛在產出增速在5%-5.7%,其中2022、2023年的潛在產出增速均為5.5%。因此2022年GDP增速目標設定在5.5%,實際上是對潛在產出的回歸,也傳遞中國政府對繼續保持「十四五」經濟中高速增長、努力實現2035年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發展目標的決心。

    02

    寬財政託而不舉,重減法放水養魚

    今年寬財政具有明顯的總量控制、靠前發力、託而不舉的特徵,最大的亮點在於「放水養魚」,2.5萬億的退稅減稅規模超預期。

    第一,赤字率和專項債兩項關鍵總量指標以穩為主,基本符合市場預期。2022年赤字率擬按2.8%左右安排,與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目標赤字率3.2%以及實際赤字率相比,均有所下降;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65萬億元,與去年規模持平。但通過跨年度結餘調節,今年財政支出強度將明顯強於去年。2021 年廣義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收入按年增長 8.7%,支出按年下降 1%,財政支出強度之低歷史罕見,但也為今年跨年度調節提供了空間。比如僅中央本級財政調度一般預算的資金就達1.267萬億元,相當於提高赤字率1個百分點。我們預計今年的廣義財政支出強度(預算內+政府債務)有望達到8%以上,加上支出結構更多向基建投資傾斜,「穩基建」資金活水總體無憂,基建投資增速或在6~8%左右。

    第二,2.5萬億退稅減稅規模超市場預期,放水養魚成最大亮點。2021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1.1萬億元人民幣,重點支持製造業升級、中小微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户發展。今年減稅降費方向與去年基本一致,但力度與上年相比有增無減,其中製造業等6個行業的退稅減稅達1萬億元的規模,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户受益受惠也達1萬億元的規模。

    03

    貨幣政策強調總量與結構並行,進一步降息降準可期

    今年貨幣政策在節奏和力度上不可避免會受到美國的掣肘,從節奏來看上半年是關鍵時間窗口,從力度上看既要穩健又要加大實施力度。

    第一,強調總量與結構雙重功能。與過去的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不同,今年的兩會對貨幣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大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力度,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作用,為實體經濟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既要穩健,符合「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要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的標準,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但又要加大實施力度,因此必須發揮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功能,注重充分發力、精準發力、靠前發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滿足實體經濟合理有效融資需求,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實現總量與結構的較好組合。

    第二,「穩健靈活」更注重「靈活」, 「加大力度」成為應有之義。一月份社融數據雖然迎來了開門紅,但是企業的中長期信貸依然比較疲弱,一月份企業短期貸款4345億元,中長期貸款按年多增600億元,顯示出企業的經營信心不足。工業企業利率自2021年6月一直處在下行趨勢,已經從7.11的高點下降到了6.81的地位。從最新PMI數據來看,雖然製造業PMI在榮枯線以上,但是小企業PMI降至45.1%的冰點,小企業經營現狀仍然困難。鮑威爾在國會發言上表示三月份預計會加息25個BP,50BP的加息預期已經有所降温,外部環境對於貨幣政策的制約相對減弱。一月份PPI與CPI按月雙雙下降,CPI按月下跌0.6%,PPI按月下跌0.2%,貨幣寬鬆空間已打開。

    第三,2022年將是中國能否真正的走出獨立貨幣政策的一年。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工具並行,從量上來說,12月以來推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下行15和5個BP,引導企業貸款利率下行。從結構工具的角度來說,2022年會繼續做好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數字經濟領域的支持,央行表示把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得再大一些,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助力總量工具打通寬信用通道。預計未來貨幣政策會加大對製造業、小微企業、科技創新、雙碳等實體經濟的結構化支持,降息降準可期。

    04

    穩物價壓力不大,不確定因素主要在於豬周期和地緣政治衝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目標定在3%左右,符合預期,目前來看穩物價的壓力不大。

    第一,本次目標和往年基本一致,上半年CPI上漲壓力不大。當前中國CPI呈現逐步下降趨勢,而影響CPI變動最大因素——豬肉價格已經降低至冰點,發改委已經啟動收儲工作以穩定價格。一個完整的豬周期是:豬肉供給不足——豬肉價格上漲——養殖企業擴張產能——供大於求——豬肉價格下降——養殖企業利潤減小——養殖企業收縮產能——豬肉價格上漲。產能是觀察豬周期的核心因素。其領先指標是能繁母豬數量,該指標在去年三季度逐步下滑,產能開始收縮,而能繁母豬存欄大約領先生豬出欄9個月左右,生豬存量數量在2021年末達到4.49億頭,按年增長10.5%,生豬存量當前位於高位,部分豬企在2021年三季度出現了虧損,我們預計本輪豬周期低點將在二季度出現,下半年豬肉價格將逐步上漲,並帶動CPI温和上漲。

    第二,地區衝突如何影響油價將成為最大變量。報告提出「年內完善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制度,保障初級產品供給」,保價穩供政策仍會持續,但海外定價大宗的原油和有色價格仍在上漲,尤其是原油價格受地區衝突影響已突破100美元/桶,未來油價變動將成為最大影響因素。2022年PPI向下趨勢明顯,一是有去年年高基數影響,二是能源供給在逐步恢復,不過雙碳目標和能耗雙控雙重約束下恢復速度減弱,高位均衡狀態會保持較長時間。

    05

    穩就業結構性壓力仍然不小,穩定廣大中小企業是今年工作主線

    今年政府工作會議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100 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全年控制在5.5%以內」的目標,與去年相比持平。

    當前中國穩就業壓力呈現結構性特點。第一,年輕人就業問題,中國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加,2022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大學生就業壓力加劇。第二,農民工就業問題。2021年中國農民工總量是29251萬人,已經超出疫情前水平,但仍低於前期水平,預計仍有300萬農民工需求被壓抑。第三,靈活就業問題,伴隨着網路發展,外賣、騎手和主播等崗位出現,解決了大量人員就業問題,目前中國靈活就業人員達到2億人左右,但其中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例如社保繳納,人員安全等等。

    穩定市場主體成為工作主線,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報告提出,「實施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針對廣大中小企業實施減稅與退稅並舉,繼續實施一系列的紓困政策。同時落實穩定就業細則,一是繼續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二是加大對農民工和退役軍人等就業培訓,三是大力支持萬眾創新,對雙創平台服務能力加強,同時保障就業者的合法權益。

    06

    地產調控會「鬆一鬆」,保障房將成為穩增長的主要抓手

    報告對去年爭議較大的地產政策進行了明確糾偏,在堅持房住不炒總基調下,明確了保障房作為今年穩投資的重要手段,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明確政策糾偏,促進房地產良性循環和健康房展。地產行業是中國經濟支柱之一,房地產行業疊加上下游企業佔GDP比重大約30%,去年下半年以來地產行業快速入冬,地產調控出現「合成謬誤」。從四季度開始,政策已經開始糾偏,從央行三季度報告首提房地產,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提「促進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多地房地產調控已經放鬆。但這一輪調整是政策糾偏,「房住不炒」和「住有所居」的主線不會改變。

    保障房成為穩投資重要調控手段。針對房地產行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保障房建設將成為穩投資重要調控政策。保障房主要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群都市圈建設兩個抓手,同時「嚴控撤縣建市設區」。

    因城施策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預計房地產放鬆主要集中在首期比例調整、降低房貸利率、限購門檻降低和交易稅費的調整。鄭州已經打響2022年房地產放鬆第一槍,發布了樓市放鬆的19條新政,是目前全國首個系統全面的樓市放鬆政策,未來各地將會因城施策,一線城市以保剛需為主,降低首套房利率和適度放鬆限購門檻,二線城市力度更大,放鬆信貸要求,門檻降低更多;三四線城市更加寬鬆,用以減少財政壓力。

    07

    強調「繼續完善生育養老相關措施」,積極應對老齡化少子化

    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少子化社會。2021年全國出生人數1062萬人,按年下降11.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65歲以上人口占比14.2%,較上年提升0.7個百分點,已經超過了14%的深度老齡化國際通行劃分標準,中國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

    本次報告提及多措並舉施行生育鼓勵政策,包括延長生育假期、完善生育支持措施、推動建立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等。2021年底以來,多地出台新的生育政策,主要涉及到了四個方面:一是延長產假、生育假、夫妻雙方享受育兒假等,二是發放生育津貼或補貼金,兩會提出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減輕家庭養育負擔,三是參保女職工生育三孩的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待遇支付範圍,四是推動建立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托育機構,五是嚴厲打擊拐賣婦女兒童犯罪行為,堅決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反映了對民生的重視,只有保護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才能想生敢生。

    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全國養老保險的統籌可以將經濟發達省市的結餘安排至收不抵支的省市,將有效保障困難地區的社保水平,確保全國各地都能按時足額髮放養老金,有效緩解地方短期社保缺口不平衡問題。

    繼續規範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速構建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減輕第一第二支柱的壓力,構建全面的養老保險體系。基本養老保險是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一支柱,是中國養老系統的主要支撐。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所代表的第二和第三支柱目前在養老資產中佔比較低。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表示要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按照「小步慢跑、總體漸進」的方針,逐步壯大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

    08

    疫情定調「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今年防疫大概率還將貫徹「清零」政策

    歐美多國宣佈經濟活動重回常態化。由於從臨牀角度Omicron毒株對個體的致病率、危害程度明顯降低,丹麥、挪威、法國、美國、英國、荷蘭、瑞典、愛爾蘭等多個國家已經取消全面防疫措施。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少數仍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國家,若全球主要國家開放重啟,則中國出口的競爭力以及服務業的恢復都容易受到挑戰。

    國內將實施更加靈活的動態清零政策。本次對於疫情防控的定調是「繼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不斷優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強口岸城市疫情防控」,由此判斷今年防疫大概率還將貫徹「清零」政策,「穩增長」的政治任務可能並不會通過放寬防疫政策來實現,放寬疫情防控的節點仍然需要更加全面的考量。不過報告中強調「科學精準處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說明管理層對於過度防疫、一刀切的現象已予以重視,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有望減弱。

    09

    強調「雙碳」目標同時提及「確保能源供應」,意在糾正「運動式減碳」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能耗強度目標在「十四五」規劃期內統籌考核,與去年要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相比,更加彈性。

    堅持「雙碳」目標,持續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已經無需懷疑。自2020年首提「雙碳」目標,到2021年統一全國碳交易市場,再到今年重提「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這一系列舉措可以反應出我們推動能源轉型的決心。碳排放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發展權,尤其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在工業革命後略有掉隊的發展中國家,而我們已經看到了挑戰中的機遇,要提前化被動為主動,把以高碳排放驅動的粗狂型經濟發展模式轉向以高附加值產業為動力新發展模式。

    先立後破,減排的底線是能源安全。去年年中各地對於減碳政策層層加碼,把不少「兩高」項目一刀切,導致部分地區煤炭、油氣產能嚴重不足,從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去年能源價格上漲的趨勢。這次在強調「雙碳」目標的同時增加了「確保能源供應,立足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後破、通盤謀劃」的表述,是對去年「運動式減碳」明確糾偏。

    10

    再提「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滬深全面註冊制可能將在2022年內落地

    在之前的五中全會中就已經提及「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本次政府工作報告再提「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A股全面註冊制大概率在2022年內落地,對於企業改善融資環境、促進技術創新有着多重利好。

    資本市場將正式完成從供銷社模式向超市模式轉變。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意味着IPO常態化和退市常態化。一方面,沒有了IPO「堰塞湖」現象,更多的優質標的就可以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對於投資者來說有了更多的選擇。另一方面,選擇太多也會導致選擇難度增大,面對琳琅滿目的股票商,投資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將難以在如此花花世界中找到優質標的。

    重視估值風險提升專業門檻。註冊制之下公司價值必將回歸常態化,一、二級市場估值差大概率會急劇減小,創投風投機構需要充分考慮自己退出的時間節奏和方式。因此投資者來說,要重視專業門檻,未來大概率A股將越來越機構化,投資專業門檻將會更高,核心資產、價值投資成為主流。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