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世界經濟最大的短期風險是政策風險

    世界經濟最大的短期風險是政策風險

    短期內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主要是美歐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風險,以及不斷反覆的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中長期看,影響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因素除了供應鏈外,還涉及到人口、技術進步、能源轉型、貿易投資體系等因素。

    當前,俄烏衝突升級,大國博弈加劇,外部環境越發趨向複雜多變,全球主要大國或國家集團之間的競合關係正處於深度調整期。

    當這樣的調整作用於經濟領域,現有的世界經貿格局將面臨不同程度的考驗。面對逆全球化的端倪,在氣候變化等有着共同利益的領域,各國之間如何博弈與合作;供應鏈與價值鏈應該如何調整甚至重構,中國在其間的風險與機遇幾何,這些都是全球治理不可繞過的命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長期在世界政治經濟領域進行深入研究。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他接受了《中國經營報》記者的專訪,在他看來,短期內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主要是美歐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風險,以及不斷反覆的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中長期看,影響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因素除了供應鏈外,還涉及到人口、技術進步、能源轉型、貿易投資體系等因素。當各方都在積極推進或調整對外戰略以應對新的國際局勢時,中國要堅持擴大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營報》:俄烏衝突仍在持續,這將對世界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張宇燕:關於俄烏衝突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目前有機構預測可能會使全球經濟下降0.4個百分點,損失約4000億美元。影響肯定是負面的,但是到底會有多大,現在做出判斷還為時尚早,因為這將取決於戰爭的走勢,即持續時間與深度。如果現在就結束的話,比如俄羅斯停止軍事行動,美國取消施加的新制裁,俄烏衝突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假定衝突大致維持在現有規模且持續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其負面影響應該十分有限,因為俄羅斯的經濟體量比較小,只佔全球的1.7%,而佔全球產出約三分之二的美中歐日所受衝擊不大。如果戰事告一段落而西方國家對俄製裁持續下去,從中長期來看,美歐日這些國家的立場更加接近,行動更加一致,其結果之一是對包括WTO在內的國際多邊體系改革和區域合作產生深遠影響。

    《中國經營報》:近兩年,全球「黑天鵝」事件頻發,外部環境更加複雜多變,你如何看待短期不確定性對世界經濟趨勢的影響?

    張宇燕:我們已經看到了烏克蘭事件對匯率、股市以及石油價格造成的巨大短期衝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反覆仍將是短期內影響今年全球經濟走勢的重要因素,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

    除此之外,影響世界經濟走勢的短期因素還有幾點。首先是發達經濟體的宏觀政策轉型。今年2月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到了7.8%,歐元區1月也超過了5%,這使得美歐貨幣政策不得不加速轉型。美國和歐洲的央行都開始減少購債,未來一個月升息0.5個百分點已成為大概率事件。如果真如此,它將對2022年世界經濟增長,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復甦勢頭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穩定產生較大影響。摩根大通預測,今年的石油價格可能因供應鏈和俄烏衝突而衝到125到150美元/桶。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全球通貨膨脹率就可能達到7%,進而迫使發達經濟體貨幣當局採取「急剎車」的政策,由此甚至會引發全球增長歸零的風險。

    同時,資產價格因政策轉向出現大幅波動,而股市、債市和房市震盪引起的溢出效應,勢必波及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引發資本外逃和市場恐慌。這些後果在歷史上都曾出現,並已經成為決策者們當下特別關心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被IMF看重的國際合作與政策靈活性,亦會因為俄烏衝突引起的國際社會分歧而受到損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上個月在G20財長會議上強調指出,強有力的國際合作和非凡政策的靈活性,是今年應對複雜經濟局面的關鍵。

    《中國經營報》:疫情讓人們意識到,重新評估價值鏈、縮短供應鏈或多元化供應鏈可能更有「錢景」,這是否會影響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該如何應對?

    張宇燕:從大國博弈層面上看,全球供應鏈開始朝着逆全球化方向發展,當然,企業對供應鏈韌性的關注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供應鏈重組提供了動力。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今天的中國依然是跨國公司最看好的市場之一。

    其原因首先是中國具有全球最完整的製造業網,幾乎覆蓋全部工業門類。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所處的這種位勢,可以說是世界唯一。在全球500多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的產量是世界第一,一些產業的領先優勢逐步確立。其次,我們的市場是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在2010至2020年間,我國實際GDP增量遠超西方七國。這是中國的優勢。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承認,中國部分產業存在對外依賴度較高的情況,中國製造業總體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有數據表明,在26類產業中,我國與世界高水平差距大和巨大的產業分別有10類和5類,佔比57.7%;產業對外依賴度高和極高的產業分別有2類和8類,佔比38.5%。很多卡脖子技術主要來自美國,從而對中國製造業形成了威脅。

    有鑑於此,中國必須要持續且堅定地堅持開放政策,着力夯實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中的優勢,促進技術創新和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產業、產品和產業鏈上的位置優勢,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營報》:無論是供應鏈的重構還是大國博弈的加劇,都可能對世界經濟造成影響,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你如何判斷未來的世界經濟走勢?

    張宇燕:中長期看,影響未來世界經濟走勢的因素比較多,除了前面提到的供應鏈因素外,還有人口、技術進步、國際貨幣體系演化、貿易投資規則、能源轉型等因素。

    隨着主要經濟體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勞動力供給減少帶來的潛在增長率下降,醫保社保支出增加引起的財政壓力也會長期拖累經濟增長。許多研究表明,老齡人口的創新能力明顯低於青年和中年人口。

    技術進步既有促進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也有負向作用。正向作用表現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然而即使是正向作用,技術進步的影響也相當複雜,它在對非熟練勞動造成衝擊的同時,讓一些知識密集型勞動被淘汰,其中精算師、信用評級人員等群體首當其衝,因為他們的工作都可以被計算機、人工智能替代。技術進步降低人類參與工作的必要性已被一些研究所證實:隨着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未來5到10年,世界可能要減少1億到2億個勞動崗位。

    從國際貨幣體系的角度看,2020年二季度疫情大範圍流行到2021年一季度,這是世界市場上最恐慌、經濟增速下滑最快的時期,然而同期美元指數卻從100降到了90。以往經濟狀況不好、全球出現恐慌的時候,大家都尋求安全資產,結果往往是美元比價上升,但這次卻在7個月之間下降了10%。這是歷史上極少出現過的情況。今天人們再次熱議未來國際貨幣體系問題,特別是美元未來地位問題,便與此有關。

    美歐日等在對俄羅斯實施嚴厲金融制裁時沒有全面封殺俄羅斯,顧忌去美元化蔓延也是原因之一。在全球治理方面,一些國家將治理政治化武器化,全球達成共識的難度會越來越大。多邊貿易體系遇到挑戰,如WTO改革困難重重,區域貿易投資合作卻不斷提升。這種多邊弱化區域強化的局面對全球的影響亦正負相伴。綜合各種因素,從中長期來看,全球經濟還處在中低速增長的軌道中,今後3~5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大致維持在3%~3.5%之間,同時各國各地區增速會存在顯著差異。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