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安踏「上位」,阿迪達斯「失寵」,耐克慌了?

    安踏「上位」,阿迪達斯「失寵」,耐克慌了?

    0.016秒,是什麼概念?

    比銀行點鈔機點一張百元大鈔還要快。

    短道速滑比賽疾如閃電,勝負僅在毫釐之間。一陣風,比賽服裝的一點阻力,都可能讓選手與冠軍失之交臂。

    在北京冬奧會短道速滑項目中,武大靖在2000米混合團體接力決賽最後衝刺時,領先意大利對手0.016秒撞線,為中國拿下首枚冬奧金牌。

    在這0.016秒背後,既有運動健將們十年磨一劍的付出,也有科技突破上的助攻:

    極致的速度比拼,對比賽服最高要求是減阻性能,阻力越小,運動員成績越好。

    作為中國短道速滑隊比賽服的出品方,安踏最早將風洞測試引入短道速滑項目比賽服的研發中,相比普通滑冰服,「武大靖們」的戰袍減阻力可提升5%~10%!

    這是激動人心的一刻,也是國產運動品牌值得驕傲的一刻。

    過去,服飾產業曾被認為是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能夠率先承接發展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數以萬計的紡織作坊,將中國貼上了世界代工廠的標籤。

    然而,在經歷了幾十年的漫長追趕,國潮崛起、新疆棉事件、民族企業的覺醒反擊後,2021年全球運動服飾新秩序突變:

    安踏最新財報顯示,安踏收入連續第8年保持增長,按年大漲38.9%至493.3億元,規模逼近500億區間。

    在中國市場,國際雙雄耐克、阿迪達斯長達十幾年的領先格局被打破,安踏在營收和市場佔有率兩個維度全面超越阿迪達斯中國,約等於1.4個阿迪達斯中國。

    民族品牌的龍虎之爭已再無懸念,如今的安踏,相當於2.2個李寧,近5個特步。

    在它前面的只剩耐克了。勢頭兇猛的安踏,步步逼近全球第一的耐克(中國),僅剩下16.9億元的差距。

    安踏正在吹響改朝換代的號角。

    本文將回答三個問題:

    安踏是全球唯二運動鞋服領域誕生兩個200億品牌的公司,安踏能打破「200億魔咒」嗎?

    在外部環境錯綜的情況下,安踏未來的增長點在哪?

    安踏何時能超越耐克?

    2021年,安踏集團兩大品牌ANTA和FILA紛紛迎來了「200億時代」,形成兩大增長引擎雙輪驅動。

    其中,安踏ANTA收入按年增長52.5%至240.1億;斐樂FILA收入按年增長25.1%至218.2億,其他品牌收入按年上升51.1%到34.9億。

    放眼全球體育用品行業,目前同時擁有兩個收入30億美元以上品牌的企業,只有安踏集團和威富(VF)集團。

    但煩惱也隨之而來。

    世界鞋服領域,有一個類似於「中等收入陷阱」的坎,叫「200億魔咒」。

    當一個品牌的整體規模達到200億之後,增速會放緩,所謂的「忠誠客户」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流失,因為品牌從「小眾」變成「大眾」後,用户會尋找新的小眾品牌。

    正如一個網友說的:「當我看到廣場舞大媽穿的衣服鞋子都帶勾時,我再也不想買耐克了」。

    對於國產鞋服品牌來說,想要突破這個瓶頸更難。

    因為,當前中國繼「產能過剩」之後又走入了「品牌過剩」階段,各種新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爭奪消費者的注意力和購買力,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以前中國總是被叫做「世界工廠」,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世界代工廠,大批工廠排隊為大牌代工,一次訂單數以萬計。

    剛起步的小品牌要想殺出包圍圈很難。除非你財力雄厚能自建工廠,否則幾百上千件的小訂單聊勝於無,少有工廠願意空出一條生產線上專門服務你,溝通成本過高。如果退而求其次選擇手作式工坊,則有可能品質和效率跟不上。

    也就是說,你本身有一支設計團隊是遠遠不夠的,品牌落地化的門檻,要比外人想象的更高。無形當中也抑制了國產服飾品牌的湧現速度。

    但現在形勢變了,無論是阿里還是拼多多,都出現了C to M的新模式。比如1688上的淘工廠,把過剩產能集中起來,小訂單通過淘工廠對幾萬家工廠的大數據分析,配置給有閒置產能的廠家。幾百件上千件的小訂單也能有工廠接單。

    再加上直播帶貨的風靡,網紅品牌誕生速度比中國這幾年的人口增長還快。

    在「品牌過剩」時代,一個企業如果沒有護城河,大概率會步入同質化的階段。因為大家的外觀設計看起來都差不多,消費者買誰都一樣,廠家很容易陷入性價比的激烈廝殺中。

    一如當年的「彩電大戰」,長虹、康佳、TCL等品牌紛紛捲入其中。大家都是引進國外的同類技術,生產陰極射線管電視。最後的局面,就是彩電「論斤賣」。

    因此,「品牌過剩」階段,不能沉浸於包裝、款式、營銷這些創新壁壘不高的表面比拼,只有真正沉澱修煉科技內功,才能成為消費者無可替代的選擇。

    試想一下,當所有人都賣CRT顯示器的時候,你賣的是液晶顯示電視;當所有人都賣燃油車的時候,你賣的是智能化新能源汽車;當所有人都賣普通面料國潮鞋時,安踏祭出一隻鞋僅有一包薯片重量的「氫跑」系列產品……誰能笑傲市場?

    答案顯而易見。

    如今,國內的消費趨勢已經逐步從「需求消費」時代,過渡到「價值消費」時代。

    在服飾領域,快時尚與運動鞋服有着截然不同的基因,快時尚可以通過快速上新款滿足「消費主義」的快感,運動鞋服則十分強調專業性及功能可靠性,比如耐克的Air氣墊技術,面市後貢獻了營收的半壁江山。

    可見,ANTA和FILA,打破「200億魔咒」的鑰匙,恰恰不在外部,而在內部。它們是通過行業頂級的研發實力,撐起主品牌溢價和市值想象空間,用科技研發形成護城河。

    2021年,安踏研發活動成本達11.3億,收入佔比達到2.3%。

    雖然與外資品牌相比還有差距,但數據顯示,四家運動鞋服國貨品牌中,安踏的研發投入遙遙領先,而其他三家研發費用淨額僅為阿迪達斯的1/3、1/4。

    去年,三十而立的安踏集團發布了未來5年發展戰略,計劃5年內投入人民幣40億元強化產品創新研發,升級全球科研創新中心,為品牌發展提供「硬核」支撐。

    40億,在鞋服行業是一個天文數字。很多鞋服企業的研發投入幾乎停滯在0的階段。

    回到開頭的那一幕,0.016秒正是安踏長期技術積澱的一次爆發。

    安踏為「武大靖們」研發的比賽服,不僅有很好的減阻性能,還有360°全身防切割技術,面料輕盈,卻有10倍於鋼絲的強度,被媒體稱為「冰上鯊魚皮」。

    在賽場外,安踏使用國家隊同款科技打造了多個系列產品,出現了多個「奧運爆款」。在冬奧會期間,安踏成交額實現了35%的按年增幅。

    「北京冬奧會品牌營銷榜」顯示,安踏ANTA在冬奧營銷周期的品牌數字價值超越所有跨行業品牌位居榜首。

    安踏成為奧運營銷戰的最大贏家。

    有人說,安踏得了FILA斐樂依賴症,也有人說,安踏是靠收購FILA斐樂上位的。

    問這些問題的人,恰恰承認了安踏對FILA起死回生的運作,以及安踏在這中間展現出的罕見的資本操盤與品牌運作天賦。

    2021年,安踏穿越消費低迷迷霧實現高增長,恰恰驗證了安踏多品牌戰略的成功。

    安踏堅持「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戰略,以ANTA和FILA為兩大主品牌,多品牌差異化佈局,實現對消費者全覆蓋和渠道全覆蓋的戰略格局。

    連續8年的高速增長,正是安踏三條增長曲線你追我趕的護航:

    第一,以安踏為代表,科技引領「大眾專業運動」定位的創新增長曲線;

    第二,以FILA斐樂為代表,引領行業增長的高品質高速度增長曲線;

    第三,以DESCENTE迪桑特、KOLON SPORT可隆體育為代表,專注高端消費需求的高潛力增長曲線。

    有的人認為,一個偉大企業,必須專注於自己根系上長出的枝幹,把各個層次的市場一網打盡,才能體現真實力。

    奔馳就有過類似的探索。

    眾所周知,奔馳是豪華車的代名詞之一,S級轎車、E級轎車早已植入消費者心智。奔馳也想下沉吞併中低端市場,推出了20萬左右的A級轎車,但是中國人並不買賬。

    沒錢還要開奔馳,這不是打腫臉充胖子嗎?2021年,奔馳增長最快的仍然是高端豪華車。

    一個成熟品牌,在已經培養了固定的消費者認知後,無論是從高端市場向低端市場突破,還是從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突破,都可謂困難重重。

    歷史證明,單個品牌是絕對難以覆蓋多個垂直場景的。

    一家企業要想建造自己的商業帝國,顯然不能侷限於自己原先的「一池一城」。鞋服領域全球最大的服飾集團威富(VF Corporation),便是很好的參照對象。

    對於許多中國消費者來說, VF Corporation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旗下的品牌你一定耳熟能詳:Vans、The North Face、Timberland、JanSport、 Dickies 等。

    作為一家百年企業, VF Corporation最初只是手套生產商,但一路「買買買」,如2004 年併購了VANS,2011年收購Timberland,最近又將潮牌Supreme收入囊中,成就了年銷售百億美元的品牌王國。在户外、運動及工裝等領域都是行業內數一數二的存在。

    可見,併購與固守本身並無高下之分,關鍵是如何將併購的品牌內化為自身的新枝幹,成為新增長引擎。

    安踏要打造龐大的體育運動帝國,顯然需要更多FILA這樣的大將加入,在多個細分專業市場精準卡位。

    管理專家吉姆·柯林斯的《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概念——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用很大的力氣,而達到某一臨界點時,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這時你不用更大的力氣,飛輪也會快速地轉動,而且是不停地轉動,很像 「永動機」。

    我們可以把FILA視作安踏集團運轉的「臨界點」,安踏集團的未來增長,就藏在飛輪效應裏。

    這幾年,安踏在買買買的路上停不下來,先是跟迪桑特(DESCENTE)、可隆(KOLON)建立合資公司,隨後拿下芬蘭體育巨頭亞瑪芬集團,將有着「户外愛馬仕」之稱的頂級户外品牌始祖鳥(ARCTERYX)、深耕于越野跑及滑雪領域的户外運動品牌薩洛蒙(Salomon)等優質户外運動品牌納入旗下。

    當年整合並優化FILA發展的經驗技巧和人員投入,如今都可以輕鬆的複製到新的併購品牌上。不用花很大的力氣,整台龐大的商業機器就快速轉了起來。

    我們看到,安踏面向未來的第三增長曲線正強勢崛起,迪桑特和可隆這兩個品牌2021年營收已超30億元,連續兩年保持了50%以上的高增長。全年收入已超過361度2021上半年收入,展現出良好的高速上升勢頭。

    一般小眾品牌在10億-100億元區間內,會處於快速生長期。有了在FILA被驗證過的成功方法論,安踏的「下一個百億品牌」、「下一個FILA」,正在冉冉升起。

    值得注意的是,FILA、迪桑特和可隆都是專業領域的中高端品牌,已經建立起了成熟的消費心智。安踏以這樣的方式將各個層次的市場一網打盡,遠遠好過於強行升維原有品牌。

    安踏的價值想象力,沒有邊際。

    企業發展從來都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2021年,全球消費巨頭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

    最新發布的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就有個現象: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掉出全球富豪榜前十,排名下降8名;「養豬大王」牧原股份的秦英林、錢瑛夫婦排名也下降了2位;「醬油大王」海天味業董事長龐康的身家縮水3成,排名下滑21位……

    賣豬肉賣醬油賣水的大佬們,身家都縮水了,作為國民消費必需品,沒能走出低迷大環境的泥淖。

    奢侈品也是這樣。今年開春,LVMH、開雲集團和愛馬仕等奢侈品巨頭市值分別出現18.6%、21.3%和27%的雙位數跌幅。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安踏的市值自然也會受到大環境低迷影響,這是非常正常的。

    不過,安踏的業績卻意外走出了亮麗的逆勢增長曲線。

    安踏最新財報顯示,安踏的營收增速達到38.9%,連續8年保持高速增長。

    這個增速,遠遠超阿迪達斯和耐克:

    2021年,阿迪達斯中國市場的營收增速僅有3%;

    2021年,耐克在大中華區收入增長是24%;

    從營收規模看,安踏已經穩坐「中國運動品牌一哥」的席位,形成了百億級別的參差格局:493.3億的安踏,225.7億的李寧,100億的特步,一個安踏,相當於2.2個李寧,近5個特步。

    更具歷史性意義的是,阿迪達斯失速被安踏一舉反超,中國運動鞋服市場變天了!

    2021年阿迪達斯中國營收僅有343.4億元,在中國運動鞋服市場份額14.80%,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市場佔比,數據都顯示:阿迪達斯在中國「一夜失寵」,安踏正成為「國貨之光」。

    潮流的價值觀正在改變,國產消費領域的文化自信持續高漲,大眾需要的不再是衣服上的三道槓或者一個勾了。

    在大眾消費品領域中國品牌崛起的浪潮中,運動用品無疑是最引人矚目的賽道。

    新華社統計發現,截至2021年末,中國體育公司總市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11093.71億元,按年增長了35.32%。安踏體育、申洲國際、李寧、華利集團4家公司佔據了「千億俱樂部」。

    「安踏們」逆襲的故事,除了體育用品行業外,也發生在新能源汽車、美妝、電子等行業。在汽車領域,「蔚小理」崛起,叫板特斯拉;在零售領域,全球大型商超巨頭沃爾瑪節節敗退,錢大媽、永輝超市佔領小區……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巨頭的光環籠罩下覺醒和反擊,奪回聚光燈,贏回主場。

    現在,留給世界的最大懸念是,安踏何時能超越耐克?

    2021年,安踏的收入規模已經逼近耐克(中國),僅有3%的差距。

    如果按照2021年雙方的增速預測,今年安踏很可能會超越耐克,成為中國鞋服市場的新晉一哥。

    這是一個時代鉅變的信號。

    結語

    40多年前,以「三來一補」起步鞋服產業,是中國從農業大國邁向工業大國、從重工業向輕工業轉型的開端。

    世界工廠的妙齡女工,日夜不停地踩着縫紉機,踩出火花來,為中國賺取外匯。這些外匯繞地球一圈換回來飛機的零部件,讓中國跟上世界的步伐。

    但鞋服產業,長期被誤解被打上低端、落後、毫無科技含量的標籤。

    安踏,改寫了神話。

    從晉江小工廠到世界級品牌,從在耐克、阿迪達斯「雙巨頭」牙齒縫裏分一杯羹,到對「雙巨頭」的超二爭一,這是中國製造雪恥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當被認為「發展滯後」的產業,都開始風洞試驗研發新品時,中國的未來,不可估量。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