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車股業績後齊「開車」  長汽飆逾10% 三大重點要留意|巨子股評

    車股業績後齊「開車」 長汽飆逾10% 三大重點要留意|巨子股評

    中資汽車股「發力」,長汽去年多賺25%兼恢復派末期息,業績後今彈高逾10%,電動車新勢力股小鵬汽車及蔚來升逾5%-8%。不過,綜合多間業績顯示,上季車企的銷量及收入雖維持升勢,不過毛利率普遍受壓,「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持續。專家認為,車企暫時股價尚未轉勢,只宜短炒波幅,當中可留意小鵬汽車。

    長汽早於1月已經預告全年多賺逾26%,不過最終公布的業績,盈利增幅為25%,全年純利67.26億元,略低於早前盈喜公告。

    集團恢復派發末期息7分,加上管理層預期,芯片短缺的問題在第二季有所改善,同時維持今年銷售增至190萬輛的目標,刺激股價開市後拾級而上。

    長汽業績三大重點

    今次長汽業績可留意三大重點。首先,是售價上升惟毛利率受壓的現象。從業績數據,長汽全年平均售價(ASP)達10.6萬元,一年間上升15%。其中第四季的ASP達11.5萬,按季再升5.8%,從而推動集團收入創新高。

    的確,長汽的售價升幅比同業更佳。從同業藍籌股吉利的經營數據看,吉利汽車的整體平均ASP(包括含領克品牌在內)為8.8萬元,增長9%。可以看出,無論是汽車單價,或是售價升幅,長汽都較吉利為佳。

    長汽全年平均售價(ASP)達10.6萬元,一年間上升15%﹐惟未阻毛利率跌勢。﹙長汽網頁圖片﹚

    車價創新高 未阻毛利率跌勢

    然而,從盈利能力看,即使長汽產品加價,亦未能完全轉嫁金屬及芯片等原材料成本價格的升幅。長汽全年毛利率按年跌1.1個百分點,至16.2%;第四季情況更差,毛利率跌至15.3%。

    銷量目標上,去年,長汽銷售新車128.1萬輛,增長14.8%。長汽公司秘書徐輝指,長汽仍維持今年銷售190萬輛的目標,會透過推出多款新車增量,包括哈弗和歐拉品牌等都會推出新型號,而歐拉新車售價料達15萬元人民幣以上。2021-2025年,長城汽車預計將投入約1000億元用於研發。

    高層料芯片荒次季緩解

    第三,是令毛利率受壓的主因,也就是芯片問題。徐輝指公司今年1、2月仍受芯片短缺所影響,不過將持續加大芯片採購力度,例如向博世更大購入ESP零件;另外,又擴大更多芯片供應廠家,預料第二季度開始,新廠家開始向公司供貨,料會緩解公司芯片荒的情況。

    陳政深認為,相較環球汽車同業,傳統中資車企估值難言吸引。(資料圖片)

    陳政深:傳統車企估值不吸引

    艾德聯席董事陳政深的看法則相對審慎,指出全球芯片供應鏈遇阻問題錯綜複雜,認為市場對車企的擔憂持續,暫未能掉以輕心。除此之外,投資者亦關注長汽及吉利等傳統車企,加大新能源車的進展,現時兩間車企的新能源車,佔整體產量只得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未來即使致力加大新能源車佔比,不過涉及的產能置換問題,對產能提升會造成阻礙。

    雖然股價上,長汽及吉利等車企已經較去年高位下挫逾50%,不過從估值的角度,認為兩間車企的預測市盈率仍然高達15倍-21倍。

    陳氏認為,相較環球汽車同業如寶馬等的單位數市盈率,現時中資車企的估值並不吸引,操作上只宜炒波幅。

    小鵬預告首季交付量逾3萬輛 較上季為低

    內地造車新勢力之一的小鵬汽車今日股價亦單日急升近9%,去年全年淨虧損48.63億元人民幣(下同),與2020年虧損金額相若。不過,收入升幅強勁,按年增加2.6倍。

    交付量增長和收入升幅匹配,全年汽車交付量為9.82萬輛,按年增加2.63倍。當中,汽車銷售收入為200.42億元,增幅為261%,服務及其他錄得的收入為9.46億元,增長為218%。

    對於今季展望,小鵬預期今年首季汽車交付量介乎3.35至3.4萬輛,低於上季。(資料圖片)

    對於今季展望,小鵬預期今年首季汽車交付量介乎3.35至3.4萬輛,按年增幅為151至155%,總收入介乎72至73億元,增長144至147%。

    小鵬反彈浪 睇實120蚊

    陳政深認為,雖然小鵬及理想等新勢力車股,同樣受到芯片供應鏈阻礙等問題困擾,不過他認為小鵬上季的交付量増長表現不俗,同時管理層對於今年的交付目標相對「實際」,而非盲目進取,首季交付量只是3萬多輛,較上季的逾4萬輛為低,反映對成本效益的控制。

    股價策略上,持貨者可留意小鵬能否突破頸線阻力位,約處120元,若果持續受阻,則視作為急挫後的後抽,可先行「食糊」。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