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A股逆勢吸外資近900億元 港股六月未該絕|附恒指走勢表

    A股逆勢吸外資近900億元 港股六月未該絕|附恒指走勢表

    港股剛經過「五窮月」並不窮,全月輕微進帳420餘點。今周踏入「六絕月」,恒指目前企穩二萬九水平,處兩個半月高位,主要推動原因是內地A股發力,上證衝破3600點關口,同時人民幣走強,帶動本港中資股走高。要推斷本月後市能否再進一步,擺脫「六絕」,不妨參考一下外資大戶資金走向,看看能否踏上資金順風車。

    要知道外資大戶如何部署,可參考國際金融協會(IIF)於每月初會就全球資金流向報告,是具權威性的國際資金流向監測組織。整理過去近半年IIF的外資流入新興市場數據,會發現資金的趨勢,和港股的走勢,有相當的吻合度(詳見下表),值得作為預測後市走向的一個指標。

    一表看清新興市場外資流入量與恒指走勢關連

    外資持續流入A股 港股打破五窮月慣例

    於上月初《港股不宜過分睇淡-資金正偷步部署新興市》一文中,已經率先提出,港股雖然踏入「五窮月」,不過不應看得太淡。

    當時的看好理據,是基於外資資金,自4月開始逐漸重新流入新興市場。據IIF數據,4月份淨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資金為455億美元(約3,549億港元),是1月以來最大單月淨流入。當中,中國股市引入的資金最多,達到135億美元。環球資金再度流入新興市,後市實在不宜過分看淡。

    結果,港股於5月份跌跌碰碰之間,月內雖然一度跌穿二萬八大關,不過最終在期指結算日前明顯走高,最終全月累升400餘點,於兩個多月高位收市,打破五窮月的慣例。

    港股剛經過「五窮月」並不窮,全月輕微進帳420餘點,貢獻最大的是小米,股價全月累升近20%

    IIF:5月新興市場吸外資資金量「縮水」

    參考最新公布的IIF數據顯示,5月份淨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資金為138億美元(折合約1070億港元),明顯較上月急跌70%。IIF經濟學家Jonathan Fortun解釋指,全球通漲壓力逐步累積,影響了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場資金整體流入情況。

    固然,港股作為一個典型的資金市場,當外資流入新興市場的金額下跌,港股表現難免特別失去動力。

    國際金融協會數據顯示,5月份流入中國股市的資金量,達到113億美元(折合877億港元)

    不過,若將IIF資金流入數據細分,可以發現,外資的取態,也不是完全看淡新興市場,特別是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其實仍相對樂觀。

    數據顯示,多個新興國家的股市皆錄資金流出,反映外資對新興市場股市採取保守取態,相信是由於美國債息受到通脹預期拉高所致。

    不過,唯獨中國股市,繼續錄得外資資金流入,5月份流入中國股市的資金量,達到113億美元(折合877億港元),雖然資金流入速度有所放慢,不過仍是今年以來第二次超越100億美元水平,對比其他國家已經是一枝獨秀。

    唯獨A股仍錄近900億外資流入 料利好港股走勢

    因此,港股本月的關鍵,就是要視乎外資是否繼續看好A股,帶動港股水漲船高,六月不絕。

    再參考現時外資對A股的看法,摩根資產本周報告表示,A股自農曆年後修正以來,估值已近長期平均水準,因此也吸引外資回流加碼。目前上證A股技術面持續站穩季線並強勢上攻,5月以來以上漲逾4%並突破3,600點關卡,有望創下2013年以來最佳的5月份表現,並引領指數在中期整理後再重回上行趨勢。

    人行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後,人民幣兌美元終於逐步回落。(視覺中國)

    報告提到現時國際通脹升溫,中國官方政策目前仍持續為大宗商品的價格降溫,在人行適度提高人民幣匯率性、以抵銷價格上漲壓力的訊號下,外資在升值預期下強勁流入人民幣資產。北向通資金上週二(25日)更創下單日217億人民幣流入的歷史新高。

    此外,A股的融資餘額已連四周走升,同樣創下去年底以來最長紀錄,顯示中國股市散戶的信心明顯好轉。

    綜合可見,A股在散戶回歸以及外資資金追捧下,有機會再下一城。近期要留意的是人民幣匯率走勢。由於美元指數走弱,人民幣被動升值,上月人民幣單月升值幅度,達到1.6%,升幅是今年以來最急,並且令到人行等監管機構連環出招,杜絕匯率炒風,特別是人行上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後,人民幣兌美元終於逐步回落,最新報6.3960,回落至近6.4。可以預期的是,只要人民幣匯率保持平穩,監管機構需要再調控的壓力自然較細,對後市的走勢,反而會更為有利。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