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四大內銀跌至7厘息 撈底時機到? 專家:瞌埋眼長揸呢兩隻股

    四大內銀跌至7厘息 撈底時機到? 專家:瞌埋眼長揸呢兩隻股

    為進一步刺激實體經濟,中央再要求內銀讓利,加上市場擔憂中國債務問題,令一眾內銀已跌至多個月低位,惟四大內銀的股息率已超過7厘。目前是否撈底機會呢?

    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推出降費措施,涵蓋銀行賬戶服務、人民幣結算、電子銀行、銀行卡刷卡、支付賬戶服務等5方面,將於今年9月30日起正式實施。

    人行等機構在對近5萬家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進行調研的基礎上,提出12項降費措施。經初步測算,全部降費措施實施后預計每年為市場主體、社會公眾減少手續費支出約240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超過160億元,有助於降低資金流通成本,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中行股息達9厘 四大行之中最高

    內銀要讓利減費,令股價受壓。內銀股價節節敗退,工行(1398)跌至去年底低位,報4.41元,建行 (0939)創近五個月低,報5.46元,中行(3988)報2.74元,創三個月低,農行(1288)報2.65元。

    不過,內銀一向為收息人士所喜愛,目前四大內銀經已跌至7厘以上的水平,其中,中行最為高息,據彭博綜合預測,今、明年股息率達9.1厘及9.6厘,農行股息率料為近9厘和9.5厘,工行則料為7.7厘和8.1厘,建行亦為7.6厘及8.1厘。

    目前四大內銀經已跌至7厘以上的水平,其中,中行最為高息,達9厘水平。(資料來源:彭博)

    羅尚沛:債務問題+增長一般累股價 內銀只勝在高息

    中國銀河國際證券業務發展董事羅尚沛接受訪問時表示,內銀現時逾7厘息實屬吸引,長線投資可取,但卻不適合短炒博反彈之選。「市場擔心中國債務違約問題,有傳阿里傳競購國企競購紫光股份,涉資料近600億元,就知道中國債務問題嚴重,目前又未知如華融、恒大等債務爆雷規模有多大,內銀股價因而受壓。」

    他指,內銀每年增長一般,都是單位數字,只得股息率為之吸引。他看好招行(3968)和建行,招行增長最佳,建行業務穩健,「買貨都是長線投資為主,7厘股息隨時可買,現時買又得,等跌多一點後再買又得,瞌埋眼長揸5至6年收息便可。」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透露,阿里巴巴正考慮併購紫光所持有的深圳上市公司紫光股份(深圳:000938)的46.45%股權,售價最多料達77億美元(約598億港元)。

    羅尚沛認為內銀只勝在高息,當中招行和建行較為可取。(張浩維攝)

    降準效力低 難提振內銀

    人行上周五公布將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共1萬億元資金,金融機構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為8.9%,但部分資金將用作歸還到期的MLF,還有一部分資金被金融機構用於7月中下旬稅期高峰帶來的流動性缺口。瑞信指,降準料有助降低130億元人民幣開支。

    中金預計是次降準的靜態影響是提升上市的內銀今年淨息差預測0.2個基點,提升淨利潤預測0.2%,而從動態來看,則需考慮後續的信貸供需關係及新發放貸款定價的走勢。

    人行上周五公布將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共1萬億元資金。(視覺中國)

    去年減費讓利升四成 不良貸款續升

    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早前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2020年,銀行業減費讓利3,568億元,較2019年增加40%,與引導金融機構降低貸款實際利率、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相配合,完成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銀保監會統計信息與風險監測部副主任劉忠瑞警告,未來不良貸款仍然面臨上升壓力,不良貸款可能將進一步增加。 他指,去年銀行業處置不良資產額度達3.02萬億元,是歷史上最多的一年。今年首季處置不良資產亦超過去年同期,預計上半年亦會高於去年。

    范一飛表示,去年銀行業減費讓利較2019年增加40%,而劉忠瑞警告未來不良貸款仍然面臨上升壓力。(路透社)

    另外,與此同時,6月25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聯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出了《關於降低自動取款機(ATM)跨行取現手續費的倡議書》,共同呼籲支付行業主體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支付手續費,包括降低銀行賬戶開戶手續費、降低人民幣結算服務手續費、降低電子銀行服務收費、降低支付賬戶服務費等。

    此次調整,同城ATM跨行取現手續費標准下調至每筆不超過3.5元﹔取消異地跨行取現手續費按取款金額一定比例收取的變動費用,固定費用與同城業務標準一致。《倡議書》實施後,ATM跨行取現手續費顯著降低,同城業務降幅10%以上,大額異地業務降幅達80%以上。據初步測算,預計降費讓利規模約為每年40億元。

    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1398.HK)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0939.HK)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3988.HK)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1288.HK)招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03968.HK)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