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2021回顧|內地嚴監管元年 港股表現大落後 儲局白鴿變獵鷹

    2021回顧|內地嚴監管元年 港股表現大落後 儲局白鴿變獵鷹

    2021年,環球資本市場較往年更動盪,既與疫情下多國政府不時調整防疫政策鬆緊,以及多地居民展開接種疫苗的消息,直接影響投資者對經濟復蘇程度的信心。同時年初時美國股市發生散戶挾死沽空機構,導致由韓裔對沖基金經理Bill Hwang主理的對沖基金,於3月時宣布倒閉,觸發市場人士認為金融市場出現範式轉移。

    另一方面,內地監管機構加強對多個行業的監管,其中對互聯網平台的反壟斷行動,觸發投資者對相關行業戒心,相關股價悉數在高位回落,其中阿里巴巴(9988)更於年內創下在港掛牌以來新低。加上多國深受高通脹困擾,聯儲局等央行調整寬鬆貨幣政策。相關背景讓投資者情緒變得更敏感,金融市場亦因而變得更波動。在整個2021年,投資者更難作出讓自己稱心如意的判斷。

    迎接那充滿挑戰的2022年之前,讓我們先回顧這個不凡的2021年。

    2021年,市場充斥著中國內地嚴厲的,監管,先是內地互聯網巨頭的整頓行動,其後迅間席捲教育、房地產等多個產業。(資料圖片)

    內地厲監管嚇壞市場資金

    自去年11月阿里(9988)旗下螞蟻集團上市觸礁後,為內地監管行動揭開序幕。先針對互聯網巨頭整頓行動,其後延至教育、房地產等多個產業,分析員一句「港股已死」,觸動投資者情緒。

    今年農曆年後,市場迎來年內可謂最大難關﹕強力監管。主力嚴懲「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壟斷行為的相關政策在今年2月正式生效後,阿里、騰訊(0700)及美團(3690)等互聯網巨頭輪流遭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處以罰款,且勒令整改。

    騰訊旗下網遊及手遊亦曾被官媒批評為「精神鴉片」,章文一出騰訊及相關股份急瀉。騰訊隨即推「限玩」措施,包括限制未成年用戶在線時間等,以消除中央憂慮。

    中國官媒經濟參考報刊出一篇指責電子遊戲為「精神鴉片」的文章,引發廣大爭議。(截圖自經濟參考報)

    6月30日在美上市的內地網約車平台滴滴出行(美:DIDI),僅上市5日便惹來內地網信辦審查,指其存在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問題,遭應用商店下架,並被要求要求認真整改,以保障使用者個人資訊安全。在監管壓力不斷升級下,滴滴最終在12月初宣布將於美國退市。

    踏入暑假前後,中央為了減輕中學生作業及校外培訓負擔,「雙減」政策推出嚴格限制培訓時間、範圍、學費等,更加規定「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一眾教育股急瀉,其中新東方(9901)從年內高位瀉逾九成。

    另一提早進入「寒冬」的就是內地房地產行業。當局去年收緊「三條紅線」以控制行業負債規模,多間內房「中箭」,當中內房龍頭恒大(3333),以及富力(2777)、花樣年(1777)等連環爆雷,在債務危機發酵下,內房股全軍盡墨,其中恒大股價從雙位數變單位數。去年高位為27.108元,今年內曾跌至歷來低位1.42元。

    【更多關於恒大事件 ▼ ▼ ▼】

    許家印的高山低谷:掏糞工變首富 許家印受鄧小平感召南下 打工已幫公司賺兩億!

    恒大物業交易告吹:200億售恒大物業交易告吹 中國恒大與合生創展各執一詞

    內地房地產巨頭中國恒大(3333)主席許家印,可謂今年焦點人物之一。自今年6月,公司經營不斷惡化,現金周轉出現問題,廠商付款拖延、債務違約等現象頻頻爆發,從而造成股債跌跌不休,更傳出破產、倒閉流言。

    內地接連監管,乃至習近平推動的「共同富裕」,引來投資者重大關注。無論如何,港股可謂一潭死水,科網、教育及內房板塊幾乎全年「無運行」,截至周三(29日)收市為止,俗稱「ATM」的阿里巴巴、美團及騰訊年內分別累挫52.5%、26.7%及21.1%,拖累恒生指數及科技指數年內瀉15.22%及35.06%,表現跑輸全球股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內,其中一項為上調股票印花稅稅率,8月1日起生效;由原本買賣雙方各付0.1%,加至0.13%,增幅達三成,當時股市隨即下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反駁道:「加稅只是每10萬元交易多付30元,屬可負擔水平,而股市波動屬外圍因素影響,上海、東京及首爾都有不同程度跌幅。」

    財政預算案|派5000蚊消費券+上調三成印花稅 港股贏家輸家檢閱

    長榮海運(Evergreen)超大型貨櫃輪長賜號(Ever Given)卡在蘇伊士運河,造成運河雙向交通大阻塞。(MarineTraffic.com)

    蘇伊士運河阻塞事件 供應鏈中斷

    3月23日出現史上以來最觸目的運河堵塞事件,令部份的供應鏈瞬間斷裂。受強風影響,400公尺長的長榮海運貨櫃船「長賜號」在埃及蘇伊士運河擱淺。由於河道狹窄其他船隻無法繞行,造成逾300艘船隻排隊等候。「長賜號」最終6日後成功脫困,蘇伊士運河不久後亦重新恢復雙向航運。

    「長賜號」擱淺惹來全球關注,皆因蘇伊士運河並非普通水道,它是連接亞洲工廠和歐洲富裕客商的重要管道,亦是石油運輸的主要通道。該事件對隨後在半導體、電子產品、食品、日用品等供應鏈上造成巨大影響,面對缺櫃、缺艙位、缺工人、缺運輸等問題,航運價格及波羅的海指數一度急升至逾10年高位,不過同時帶挈航運股穩步上揚,其中東方海外(0316)今年迄今漲幅約4.7倍。

    浙江省義烏市是中國電商直播第一重鎮,但9月下旬迄今仍遭限電,有業者表示因直播間沒電大受衝擊。圖為去年雙11購物節前夕,義烏一名主播在路邊直播帶貨。(中新社)

    中國減碳轉型突出限電措施

    隨著新冠疫情後內地民生用電創歷史新高,疊加中國減碳轉型政策、煤礦價格飆漲等問題誘發了大規模限電事件。7月初始內地電力缺口問題逐漸浮現,8月底嚴峻的20省市開始出現停電限電。自9月24日多個省份更出現大規模限電狀況,引發一連串的突發事故如交通堵塞、排風系統停運致煤氣中毒、工廠停產等問題。踏入10月後,隨著相關政策落實,內地停電限電情況明顯減少及改善。

    然而,在股市上惹來投資者明青睞,不太起眼的內地電力股卻迎來一浪高於一浪的升幅,其中潤電(0836)升幅驚人,今年迄今升幅達約2.7倍。

    散戶大軍挾死沽空機構

    反觀美股市場,年內亦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大事!打響頭炮的莫過於美股今年初上演一場散戶大軍挾爆大戶淡倉事件,當中AMC、GME等迷因股股價出現大幅波動,更觸動監管機構神經,因而出手進行審查相關事宜,期間更有多間券商實施限制GME、AMC等股票的期權交易。

    及後市場更暴出韓籍對沖基金經理Bill Hwang旗下基金Archegos亦被爆倉申請破產,拖累一眾中概股急瀉,連帶多間金融機構瑞信、野村、大摩、瑞銀、三菱日聯銀行,及瑞穗銀行蒙受損失,估計涉及金額高達100億美元。最後Archegos更走上破產之路。

    美國長期「放水」 美股三大指數齊破頂

    美股指數可謂節節上升,實與美國大量「放水」有關。聯儲局於去年3月再次實施量化寬鬆措施,每月買入1,200億美元債券,兼且將息率降至處於0至0.25厘。巨量資金湧入股市及債市,推動美股出現新一輪升浪,其中道指在今年曾突破36500點,納指則曾高見16200點。

    央行放水除推高股市外,亦刺激物價上揚,其中布蘭特期油一度重上每桶80美元。其他大宗商品如銅﹑鐵﹑甚至小麥等,一概升至多年高位,多國消費者物價及生產者物價亦攀升至數十年來新高,其中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高見6.8%,為1982年高位;當月PPI更高見9.6%,為有紀錄以來新高。物價高企促使聯儲局等多個央行宣布調整超寬鬆貨幣政策。

    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出席近月美國國會聽證會時稱,通脹上升風險增加,是時候撤銷通脹只屬「暫時」的字眼,又指適宜考慮提早數個月結束「收水」減買債的行動。(資料圖片)

    聯儲局「收水」 市場料明年加息三次

    聯儲局等央行自去年3月疫情推出超寬鬆貨幣政策後,環球金融及商品市場先後飆升,結果引發美國及英國等多國物業升至多年來高位。市場人士對發生超級通脹,甚至滯脹的憂慮日增,並促請聯儲局等主要央行及早採取行動,將發生超級通脹的苗頭遏止。

    聯儲局原先對美國通脹採取較輕描淡寫態度,主席鮑威爾多次指出當地發生高通脹情況只屬「暫時性」,又認為物價持續攀升與供應鏈出現樽頸有關。可是至今年11月於聯儲局議息會議後,鮑威爾立場有明顯轉變。先宣布從12月起開始縮減每月買債規模至1,050億美元,繼而在12月初出席國會聽證會時,不再提及通脹屬「暫時性」,似為加快收水步伐舖路。終在12月議息會議後提出將每月縮減買債規模倍增至300億美元,而整個買債行動將在明年3月結束。

    聯儲局除了開展縮減買債規模外,內部更認為當局在明年加息三次,預測加息步伐較以提速。聯儲局尚未加息之際,英倫銀行已宣布加息0.15厘至0.25厘,為G7國家中首個加息的央行。其他已發展國家央行,亦調整現行寬鬆貨幣措施。當中加拿大央行有可能在明年4月加息,澳洲央行會在明年2月停止買債。

    滙控:圖為2003年12月11日,香港一間滙豐銀行分行門外的標誌。(Getty)

    滙豐等大行重啟派息

    滙豐(0005)等英資銀行股去年受制於當地監管而暫停派息,隨著當地容許資本充足達標的銀行派息,巴克萊(Barclays)公布全年業績時宣布重新向股東派息,並啟動7億英鎊回購計劃。隨後滙豐亦宣佈派發末期息每股0.15美元,同時提出新的股息政策,包括將不再設有以股代息。其後今年8月公布中期業績時,宣布派中期息0.07美元。至今年10月公布第三季業績時,該行更宣布重啟回購計劃,涉及20億美元。

    另一大行渣打(2888)亦宣布恢復派息。在今年2月公布派發0.09美元股息,在今年8月時則派發中期息0.03美元。

    嚴監管下港IPO集資額全球排名退步

    IPO方面,港股今年踏入退步行列。據畢馬威截至今年12月5日的數據推算,今年香港IPO募集資金約393億美元,較2020年約512億美元預算銳減超過23%,世界排名由去年的第三降至今年的第四。

    除了集資金額銳減外,在港IPO的數量亦隨之減少。去年香港共144隻新股集資上市,而截至今年12月10日實際僅88隻已上市,可見數目大幅下降。專注分析新股的《01財經》專欄作家聶Sir分析認為,中概股來港上市步伐變數多,關鍵在於內地監管機構的取態,惟盼內地行業整頓的陰霾漸消散,港股投資氣氛才可望回暖,有利香港IPO發展。

    【更多其他回顧 ▼ ▼ ▼】

    2021樓市回顧|舖王鄧成波離世 內房連環賣資產 柏傲莊拆卸重建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