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最強淡倉又來?2800億晶片龍頭遭「國家隊」減持 這一內因是關鍵

    最強淡倉又來?2800億晶片龍頭遭「國家隊」減持 這一內因是關鍵

    國家大基金減持、套現的腳步似乎愈發着急。

    這一次大基金減持的對象是市值超2800億的晶片龍頭——中芯國際。4月15日晚間,據港交所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大基金」)在4月9日、12日合計減持1億股中芯國際港股,持股比例由9.62%降至8.93%。

    在此之前,大基金已連續減持了晶方科技、兆易創新,此外安集科技、北斗星通、長川科技、太極實業、長電科技都已經在大基金的減持計劃之中。

    昔日中國晶片行業最大的金主,如今卻成了主要的「淡倉」力量之一,這背後或許與國家大基金的投資節奏相關。據悉,2019至2024年是國家大基金一期的投資回收期,因此大基金對晶片股的減持、退出動作大概率仍將繼續。

    目前大基金仍持有中芯國際、安集科技、兆易創新、晶方科技、長電科技、三安光電、長川科技、北方華創、通富微電、納思達、太極實業、匯頂科技、國科微、景嘉微、芯朋微、華潤微、瑞芯微、滬硅產業、賽微電子、雅克科技、芯原股份、北斗星通、萬業企業等23家A股公司。

    2800億晶片巨頭被大基金減持

    該來的,總會來的。但令市場略感驚訝的是,這一次大基金拋售目標竟是中芯國際。

    4月15日晚間,港交所披露了2筆減持數據,引發市場關注。

    4月9日,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減持中芯國際H股,減持均價為26.15港元,涉及4500萬股,持股比例由10.19%降至9.62%;

    4月12日,大基金再度出手,減持中芯國際H股5500萬股,減持均價為25.56港元,持股比例由9.62%降至8.93%。

    以此減持均價與數量計算,大基金的兩次減持累計套現金額達25.83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基金的拋售之下,4月9日,4月12日,中芯國際股價明顯承壓,連續2個交易日以綠盤報收,其中4月12日跌幅更是接近4%。

    截至4月15日收盤,中芯國際的總市值約為2869.7億港元,其中A股市值為1316.8億港元,港股市值1552.9億港元。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內地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晶片製造廠商,在美國的干擾下,一度被稱為「全村的希望」。那麼,大基金為何此時突然大手筆減持呢?

    首先來看業績層面,2021年3月31日,中芯國際披露了2020年年報。根據業績報告來看,中芯國際2020年營收269.7億,按年增幅為25.4%;歸屬於公司的淨利潤達到46.9億元,按年增長達到204.9%,毛利率由上年的20.6%增加至23.6%。

    這是一份令市場滿意的成績單,次日中芯國際H股股價大漲近5%。由此來看,大基金減持的原因並非是因為中芯國際的經營層面發生了改變。其實,2021年中芯國際的經營環境相比2020年會好上許多。

    目前晶片行業正處於非常緊張的狀態:產能緊缺、價格上漲成為了全球晶片行業的「主旋律」。與此同時,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仍在繼續,兩者疊加之下,中國半導體全產業鏈產能緊俏。

    4月15日,台積電CEO魏哲家在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公司客户正在遭遇橫跨整個行業的產能短缺問題,全球晶片短缺的問題或將至少持續至今年年底,甚至是2022年。

    中國銀河證券認為,目前,全球面臨半導體緊缺,國內因疫情控制較好供應鏈恢復方面具有優勢,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向上,2021年半導體行業在科技創新升級與國產替代雙重邏輯下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如此看來,國家大基金減持中芯國際或許是出於自身資金安排與投資周期的考量。

    大基金減持的真正原因

    其實,大基金減持晶片股並非資本市場的新鮮事,在過去的一年中,大基金一期已分別完成了對晶方科技1%、兆易創新2%的減持。

    進入2021年,大基金減持、套現的腳步似乎愈發着急。1月23日,一口氣披露了對晶方科技、兆易創新、安集科技的減持計劃,減持比例均不超過2%,其中兆易創新、晶方科技已被減持了部分股票;4月7日,再度宣佈對北斗星的1015.46萬股減持計劃;4月13日,大基金的減持名單上再添一員:長川科技,同樣是減持2%。

    如此看來,大基金的減持並非針對某家晶片企業,而是有系統性地全面減持、回籠資金。

    這背後或許與國家大基金的投資節奏相關。據悉,大基金一期投資晶片行業已超過5年,按照此前的投資計劃,2019至2024年是國家大基金一期的投資回收期,因此大基金對晶片股的減持、退出動作大概率仍將繼續。

    目前大基金仍持有中芯國際、安集科技、兆易創新、晶方科技、長電科技、三安光電、長川科技、北方華創、通富微電、納思達、太極實業、匯頂科技、國科微、景嘉微、芯朋微、華潤微、瑞芯微、滬硅產業、賽微電子、雅克科技、芯原股份、北斗星通、萬業企業等23家A股公司。

    有業內人士曾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國家大基金一期成立以來通過投資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獲利豐厚,大基金二期成立以來,一期也在有序退出優化投資結構,對晶片企業的經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

    中信證券電子組首席分析師徐濤此前曾表示,在大基金一期進入回收期的同時,二期將接替進行投資,但不會採用二期直接承接一期的形式。集成電路各領域龍頭企業仍然會成為二期重點投資對象,製造環節佔比仍然最大。

    大基金二期已斥資221億,重倉下注中芯國際

    大基金一期減持、退出,但大基金二期對中國晶片行業的投資卻在加碼,中芯國際更是成為大基金二期的重點投資標的。

    2020年5月,國家大基金二期與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分別向中芯國際的附屬公司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7.5億美元。按當時的匯率計算,注資分別摺合人民幣106億元、53億元;

    2020年7月,中芯國際赴科創板上市,大基金二期斥資35億元參與了其戰略配售,獲配1.27億股,持股佔比為1.65%;

    2020年12月,大基金二期再度入局中芯國際的北京新項目—中芯京城集成電路製造(北京)有限公司,生產12英寸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總投資76億美元,其中中芯國際出資佔比51%,大基金二期出資12.245億美元,投資佔比為24.49%。

    僅這3筆投資總金額便高達221.2億元,高於近年來大基金一期減持套現的總金額。目前大基金二期共投資了9家企業,其中中芯國際、中芯南方、中芯京城便佔據了3席,可見大基金二期對中芯國際的重視與支持。

    據資料顯示,大基金二期的註冊資本高達2041.5億元,共有27位股東,包括財政部、國開金融、中國煙草等國家機關部門以及國家級資金,還有地方政府背景資金、央企資金、民企資金等,將承接一期的職責繼續投資中國半導體產業。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