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騰訊加大投資棄盈利 3年前也有慘痛經歷?!│企業熱評

    騰訊加大投資棄盈利 3年前也有慘痛經歷?!│企業熱評

    騰訊績後跌近3.4%,報588.5元,市場焦點著重於騰訊加大投資的領域、方向,以及投資回報,不過公司未能說服加大投資對財報的正面影響,甚至公司明言短期內看不到成效。

    有鑑於阿里巴巴(9988)早前宣布新財年將所有新增利潤投入戰略領域,即暗示盈利可能「零增長」。市場轉而看重騰訊的投資方向,盼在騰訊身上看見「一線生機」。無獨有偶,騰訊同樣表示將主動加大投入,把今年的部分利潤增量投資於新的機會,包括企業服務、遊戲及短視頻內容,公司相信此舉長遠而言可帶來豐厚回報。

    雖然估計騰訊今年不至於如阿里巴巴一樣「零增長」,但公司預計未來所投資的項目回報卻令市場跌眼鏡。當問及公司如何看待投資回報時,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短期內在回報及財報上看不到明顯收益和成效,甚至對盈利有些影響,但相信持續投資,未來可取得很好回報。

    同時,騰訊又無具體的投資指標如投資回報率(ROI)。這就對投資者的預期造成落差,一來這意味投資回報難在短期實現,投資者又難以「摸底」去了解公司的投資目標,二是如果公司作長期投資即意味今年投資出去的錢在長時間或至少3年後也未必收得返。

    今年首季,騰訊其他收益淨額為195億元,反映投資公司估值增加而產生的公允價值淨收益以及視同處置及處置若干投資公司的收益淨額,惟部分投資公司因為投入於社區團購業務等新項目,而帶來更大的聯營公司虧損。即使新項目或帶來虧損,但仍可見投資項目可增潤公司盈利。

    3年前騰訊大重組 今年大投資 短線受挫但長線不淡

    回顧2018年,當年為騰訊難捱的一年。當時手遊業務又被中央大力監管,又受中美貿易戰大環境影響。騰訊提出大規模重組架構,又從之前的聚焦消費互聯網變成「深耕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

    當時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就表示,往後的20年將展望產業互聯網,並推出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及平台與內容事業群兩大新事業群,在金融、工業、雲端服務、醫療、社交網絡等不同領域布局。結果,公司的雲服務及金融科技業務快速發展,可見公司執行能力強。

    三年後的今天,雖然又面臨「反壟斷法」及整改等監管風險,但管理層明言,公司正加大在企業服務、遊戲及短視頻等領域的投資,並在新冠疫情之下,企業加快轉型至雲端工作,業務和盈利短線即使受挫,但長線也不需看得太淡。

    騰訊首季業績遜預期,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Non-IFRS)按年增長22%,至331.2億元(人民幣‧下同)。公司收入按年增長25%,至1,353億元。

    管理層在昨晚投資者會議之中表示,就企業服務方面,公司將會進一步投資在人才及基礎設施等領域,並加強效率辦公SaaS產品。另外,公司正在增加對遊戲開發的投資,尤其專注於能夠吸引全球用戶的大型及高工業化水準遊戲,並開發更多不同目標受眾的新遊戲類型,建立其IP遊戲和創新玩法,以及投資於先進技術以提供下一代遊戲體驗,例如雲遊戲,甚至投資有潛力的遊戲工作室。

    至於網絡廣告成本增幅快於收入,令市場擔心業務毛利下降。公司表示看重廣告市場,因其發展空間巨大,而需求亦在上升,正努力提升廣告價值。「短視頻呈爆發式增長,其eCPM(有效千次展示可以獲得的廣告收入)效果顯著,1分鐘的短片插入5至10秒的廣告較長視頻所落的廣告效益更大,因此更受廣告主歡迎。」公司首季網絡廣告業務收入按年增長23%至218億元,收入成本卻按年增長33%至120億元。

    摩通:投資料拖慢盈利 成本結構性轉變

    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首季收入增長加速,按年升47%至390億元。劉熾平認為,監管部門尤其注重借貸業務,以防範消費者過度借貸,騰訊過往已非常注重合規及風險控制,在非支付業務上亦很節制,相信公司能好好應對,符合監管標準。

    摩通表示,加大投資後料經調整盈利增長放緩至12%,投資或導致成本結構性轉變,但估計公司於2022年純利增長可回至升23%,重申對騰訊「增持」評級,下調對其目標價由800元降至750元。

    雖然騰訊過去的往績甚佳,但今次的大舉投資方案既有機會損害短期盈利,又只有投資方向,並未有明確道出投資項目和指標,這就對投資者的預期造成落差。不過,公司執行能力強,業務和盈利短線即使受挫,但長線也不需看得太淡。然而,在科技板塊低迷下,資金先後從阿里巴巴和騰訊流出後,投資者可思考及觀察哪個板塊又夠大又可有穩健增長,從而推測資金流入的路向。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00700.HK)

    延伸閱讀: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