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拜登基建縮水 高科技頭重腳輕 野心未燃先滅|巨子點評

    拜登基建縮水 高科技頭重腳輕 野心未燃先滅|巨子點評

    拜登在美國工業重鎮匹茲堡宣佈2.3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僅僅過去兩個月。這份計劃用於修復美國的公路、鐵路和橋樑等「實體」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計劃,本勾畫美國「基建野心」: 不僅修路,還力推晶片、高科技。這也是被認為是美國自二戰以來最大一次創造就業的計劃,「會讓美國在全球具有更大的競爭力」。然而,5月21日白宮對參議院共和黨人此前提案做出的第一次妥協:公佈新提議,將基建和就業方案的規模壓縮至1.7萬億美元。這相當於規模較原計劃的2.3萬億美元減少約四分之一。

    白宮稱,新提議計劃在十年內投入1.7萬億美元。為達到新提議規模,白宮將減少在鄉村寬帶以及公路和橋樑方面的原計劃投入,其中鄉村寬帶的投入從1000億美元降至650億美元,路橋和重大基建項目的投入從1590億美元降至1200億美元。同時,白宮將剔除原方案中對研發、小企業和供應鏈改善方面的撥款,也就是美國就業計劃中的部分內容,將那些款項納入一個正在國會討論的單獨議案中。

    白宮新聞秘書Psaki將新提議稱為「謀求共同點的藝術」。她説,新提議的資金數據將更符合共和黨參議員們的要求。然而,共和黨人似乎並不滿意。從公開信息看,白宮和參議院共和黨人之間的分歧一直是「在對礎設施的定義、提議支出的規模以及怎樣使用這些資金上」。

    但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核心是什麼呢?是美國的基礎設施到底「有多破舊」,最根本的問題卻一直都不是討論的重點。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Engineers)早前公佈的報告將美國的基礎設施評級為C-,這卻是自1988年以來,美國基礎設施評級所獲得的最高分了。報告還顯示,在被評級的17個類別中,對11個類別(航空、大壩、堤岸、公共公園、道路、學校和廢水處理)的基礎設施評級處於D級的水平。獲得評分最高的為被評為B級的美國鐵路系統,評分最低的是被評為D-的公路運輸系統。這些顯然不是政客們關注的重點。

    另一個視角。86票贊成,11票反對,歷經一年,《無盡前沿法案》終於在參議院投票通過,進入到下一階段討論。當然,法案距離最終通過還遙遙無期。如果法案最終獲得通過,美國會拿出約1000億美元,投入到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以及半導體等關鍵科技研究領域。

    《無盡前沿法案》也經過多個版本,先後都引發了巨大爭議。而參議員們吵得最兇的,也是資金如何分配。比如,華盛頓州參議員瑪麗亞·坎特威爾要求法案里加入幫助波音公司的條款,而波音公司的生產基地,正是在華盛頓州;密歇根州民主黨參議員加里·彼得斯要求拿出20億,緩解汽車廠關閉的問題,「汽車城」底特律,正是密歇根州最大的城市。

    法案要想實施,首先要通過參眾議院的批准,然而每個人都想在法案裏填上一筆,確保自己能分到一杯羹,在這個過程中,但凡出現修改,就必須再次重複流程。《無盡前沿法案》原定商議討論的時間是4月28日,但參議員們提出了多達230項修正案,隨後,針對法案的討論就被延遲到5月10日之後進行。事實上,就在第二天,眾議院對撥款的不同意見,再度開啓了為期一至兩個星期的辯論。

    政治訴求的企圖,在爭吵與辯論的過程中,被不斷拉扯。對於兩黨來説,最大的共識就是不斷放大一個「靶子」的威脅,那就是中國。放大威脅,販賣情緒,成了美國政府各項議案的老套路。連保持科技領先的意圖最終沒能逃過被政治綁架的圈套。但遏制中國,真的就能緩解美國的焦慮嗎?

    但其實《無盡前沿法案》的真正問題有兩個:

    其一,《無盡前沿法案》的第303條——禁止聯邦科學機構的所有成員加入外國政府人才招聘項目。要知道,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把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納入到美國的科研體系中來,是美國最近幾十年保持全球科技競爭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切斷這種聯繫,對於美國而言,無疑是「自斷臂膀」。但實際上,相關行動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展。當年,美國司法部發起「中國行動計劃」,對華人科學家羣體進行大規模清查。

    針對這一點,美國科學界也有共識。美國科學促進會就曾表態,美國的國際夥伴和合作關係是美國長期以來領先世界的一個寶貴資源。在基礎科學領域,美國科學界與中國科學界合作密切。近年來,美國國際合作論文比例從25%左右上升到近40%,而最大的合作方,正是中國。當下的美國,想盡一切辦法圍堵中國和其他國家,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是扼殺了美國自己的創新力。

    其二,法案明確提出要投資約1000億——這是美國曆史上對科技領域的最大一筆投資。但其實1000億,只約佔美國2020年的GDP總量的0.5%。這筆錢還要在5年內被分攤到10個前沿科技領域,每個領域實際拿到的數額,可能很小。

    但更為重要的是,目前這個法案只是給科研鋪了一層泡沫,用粗糙的計劃包裝了一個不具體的方案。這次立法中,只是在處理資金分配的問題,至於資金分配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後,是否能提高相關行業的競爭力,這個問題依然存疑。

    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下降帶來的,是製造業外流和產業鏈聚集度的下降,這使得基建、物流的成本上升,兩個問題疊加,造成製造業成本進一步高企,削弱其競爭力,繼而引發製造業產業鏈的持續外流。在這次預想的投資計劃中,也拿出100億美元,專門授權美國商務部用於確保美國供應鏈安全,剩下的24億美元,專門用於投資美國製造業,以加強其創新性和競爭力,並增強和擴展美國製造業網絡。只不過,美國的製造業外流導致的惡性閉環已經持續了整整40年,靠24億美元就想解決頑疾,有點不切實際。

    作為鏈條末端的製造業如果持續走弱,對於「前沿」的投入再多,最後得到的也不過是一個頭重腳輕的「畸形兒」。多次強調過,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問題,這恐怕已是積重難返。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