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中國PMI新鮮出爐!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這幾類企業或受影響

    中國PMI新鮮出爐!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這幾類企業或受影響

    最新出爐的5月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保持在51%以上水平,且非製造業PMI繼續回升至年內次高位,表明經濟仍保持平穩恢復態勢。

    不過,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創近年新高,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帶來的影響進一步凸顯。調查顯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業比重升至64.8%,創歷史新高。

    製造業及非製造業PMI均較高位運行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今日發佈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1.0%,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這是該指數連續3個月保持在51%以上水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羣表示,5月份PMI指數繼續下降,但降幅明顯收窄,繼續保持在榮枯線以上,表明經濟仍保持平穩恢復態勢。

    與此同時,5月份,非製造業PMI按月回升0.3個百分點至55.2%,新訂單指數按月回升0.7個百分點至52.2%,市場供需增速在上月平穩恢復的基礎上有所加快。

    「非製造業的穩中向好反映出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恢復的大趨勢沒有改變,特別是需求增速回升反映出中國經濟持續恢復的基礎動力依然較強。」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武威説。

    建築業PMI大幅回升是主要因素。5月份,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為60.1%,高於上月2.7個百分點,建築業生產活動有所加快。在武威看來,這表明投資相關建築活動增速在經過上月短暫放緩後再次有所加快,投資繼續穩定發力的基礎依然較好。

    這些行業景氣度高

    從行業來看,高技術製造業以及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表現亮眼。

    數據顯示,5月份,高技術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上升,本月為55.2%,位於較高景氣區間,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高技術製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升至高位景氣區間,為61.5%;同時,從業人員指數連續三個月保持在51.0%以上的擴張區間,表明高技術製造業企業用工持續增加,對未來市場發展信心充足。

    此外,在「五一」假期帶動下,服務業消費市場持續升温,與長距離出行相關的鐵路運輸、航空運輸、住宿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兩個月高於65.0%,行業近期保持較高活躍度;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的零售、餐飲、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均高於上月,且位於58.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消費市場呈現積極恢復勢頭。

    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影響顯現

    PMI中諸多指標顯示,價格指數已升至近年高點,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的影響顯現。

    從數據來看,5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和出廠價格指數分別為72.8%和60.6%,高於上月5.9和3.3個百分點。從行業情況看,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等上游行業兩個價格指數均高於73.0%,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出廠價格指數連續三個月高於80.0%。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文韜表示,企業對原材料價格上升感受強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業比重較上月上升3個百分點至64.8%,創歷史新高。

    「產業鏈上游的基礎原材料行業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並向中下游傳遞。基礎原材料行業購進價格指數高於出廠價格指數8個百分點左右,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消費品行業的購進價格指數較出廠價格指數均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表明行業成本壓力普遍較快上升,利潤空間壓縮。」文韜説。

    成本壓力的傳導在非製造業PMI亦有體現。其中,投入品價格指數較上月上升2.8個百分點至57.7%,創出年內新高,表明上游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的壓力開始向下遊行業傳導。企業調查顯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業比重升至22%,同樣創出年內新高。

    專家預計政策將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

    原材料價格上漲對小企業的衝擊更大。最新數據顯示,5月小型企業PMI下降2個百分點至48.8%,在連續2個月擴張之後再次回到萎縮區間。

    張立羣認為,小型企業PMI指數明顯低於大中型企業,且處於榮枯線以下的情況,反映經濟恢復的全面性、整體性仍然不夠。要進一步抓好擴大內需的各項工作,着力增強宏觀經濟政策逆周期調節的關鍵作用,加快夯實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後成表示,小型企業經營面臨一定困難,預計後期政策將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中短期內央行上調政策利率的概率較低。

    文韜分析稱,當前經濟雖然繼續穩定,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或延續到三季度。目前有關部門已採取措施以穩定大宗商品價格,炒作因素有所弱化。在此基礎上,建議繼續加強供應鏈管理,完善供應鏈服務,穩定大宗商品供給,疏導供應鏈價格傳遞,促進產銷銜接。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