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加稅,美股下半年最大的風險

    加稅,美股下半年最大的風險

    6月5日的G7財長會議通告支持徵收15%全球最低稅率的提議,但我們判斷,此提議若無法在OECD或G20的框架下推出,預計對跨國企業稅負的影響有限。但拜登國內加稅提案如落地,預計將是美股下半年最大的風險:1)企業所得稅的上調將直接衝擊美股盈利,而當前有效稅率較低、海外收入佔比高的科技和醫藥行業受衝擊預計最大;2)資本利得稅若上調至39.6%,料將引發投資者拋售,今年2月以來「散户加槓桿」入市的趨勢或逆轉;3)二戰以來,美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以及資本利得稅共同上調的現象。因此,美國單邊上調稅率的行為如果落地,或導致中長期國內資金流出。

    G7宣佈支持15%的全球最低稅率。

    2021年6月5日,7國集團財長會議後的通告顯示支持對跨國企業徵收最低15%的企業所得稅。但由於目前7國集團的企業所得稅率都高於15%(日本最高:31%,英國最低:19%),若無法在OECD或G20的框架下推出,預計對跨國企業稅負的影響有限。而考慮到此前美國4月曾建議21%的稅率,未來在更大國家/地區範圍達成協議將面臨較大的阻力,特別是在愛爾蘭仍執行12.5%的企業所得稅率的背景下。

    但拜登國內加稅提案如落地,將是美股下半年最大的風險。

    在提出合計逾4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的同時,拜登也意圖大幅上調各項稅率來彌補財政支出的缺口。財政支出雖利於創造就業、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研發動力,但短期來看,企業所得稅的提升將直接衝擊美股的稅後利潤,而資本利得稅的上調預計會導致投資者在起始有效日前進行拋售以規避更高的稅負。此外,個稅上調對美國消費影響雖然有限,但Tax Foundation測算拜登的各項加稅將合計導致美國的長期GDP萎縮1.62%。

    企業所得稅:預計海外收入佔比較大的公司受衝擊最大。

    從美國國內稅率上調方面來看,參考2018年以及2019年標普500各行業的有效稅率,若15%的最低賬面利潤稅落地,直接受影響的行業包括醫療保健,公用事業以及房地產,這三大行業2018-19年合計有效稅率分別為12.8%、10.6%和3.0%。而信息技術行業2019年的有效稅率僅14.0%,因此也會受到15%的最低稅率影響。從GILTI稅率上調角度,參考各行業2020年海外業務營收佔比,其中信息技術、原材料、能源等板塊海外業務比重最高,分別達到59.8%、49.8%和40.0%,因此預計其受到稅率上調的衝擊也最大。

    資本利得稅:或導致股市拋售,但起始有效日是關鍵。

    拜登提議對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納稅人的資本利得稅率將從20%提升至39.6%。考慮到疫情爆發後美股顯著的漲幅,投資者或選擇在法案落地前獲利了結。另外,從合法避稅的角度,在賣出漲幅較大的資產同時,投資者或也選擇同時賣出有明顯浮虧的資產,以減少資本利得的基數。時間點上看,假設法案通過日是在新的成本計算有效日之前,則投資者有充分動力在此期間進行拋售而規避未來更高的稅負。若有效日回溯至法案通過當天或之前的日期,則短期衝擊或相對較小,但仍需警惕投資者因擔憂未來的資本利得而賣出行為所導致的美股下跌。

    若三大稅率同時上調,或導致美國市場資本中長期持續流出。

    雖然計劃的個稅上調只涉及個人或家庭年收入超過40萬美元的納稅人單位(粗略估算佔比2%左右),因此對美國國內消費或不會有明顯衝擊,但二戰以來,美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以及資本利得稅共同上調的現象。即便不考慮資本利得稅上調後可能導致美國投資者更傾向去配置估值更低+成長性更高的海外市場,假設美國企業所得稅率上調至28%,這將顯著高於當前OECD(23.0%)甚至G20(25.0%)國家的均值。如果海外國家無動力上調各自的法定企業所得稅率,美國單邊上調稅率的行為或導致中長期其國內資金流出、甚至企業部門也延續將實體經營轉移去海外稅率更低的地區。因此,我們認為美國三大稅率的上調或將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中長期最大的風險。

    3季度或為美股集中爆發點。

    雖然對今年標普500盈利增速的一致預期已從4月中旬的27%上調至當前的34%,但其動態估值仍處於22倍左右的高位。在無新的催化因素下,美股大市進一步上行的空間有限,相反,各類風險卻在逐步加劇。若美聯儲於8月底明確釋放削減購債的信號,且民主黨於9月底前如期通過加稅法案,則3季度下旬或是美股風險集中爆發的時間點。而如果資本利得稅改的起始有效日最終確定為2022年1月1日,則「散户加槓桿」資金的大概率流出可能會在4季度對美股的表現造成負面影響。

    風險因素:

    1)美債收益率大幅上行,信用利差走闊;2)美元升值導致海外收入受匯兑影響;3)中美關係再度惡化;4)疫情再度爆發、經濟重啓受阻。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