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巨子點評|美國的科技霸主寶座下 中國是下一個「刀下亡魂」嗎

    巨子點評|美國的科技霸主寶座下 中國是下一個「刀下亡魂」嗎

    近年來,美國以科技霸主之姿四處打壓中國企業,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意圖昭然若揭。雖然中國不是第一個挑戰美國科技霸權的國家,但是蘇聯解體後,或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科技領域給美國如此大的壓力。

    美國科技霸權的建立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講起。二戰最初兩年,美國雖然糾結於孤立主義沒有直接參戰,但是已經開始組織科技力量備戰。二戰爆發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就接受了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建議,下令研製原子彈。1940年6月,法國投降後,羅斯福下令成立國防部科研委員會(NDRC),進行軍事相關科研工作。1941年6月,NDRC被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OSRD)取代,新的機構被授權能夠調用幾乎無限的資源、資金。

    歐洲的戰火紛飛不但讓美國大發橫財,有充裕的資金投入科研,也迫使愛因斯坦等眾多頂級科學家遠赴美國避難。此外,為了獲得美國的援助,陷入困境的英國只得向美國提供雷達技術、青黴素以及原子彈的相關研究。二戰結束後,美國又迅速網羅了包括馮·布勞恩(Wernher Von Braun)等德國科學家,奠定了航天工業的基礎。

    美國的火箭技術受益於二戰後接收了大量德國科學家。 (美聯社)

    冷戰期間,美國集全國之力進行科技研發。1969年美國的研發支出總規模達到256億美元,遠超聯邦德國、法國、英國和日本研發支出的總和(113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資助佔總研發支出的比重一度高達三分之二。經過一代人的投入,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已經是當之無愧的科技霸主。

    當然,科技霸主的寶座也不是誰都能坐得穩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政府採取「官產學」模式,將富士通、日立、日本電器、三菱、東芝等企業與日本頂尖學府和官方研究機構聯合在一起,並提供充足的資金令其投入半導體研發。此般「燒錢」下,日本半導體產業快速崛起,全球市場佔有率於1986年超過美國,居世界首位。

    在商業競爭失敗的情況下,美國政府直接下場打壓日本半導體企業。1982年美國商務部對日本晶片廠商實施反傾銷調查,隨後美國政府要求日本自願限制出口、全面廢除半導體關税、對美開放半導體市場、公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研究組合」等千餘項專利。1986年、1991年美國兩次迫使日本簽訂《日美半導體保證協定》。1993年,美國半導體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日本,重返世界第一寶座。

    但是,如果只講市場規則,美國很難限制後來追上的挑戰者,空中客車公司就是例證。1970年擁有泛歐洲背景的空客成立後,美國民用飛機制造商便開始受到來自歐洲的強力競爭。隨着空客的訂單連續四年超過波音,美國政府終於動手,於2004年向WTO控訴歐盟違反1992年雙方達成的限制政府補貼行為的協議。由於空客背靠歐洲最主要的大國,美國始終沒有徹底打破市場規則。因此,雙方關於政府補貼的口水仗至今也沒有結束,空客也得以與波音平分全球民航市場。

    民用航空製造業的發展能夠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諸多產業共同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溢出效應。此外,民用飛機是航空工業技術的集大成者,能夠帶動材料技術、空氣動力技術、發動機技術等諸多技術的發展。美國政府並非不知道民航製造業的重要性,「放任」空客做大也是無奈之舉。歐盟雖然鬆散,但是在一致利益面前仍然十分團結。而團結起來的歐盟在科技、經濟、市場等方面並不遜色於美國。因此,美國並不想徹底與歐盟「鬧掰」。

    從美國捍衛科技霸主寶座的歷史可以看出,在新興技術領域,取得對美國的科技領先並非難事,真正困難的是如何應對美國政府的無端制裁。與歐盟不同,中國不是美國的盟友,也沒有深厚的科技底藴,僅憑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益捆綁很難讓美國「手下留情」。但是,中國也不是日本,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獨立自主的國防力量以及意志堅定的政府,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事實上,中國是唯一能夠威脅美國科技霸權的國家。

    現階段,中國企業之所以會被美國政府打壓,不是因為中國的科技太強了,而是因為中國整體技術實力還不夠強,只能在一些領域衝擊美國的科技霸權。因此,忍讓、妥協是沒有用的,唯有破釜沉舟,充分發揮體制優勢、市場優勢、人力優勢才能避免成為美國科技稱霸道路上的「刀下亡魂」。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