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 ICON - 財經股票資訊及專家分析
快訊
資訊
    虛擬市場
    專家

    快訊

    資訊

    林采宜: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軟肋何在?

    林采宜:中國藝術品投資市場的軟肋何在?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投機性強於收藏性,缺乏契約精神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發展的軟肋。

    .2011年以來,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進入下行周期,大中華區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

    .當代藝術在中國和海外市場的整體風險收益率和投資成功率均高於古典藝術。

    .海外藝術投資者偏好當代藝術,國內投資者偏好古典藝術。中國境內拍賣市場成交價總額最高的前三品類分別為近現代書畫、瓷玉和古代書畫。形成這種市場結構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投機性強於收藏性,而古典作品能更好地規避審美風格變遷或資本炒作帶來的市場波動,因此保值增值功能更穩定。

    .缺乏契約精神是中國當代藝術一級市場發育不良的重要原因,畫廊沒有充分發揮扶持當代藝術家成長併發掘其藝術潛力的功能,而拍賣行交易等二級市場充滿投資性和價格泡沫。

    一、大中華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2011年以來,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進入下行周期,2011至2019年大中華區藝術品交易總額下滑40.3%,遜於同期全球藝術品市場0.3%的下降速度,2020年,得益於及時良好的疫情防控措施,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規模萎縮幅度(-13.6%)略好於全球市場水平(-22.2%)。

    從成交渠道看,在一級市場銷售(如藝術經紀人和畫廊、藝博會銷售等)與二級市場交易(拍賣)兩大門類中,拍賣為藝術品在中國市場進行交易的主要途徑,拍賣成交在藝術品交易總額中佔比持續超過60%。過去十年中,大中華區在全球市場的藝術品成交份額穩定在20%左右,而公開拍賣渠道的成交額佔比長期超過30%,2020年達36%,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從藝術品的成交價格看,拍賣價值最高的前三品類分別為近現代書畫、瓷玉和古代書畫。無論從拍品數量還是金額來看,古代、近代的藝術品投資交易遠遠超過當代藝術品。2010年,當代書畫與油畫及當代藝術門類的成交件數總和在所有藝術品中佔比為21.8%,此後逐年下降,近年穩定在10%左右,當代藝術品成交額目前約佔13%[注1]。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二、從當代藝術交易看中外藝術品投資差異

    統計數據顯示,當代藝術的風險收益率最高(平均年複合收益率為5.76%)、且持有期相對較短(8年)。與此同時,油畫及當代藝術的投資成功率為68.19%,遠高於中國書畫的58.39%(以近現代書畫和古代書畫為主)和瓷器雜項的47.63%。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同樣,海外藝術品市場的現代、尤其是二戰後至今的當代藝術品的收益率在不同持有期限中均高於近代與古典作品。因此,對現當代藝術品的偏好已成為全球藝術品投資的普遍趨勢。2000年,以印象派及更早的古典藝術為代表的品類在全球公開拍賣市場成交量的佔比超過50%,這一份額在其後的20年裏被迅速崛起的當代藝術交易所擠佔。2020年,當代藝術品在全球拍賣成交額與成交量中的佔比均達到55%,成為全球藝術品投資的核心品類。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國內與海外市場在藝術品交易上的品類偏好差異背後是投資環境的不同。以2019年下半年公開拍賣統計數據為例,國內市場的當代藝術品在各持有期區間中的平均持有期都短於古典藝術品,且短期持有期區間中的平均收益率高於中長期持有期區間中的平均收益率。當代書畫的成交活躍,其成交率一直在66.88%到85.59%之間波動,位列三大品類之首,2000年以來重複交易比例高達8.85%,是古代書畫的2.33倍。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整體而言,我國當代藝術市場的投機性強於收藏性。具體而言,當代藝術的投資價值較大程度地反映了市場對於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發展前景的認可,在中國當代藝術培育空間不甚成熟的情況下,藝術家本人的價值評估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古代及近現代書畫由於作品存世量與價值基本固定,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能更好地規避審美風格變遷或資本炒作帶來的市場波動,因此保值增值功能更穩定。與之相對,海外當代藝術在各個時間段的整體收益率中樞都高於近現代以前的作品,因此藝術品投資的資金也集中於當代作品,可見,在成熟的藝術品投資體系中,市場給予當代藝術品與創作者更高的確定性預期。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三、當代藝術投資的發展決定了中國藝術品交易的市場成熟度

    審美趨勢、藝術家培養體系和藝術品定價機制是制約當代藝術在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在於國內藝術品投資的一級市場發展不充分。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作為全球第二大藝術品市場,中國一級市場交易機構數量僅佔全球總數量的9%,41%的畫廊與簽約藝術家合作期限在1-3年,進行10年以上合作的僅有5%,這意味着藝術家培養平台和價值評估體系缺失。(西方藝術界會將藝術家曾簽約畫廊的級別作為衡量其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此外,中國拍賣行集中度低且經常介入畫廊交易,2019年五大知名拍賣行成交額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拍賣交易總量中佔比僅為54%(美國藝術品市場上僅佳士得和蘇富比兩者的份額就超過了80%),眾多良莠不齊的拍賣行成為了不規範交易的温牀。由於藝術品投資估值評價體系缺失,頭銜、過往拍賣紀錄及人際關係等因素成為交易決策的依據。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總體而言,缺乏契約精神是中國當代藝術投資市場的軟肋,畫廊沒有充分發揮扶持當代藝術家成長併發掘其藝術潛力的功能,而拍賣行交易等二級市場充滿投資性和價格泡沫。由於大量當代中國藝術家選擇通過拍賣行或私下交易進入投資者視野,導致二級市場越俎代庖,替代一級市場的價值挖掘功能。與畫廊、工作室等不同,拍賣行與藝術家之間只有買賣而缺少共同成長的關係,藝術品的價值發現機制混亂且容易被操控,形成當代藝術投資的泡沫。

    從成熟的藝術品發展經驗來看,一味依賴古代藝術品「物以稀為貴」的特性進行稀缺性交易不利於藝術品投資行業的長遠發展。當代藝術自有其贗品少、文化與藝術家品牌投資更鮮明等優勢,在良好的藝術培養體系下更容易實現其投資價值。

    (林采宜 / 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提供)

    作者林采宜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副院長;胡奕葦為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由《香港01》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服務內所刊的專欄、股評人、分析師之文章、評論、或分析,相關內容屬該作者的個人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立場。